诗歌专题训练---纳兰性德诗歌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纳兰性德【清代】
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
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衣匹马”,写词人着短衣,乘骏马,奔驰在路上,一“匹”字,尽显轻松惬意。
B.“萧萧落木不胜秋”,承首句之“遥山如画”,景物之萧瑟和意境之深远,历历如绘。
C.“柔肠萦挂”,词人以直白的语气写出了浓烈的思念之情,在别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
D.纳兰词“以情真取胜”,本词感情真挚自然且感伤凄婉,而语言清新流畅,不事雕琢。
2.现代学者张秉戍《纳兰词笺注》:“这首小词作法很别致,即虽然仍用上景下情的常见之法,但此篇却在落笔的角度上有所变化。”结合全词,指出上下片落笔角度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清)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若只如初见”指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B.“何事秋风悲画扇”,扇子是夏天用来驱走炎热的,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C.“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二句:因为此词是模拟女性的口吻写的,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
D.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充满深深的愤怒和不满之情。
4.请你简要分析“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一句话。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金缕曲 赠梁汾
纳兰性德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①,谁会成生②此意?不信道③、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注】①有酒惟浇赵州土:引用李贺《浩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的诗句,是说希望有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那样招贤纳士的人来善待天下贤德才士。②成生:指纳兰性德自己,纳兰性德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③不信道:万万没有想到。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也狂生耳”,起句十分奇兀,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其后三句,进一步表达了词人不将自己视为一般贵介公子,并不看重贵族世家繁华生活的思想。
B.上阕以“君不见,月如水”收束,这是全篇唯一的景语,在整首词直抒胸臆的笔法中,这似乎是闲笔,却使人感到词人心中蕴含着的深沉情感。
C.“共君此夜须沉醉”中的“须”字值得玩味,它表明词人是故意使自己神经麻木,这种以酒消愁的做法,主要表现了词人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
D.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这首《金缕曲》很好地展现了纳兰词的这一创作风格特点,即意出肺腑、感情真挚。
6.有论者评价这首词的情感“酣畅深沉,跌宕起伏”,请简要分析词人在上阕中的情感变化。
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金缕曲·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①
【清】纳兰性德
谁复留君住。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不道只、暂时相聚。衮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黄叶下,秋如许。
曰归因甚添愁绪。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宇②。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有解忆、长安儿女。裘敝③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身世恨,共谁语?
【注】①姜西溟:姜宸英,清代史学家,以布衣之身在翰林院修史,性情孤傲,常年科场不利,七十岁始成进士;本词作于姜西溟丁母忧南归奔丧之际。②梵宇:寺庙。③裘敝:即敝裘,破烂的农服。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借道别感慨人生短促,几番聚散便已到迟暮之年,以此表明惜别之意。
B.“白雁哀鸣去”既是对秋景的描写,又暗示友人前路暗淡,家乡不如京城。
C.过片转入对西溟身世的同情,就食京城,寄居寺院,落魄不遇,凄清愁苦。
D.全词以一个“归”字粘合上下,因“归”而有聚散,生发愁绪,意脉清晰。
8.本词以化用前人诗句恰切精妙历来为人称赏。请指出词中化用之处及其所化用原句,并解释其在词中的含义。
五、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康熙十五年,词人途经弹琴峡,题本词于壁上。“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水流石罅,声若弹琴。”(《大清一统志·顺天府》)②泠泠:形容水流声清脆。
9.下列对本词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以冷冷水声起兴,联想到泠泠琴声,自然地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
B.“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承接前面词句,仍从听觉落笔,写琴声勾起了种种的愁情悲感。
C.过片“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用语夸张,写出了边塞之地的辽远险要。
D.结尾两句典出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人借此展现胸臆宽宏、积极向上的心境。
10.简要概括本词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试望阴山①
(清)纳兰性德
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②无埃。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蹰久,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
穷边自足秋怀。又何必 平生多恨哉。只凄凉绝塞,峨眉遗冢③;梢沉腐草,骏骨空台。北转河流,南横斗柄④,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注】①此篇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纳兰奉命出使梭龙时而作。②匝(zā)地:满地,遍地。③蛾眉遗冢((zhǒng):谓古代和亲女子之墓。④斗柄:即构成北斗星斗柄的三颗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景,取用赋法,景观宏大。先远后近,由地及天,兼顾时间上的纵深,平添无尽苍茫之感。
B.下片抒情,借典铺陈,叹尽兴亡。抒情沉郁幽伤,婉曲层深,表达了“百事堪哀”的凄苦和感慨。
C.“穷边自足秋怀”,既承上片点明边塞荒凉艰苦之“愁”,又为后文抒“恨”蓄势,语气似抑实扬。
D.全词情感丰富,既有词人长期羁旅漂泊的思乡之情,又有兴亡交替、盛年霜鬓、人生苦短的愁情。
12.论者谓此词“苍凉沉郁,颇有苏辛之风”,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案
1.A “一‘匹’字,尽显轻松惬意”错。“短衣匹马”,是说身着短衣,单枪匹马,“匹”字彰显了征途之寂寞。
2.变化:①词的上片从自己一方落笔,实写征途所见之景。②下片则是从闺中人一方来写,想象两人重新见面之后灯前絮话的情境。效果:①将眼前与未来结合,拓宽词的意境,丰富内容。②借虚写实,使情感更加真挚、强烈。
3.C “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错误。诗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可见从这里看不出主人公的自责与悔恨,应该是主人公(女子)对情人的怨恨、不满。
4.这里化用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句意。女子将二人比作明皇与贵妃,可是你又怎么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整首诗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女子的哀怨之情却持久地缠绵在读者心中,久久不曾消退,令人回味无穷。
5.C “主要表现了词人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错误。词人以酒消愁的做法,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有结交知己的快乐、沉醉美好夜色的欢喜、怀才不遇的忧伤无奈、暂忘人事的洒脱豁达等等,虽然也有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蕴含其中,但并不是“主要表现”。
6.①对于出身显贵的狂傲不屑;
②无人赏识的落寞失望;
③得遇知己的兴奋狂喜;
④英雄失路的悲凉落拓;
⑤力求排解转移的杂乱蕴藉。
7.B “暗示前路暗淡,家乡不如京城”分析错误,此句隐射行人路上愁苦,更加深了惜别恋友的深情;下片“料强似”“有解忆”表明家乡至少有亲人牵挂,至少比这样清苦的留在京城好。所以“家乡不如京城”不合词意。
8.①“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化用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示最怀念的是当初在西窗下秉烛夜谈的场景,不曾想友人家乡有事不得不离别,寓含深深的惜别之意;②“衮衮长江萧萧木”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长江滚滚,落叶纷纷的凄凉秋景,寄寓对友人身世的同情,回乡路途的牵挂;③“有解忆、长安儿女”化用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劝慰姜西溟家中有思念自己的儿女,可享天伦,好过凄凉地寄居京城。
9.D “词人借此展现胸臆宽宏、积极向上的心境”错。“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意思是:只好唤来歌女消愁,不要让英雄热泪轻易落下。表达了难以名状的孤独寂寞的情怀,深切感人。
10.抒发了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知音难觅的苦闷、英雄失路的落寞、朝代兴衰的慨叹。
11.D “长期羁旅漂泊”理解错误,从注释“此篇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纳兰奉命出使梭龙时而作”可知,词人是奉命出使途中思家心切而作。
12.①苍凉:描绘塞外风光的意象宏阔,意境凄凉。如上片“青峰”高耸密集,“黄沙”辽阔无边,荒“城”远“堆”等为全词奠定雄伟悲壮的基调;下片绝塞依然凄凉,空台满目腐草,令人顿生空寂悲凉的感慨。②沉郁:抒情婉曲层深,有“大我”情怀。由因地域引愁过渡到因人事生哀,从而牵出两桩流传千古的史实;词尾直抒胸臆,“百事”既指自家事,更指历史事,以充沛 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感叹兴亡交替或人生苦短,苍凉凄婉,沉郁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