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2 20:1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三模)统一后,秦始皇决定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主要是因为
A.疆域拓展的需要 B.经济发展的需要
C.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奖励功臣的需要
2.(2022·内蒙古·统考模拟预测)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②秦朝定都咸阳
③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间的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
④秦朝统一,严重危害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结果导致陈胜、吴广大起义
⑤秦为安定北边,派蒙恬、卫青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3.(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一模)秦朝廷尉李斯认为:周制定的这个政策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周王室的亲戚获得土地后,便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为避免再次出现政治灾难,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统一全国文字
C.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D.颁布“推恩令”
4.(2022·内蒙古包头·统考中考真题)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
5.(2022·内蒙古通辽·校联考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行省制 C.王位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6.(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秦国灭六国实现统一后,能够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原因是( )
A.皇帝决定推行 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大臣建议推行 D.人民要求实行
7.(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二模)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实行有助于推动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8.(2022·内蒙古包头·一模)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一做法( )
A.推动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B.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C.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D.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9.(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秦简《秦律·工人程》中有规定,隶臣、下吏、参与城旦的人和制造器具的工匠,冬季减轻工作量,三天只需完成夏天二日的工作量。这一发现为研究秦朝历史增添了新的史料。由此可知( )
A.秦朝法律非常健全 B.秦朝工匠受到政府的优待
C.秦暴政不符合史实 D.考古发掘有助于历史研究
10.(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一模)有人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字。这两项工程的共同点是( )
A.最后完工的时间相同 B.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功能
C.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优越性
11.(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二模)为减免人民税赋,汉文帝下令减少自己的开攴,裁减侍卫人马。汉景帝下诏不接受地方页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这些有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充盈库存钱粮 C.发展文教事业 D.提高行政效率
12.(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一模)《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临汉初的这种社会状况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 B.文景之治 C.强征赋税 D.严刑苛法
13.(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下表是西汉时期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据,据此可知
皇帝年号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郡级行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中央的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中央在逐渐解决地方的隐患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4.(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二模)“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忘(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推恩令”
15.(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二模)“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进取精神的帝王,在我国历史上他第一次确立了儒家在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他”是
A.汉武帝 B.汉高祖 C.隋文帝 D.明太祖
16.(2022·内蒙古·统考模拟预测)“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解释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B.焚书坑儒 推恩令
C.统一文字 推恩令 D.统一文字 罢黜百家
17.(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三模)《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休养生息
18.(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2020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纪念日,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5周年纪念日。当前,新疆正在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加速推进自治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以下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 )
A.宣政院的设立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出使西域
19.(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模拟预测)以下是汉武帝与朝臣议事的场景,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①颁布“推恩令” ②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商议修运河 ④商讨派使臣出使西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二模)“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中外文明的交流
21.(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二模)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在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材料反映了( )
A.丝绸之路曾是东西方之间联系的唯一桥梁 B.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C.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互惠之路 D.陆上丝绸之路没有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22.(2022·内蒙古·统考模拟预测)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当时沿此线路最远可以到达的国家和地区是( )
A.朝鲜半岛、日本 B.南海诸岛、苏禄
C.印度半岛、锡兰 D.阿拉伯、俄罗斯
23.(2022·内蒙古包头·二模)成书于东汉,发展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医学文献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24.(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模拟预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请问以下哪位人物是中医临床理论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25.(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一模)《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可以从书中查阅到的史实是
A.商汤灭夏 B.齐桓公称霸 C.商鞅变法 D.赤壁之战
二、综合题
26.(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周初形势图 图二 春秋争霸形势图
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中国历史》
(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合秦汉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7.(2022·内蒙古·统考模拟预测)我国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古“丝绸之路”再次成为关注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历史作用。
材料二: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印度展开国事访问时表示,“我邀请莫迪总理下次访问中国时到西安去看看,看看当年玄奘藏经译经的地方”。
(2)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玄奘对中印两国交流所做出了哪些贡献?
材料三: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3)分析材料三,据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主要表现。
材料四: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家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新加坡)李光耀
(4)材料四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上述四则材料谈谈古代“丝绸之路”对我们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地方有很强的自主性,而郡县制下中央的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统一后,秦始皇决定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避免重蹈国家分裂的覆辙,选项C正确;实行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巩固疆域,而不是拓展疆域,选项A排除;发展经济不是实行郡县制的主要目的,选项B排除;郡县长官不世袭,实行郡县制主要不是为了奖励功臣,选项D排除。
2.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建立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间的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①②③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C;④⑤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3.C
【详解】根据“周王室的亲戚获得土地后,便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周朝采用了分封制,后来导致了诸侯纷争。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出现,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C项正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一全国文字都与废除分封制无关,排除AB项;颁布“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最大好处是能调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型工程的修建。A项正确;秦朝治国思想是法家,排除B项;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排除C项;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了中央集权制,D项正确;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行省制开创于元代,排除B项;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开创的,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国灭六国实现统一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当时生产力已经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生产关系也必然要有所革新,所以能够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项正确;皇帝决定推行、大臣建议推行是能够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主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项; “民要求实行”与题干能够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原因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王国问题的解决和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有关,A项排除;“书同文字”的政策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B项排除;材料与疆域面积扩大无关,D项排除。故选C。
8.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六国原来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统一货币是在统一六国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无法推动统一六国的进程,排除A项;秦的军事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排除C项;统一货币没有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律》实物,是研究秦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它将向我们展现秦朝一些秦朝真实的情况,这体现出,考古发掘有助于历史研究,D项正确;材料展现的只是秦朝的一部分情况,不能体现出秦朝法律非常健全 、秦朝工匠受到政府的优待,排除AB二项;工匠冬天减轻工作量只是一个小细节,是不是能执行还是个问题,不能证明秦暴政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山为阳,水为阴,题干中的“阳刚的一撇”指的是长城,其走向基本是偏东西走向,而京杭大运河则是“阴柔的一捺”其走向是偏南北走向。两者的走向组合成一个“人”。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优越性。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11.B
【详解】据题意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都主张戒奢节俭,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支出,从而充盈库存钱粮,B项正确;这些戒奢节俭的措施主要和减少指出有关,与加强中央集权、发展文教事业以及提高行政效率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C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分析可知,中央管辖的郡级行政区越来越多,这说明中央逐渐解决地方的隐患,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王国与中央的矛盾,排除A项;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增多,不能体现中央对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王国控制区域,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封国,通过这种方式,使得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也随之越来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不敢叛乱造反,这与材料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相似,故选择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大一统的汉朝。
1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进取精神的帝王,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选A;汉高祖以黄老之学治理国家,不符合“第一次确立了儒家在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排除B;隋文帝、明太祖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不符合“第一次”,排除CD。
16.A
【详解】根据“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可得出材料说明的是秦始皇与汉武帝都加强了思想方面的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项正确;推恩令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排除BC项;统一文字与“不要人民读书”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题干的“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表明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平抑物价,故C符合题意;统一铸币和盐铁官营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B;休养生息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C。
18.C
【详解】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正确;宣政院的设立标志着西藏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排除B项;班超出使西域是在东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雄才大略,他通过和朝臣商量、实行“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商讨派使臣出使西域,使汉朝出现了盛世,B项正确;隋朝而不是汉朝开凿大运河,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0.D
【详解】依据“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调、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D正确;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是题干没有体现,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而非民族融合,也没有体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C排除。故选D。
21.B
【详解】根据“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B项正确;“唯一桥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交流,还包括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路上丝绸之路没有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2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锡兰,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它是发展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医学文献,B项正确;《黄帝内经》是在黄帝时期的著作,排除A项;《千金方》是唐朝孙思邈所著,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根据材料“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C项正确;扁鹊是战国时期医学家,被尊为医祖,排除A项;华佗是东汉末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排除B项;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著有巨著《本草纲目》,排除D项。故选C项。
2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因此赤壁之战不在《史记》的记载范围内,故D符合题意;商汤灭夏发生在夏商时期,齐桓公称霸是春秋时期,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都在《史记》的记载范围内,故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故选D。
26.(1)分封制。诸侯争霸。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关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影响: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把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
【详解】(1)依据图一《周初形势图》可知体现了我国古代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建立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赐给功臣贵族,建立了齐国、鲁国、燕国等一批诸侯国,让这些诸侯国拱卫周王室。图二《春秋争霸形势图》则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诸侯争霸的现象,分封制走向瓦解。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诸侯争霸现象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造成战乱频繁,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是客观上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导致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铁制农具和图四穿有鼻环的牛尊,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而材料一《春秋争霸形势图》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变革,材料二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则反映了经济的变革,据此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结合秦汉两朝的相关史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的社会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儒家、法家、墨家等诸多学派,而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汉武帝则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7.(1)朝代:西汉(或汉代)。历史作用:(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2)主要贡献:他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加强了中印两国的联系。
(3)主要表现:海外贸易兴盛。
(4)事件:郑和下西洋。启示: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共同发展;开放包容才能实现长久和平。
【分析】(1)
关于朝代,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西汉,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关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2)
根据材料二“我邀请莫迪总理下次访问中国时到西安去看看,看看当年玄奘藏经译经的地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加强了中印两国的联系。
(3)
根据材料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4)
关于事件,根据材料四“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可知是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关于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共同发展;开放包容才能实现长久和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