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2 20:0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2.(2022·内蒙古包头·一模)1069年,针对北宋严重的社会危机,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在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进行变法。他们希望通过变法( )
A.强化中央集权 B.控制地方财政
C.抑制武将专权 D.实现富国强兵
3.(2022·内蒙古通辽·校联考模拟预测)与如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①宋辽之间发生澶州之战
②此战之后双方长期休战
③此战后双方又战数十年
④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当代国画大师陈鸣楼先生参考大量的历史文献、三百多幅优秀绘画作品及大量文物史料,历时数年作出《南宋皇城图》,使华夏儿女对南宋王朝曾经辉煌的历史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据此可知
A.《南宋皇城图》属于直接史料 B.人们对南宋的历史知之甚少
C.陈鸣楼先生是南宋史再造者 D.历史研究需要参考多种史料
5.(2022·内蒙古赤峰·模拟预测)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以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主要原因是( )
A.铁农具及牛耕的广泛使用 B.政府鼓励开垦
C.水利灌溉设施的完善 D.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
6.(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下图是中国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变化图,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 )
A.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形成
B.北方的粮食产量比南方高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7.(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仿形到计重货币,到宝泉货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的过程。纸币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最早出现的纸币是( )
A.“交子” B.开元通宝 C.刀市 D.五铢钱
8.(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一模)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得朝代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9.(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下图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0.(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边疆的管辖。下表中所列内容对应无误的一项是( )
选项 朝代 机构 管辖地区
A 西汉 西域都护 西藏
B 元朝 澎湖巡检司 琉球(今台湾)
C 明朝 宣政院 新疆
D 清朝 伊犁将军 东北
A.A B.B C.C D.D
11.(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一模)“它上承唐代之旧,下启明清之 新,在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藏机构中,也是颇具特色的一个”。材料中“它”是指
A.宣政院 B.西域都护 C.噶厦 D.驻藏大臣
12.(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模拟预测)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 ②回族形成 ③关汉卿编写《窦娥冤》 ④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22·内蒙古·统考模拟预测)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下面一幅PPT,选出一条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A.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 B.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C.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D.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
14.(2022·内蒙古包头·统考二模)以下是某中学“中华文明灿烂成就”阅读提纲节选,其中图文对应陈述正确的是
甲骨文 筒车 活字印刷术 长城
我国有蚊子可靠的历史从夏朝开始的 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是世界上最庞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A B C D
A.A B.B C.C D.D
15.(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国古代航海导航主要靠指南针,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是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6.(2022·内蒙古赤峰·模拟预测)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异乎寻常的推动力。”其中对欧洲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二、综合题
17.(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一模)中国科举制度历时1300多年,历经传承及改进,发生了重大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 考试内容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军武等
宋代 录取名领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防备和约束之意)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唐至宋科举制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与宋代实行哪一政策有关。
(2)据材料二,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18.(2022·内蒙古赤峰·校考三模)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现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南下移民的长河中,有三次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唐朝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银转南逃杭州,北方各阶层大批人士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随着北宋经济重心的逐渐转移,南方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不再排斥民众的经商活动,这为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重心的转移使得北宋纸币相继顺延至东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颠覆了朴素的物物交换的贸易模式;同时还为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高欣、刘良《北宋经济重心转移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材料三 南宋时,中原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文化影响了南地的体育活动和项目变迁,南方体育日益中原化和统一化。如盛行于中原及北方民族的摔跤运动在南宋有了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南方土著的体育形式如耍龙、溜索(怒族)、独木舟、抢花炮(侗族)、爬花杆(苗族)等,逐渐影响了中原南迁人口的体育形式和活动习惯,这个过程又是与复杂的宗教冲突、生活习俗矛盾及民族和战相交叠的,其融合和接纳可谓来之不易。
——摘编自宋昱《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变迁史研究三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共同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浪潮的历史影响。
19.(2022·内蒙古包头·包头市第二十九中学三模)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20.(2022·内蒙古包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摘编自央广网
材料二
表2
魏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政权并立,北方战乱不断 ·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 ·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隋唐时期 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和亲、“唐蕃会盟碑”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册封渤海国、回纥、南诏等首领
辽宋夏金元时期 ·宋与辽、西夏、金、元的战争 ·北宋给辽、西夏岁币;南宋给金岁币 宋与辽、西夏互市(榷场)
·蒙古灭西夏、金 ·元朝建立后灭南宋 ·元朝时,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元朝时设宣政院,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材料三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摘自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1.(2022·内蒙古包头·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 录取进士总数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材料二 湖南教育在宋代出现了第一个发展的高潮,书院、官学、私学成为宋代湖南3种主要的教育形式。湖南则是书院教育发展之重镇,在全国非常突出,更出现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以及书院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朱张会讲”(朱熹、张试在岳麓书院诘难辩论)。宋代时期,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也有较大发展。宋代湖南进士中试人数是唐代的37倍,黄宗羲所著的《宋元学案中共写宋代学者988人,其中湖南有141人,位居全国第5。——摘编自冯象钦、刘欣森《湖南教育史》
(1)概括材料一中的数据反映的趋势,并分析北宋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湖南教育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2.(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模拟预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图片研读
【思想光芒】
材料二 “厩(马棚)焚。子(孔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科学巨匠】
材料三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培根铸魂】
材料四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1)材料一中图一王朝开创的什么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对比图一、图二,早期国家的地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图二王朝为了巩固疆土建立了什么制度?图三王朝开创的什么制度成为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材料二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当今社会哪一思想与孔子这一思想一致?
(3)材料三指的是我国古代哪项科技成果?该成果的发明者是谁?根据材料概括该项科技成果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
(4)从材料四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什么?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什么(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回答)?
23.(2022·内蒙古赤峰·模拟预测)古代中国各民族共同努力创造了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墨儒道法兵各派纷纷登场,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摘自百度百科
(1)材料一中“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其对后世文化繁荣和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材料二中“中国几千年的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在秦朝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好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3)材料三中最能体现宋朝“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发明是哪一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致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即读书的行为高于一切。反映了宋朝重文,重读书;“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材料“宋朝”是时间提示,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宋朝比较重视读书,不做军人,结合所学,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装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由此可确定答案。
2.D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朝廷陷入“冗兵、冗费、冗员”的危机,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因此,他们希望通过王安石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D项正确;强化中央集权,控制地方财政,在北宋初年就已实现,排除A项、B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不仅仅是抑制武将专权,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观察地图可知,这反映的是澶州之战。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①②④符合题意,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大量的历史文献、三百多幅优秀绘画作品及大量文物史料”可知,这体现出史实的多样性,这是历史研究必须的,D项正确;《南宋皇城图》属于间接史料, 人们对南宋的历史知之不少, 陈鸣楼先生不能对南宋史再造,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后期五代以及南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D项正确;战国时期,铁农具及牛耕的广泛使用,排除A项;“政府鼓励开垦、水利灌溉设施的完善”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中国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变化图可知,西汉时期,北方粮食明显多于南方;唐朝时期南北粮食差距缩小,但北方仍多于南方;宋朝时期,南方的粮食明显多于北方。说明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C项正确;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形成,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宋朝粮食产量多于北方,排除B项;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最早的纸币是出现在北宋四川地区的“交子”,A项正确;开元通宝、刀币、五铢钱分别是唐朝、战国、汉朝的金属货币,排除B、C、D项。故选A项。
8.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元朝灭亡,故①对应得朝代是元朝,B项正确;南宋建于1127年,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朝廷流亡南方,文天祥等忠臣回天无力,1279年崖山海战宣告南宋灭亡,排除A项;明朝建于1368年,清朝建于1636年,排除C、D项。故选B项。
9.D
【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图中“甘肃行省”“辽阳行省”等,可知反映的是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D项正确;秦朝、唐朝、宋朝都是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没有实行行省制,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表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B;西汉建立的西域都护管辖今天的新疆等地,A错误;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C错误;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D错误。
11.A
【详解】根据题干可所学可知,“上承唐代之旧,下启明清之新,在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藏机构”指的是元朝时期在中央设立的宣政院管辖西藏军民各项事务,A项正确;西域都护是西汉时期设立管理今天新疆地区的最高长官,排除B项;噶厦和驻藏大臣均是清朝时期管辖西藏的机构,排除C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元朝,回族形成,关汉卿编写《窦娥冤》,它创立并实行行省制度,D项正确;铁木真统一蒙古是1206年,元朝建立是1271年,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中国的火药、指南针等传入阿拉伯和欧洲,阿拉伯、欧洲、南亚等地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可见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是元朝时期科技高度繁荣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有中国技术的向外传播,还有其他国家技术传入中国的信息,表述片面,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的信息,且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是不平等的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C项正确;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A项;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排除B项;故宫,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B项正确;唐朝是北宋之前的朝代,排除A项;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排除C项;元朝是宋朝之后的朝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据所学可知,唐朝末年火药被用于军事,因此对欧洲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是火药,D项正确;造纸术对欧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排除A项;活字印刷术也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排除B项;指南针是对航海起了重要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7.(1)变化:录取人数不断增加,考试内容从多样走向单一,更加突出儒家经典的地位。政策:重文轻武。
(2)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趋于公平(公正)。
【详解】(1)根据材料一“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到“宋代……录取名领大为增加”可得出自唐至宋科举制的发展变化为录取人数不断增加;根据材料一“唐代……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军武等”到“宋代……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可得出变化:考试内容从多样走向单一,更加突出儒家经典的地位。这些变化与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有关。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根据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防备和约束之意)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可得出,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有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趋于公平(公正)。
18.(1) 特征:因逃避战乱而迁移;总体趋势是由北方向南方迁移
(2)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提高了东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发展水平;加强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次移民浪潮带来的经济发展为而后建立的政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特征:根据材料一“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唐朝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银转南逃杭州”可得出三次都因逃避战乱而迁移且总体趋势是由北方向南方迁移。
(2)
根据材料二“ 随着北宋经济重心的逐渐转移,南方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可得出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二“经济重心的转移使得北宋纸币相继顺延至东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可得出提高了东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发展水平;根据材料三“南宋时,中原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文化影响了南地的体育活动和项目变迁,南方体育日益中原化和统一化”可得出加强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每次移民浪潮带来的经济发展为而后建立的政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9.(1)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等。
(3)史实: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详解】(1)依据材料“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反映了唐朝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反映了唐都长安经济繁荣,商业十分繁华;“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反映了唐朝文化发达;“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反映了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地位提高。等等。
(2)依据材料“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可知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由材料: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反映了商业繁盛;由材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反映了杭州人口众多,等等。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经济重心南移;宋朝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等等。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由材料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可知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的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20.(1)原因:地理环境: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共同地域)
政治制度: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各地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文化思想:兼收并篱、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共同文化)
民族心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亲近感
外在因素:面对侵略救亡图存促使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
(2)方式:少数民族首领向中原王朝学习;少数民族内迁;设置机构;(互市)边境贸易;册封;和亲
增强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思想感情日益加深,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例;由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内容来看,中国历史上民族间有着深切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化认同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加强我国的民族团结,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1)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地理环境上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共同地域);政治制度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经济发展上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各地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文化思想上兼收并篱、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民族心理上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亲近感;外在因素上面对侵略救亡图存促使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
(2)
方式:根据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可得出少数民族首领向中原王朝学习;根据材料二“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可得出少数民族内迁;根据材料二“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可得出设置机构;根据材料二“宋与辽、西夏互市(榷场)”可得出(互市)边境贸易;根据材料二“册封渤海国、回纥、南诏等首领”可得出册封;根据材料二“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和亲、“唐蕃会盟碑”可得出和亲。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交融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思想感情日益加深,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
史实: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认识:围绕民族交融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的回答,中国历史上民族间有着深切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化认同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加强我国的民族团结,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1.(1)趋势: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教育形式多样;书院教育发展突出(书院教育兴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获得发展;教育成就突出。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湖南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并推动教育发展;湖南社会相对稳定;政府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科举制度的完善。(任两点)
【解析】(1)
依据材料一“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的数据变化可得出北宋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依据所学可得出北宋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
依据材料二“书院、官学、私学成为宋代湖南3种主要的教育形式。”可得出教育形式多元化;依据“湖南则是书院教育发展之重镇,在全国非常突出”可得出书院教育发展突出;依据材料“宋代时期,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也有较大发展。”可得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获得发展;依据材料“宋代湖南进士中试人数是唐代的37倍”可得出教育成就突出。依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宋代湖南教育发展的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湖南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并推动教育发展、湖南社会相对稳定、政府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以及科举制度的完善等。
22.(1)王位世袭制;地域由小到大;分封制;郡县制。
(2)“仁”(或“仁者爱人”);以人民为中心(或人民至上、民本思想等,言之有理即可)。
(3)活字印刷术;毕昇;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文明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4)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认同。
【解析】(1)
材料一中图一是夏朝,启 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图二是西周形势图,对比材料一可得出地域由小到大;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图三王朝是秦朝,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
依据材料二“伤人乎”和所学可知,孔子提倡“仁”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与当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致。
(3)
依据材料三“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和所学可知这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依据材料“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和所学可得出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文明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4)
依据材料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依据所学可知,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文化认同。
23.(1)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地方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派官吏治理。
(3)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解析】(1)
根据材料一“这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墨儒道法兵各派纷纷登场,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主要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在秦朝的具体表现是中央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地方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派官吏治理。
(3)
据材料“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好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最能体现宋朝“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发明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