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内蒙古包头·统考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
C.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版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实现了南北方统一 B.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3.(2022·内蒙古乌海·校考一模)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的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4.(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一模)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 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 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5.(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模拟预测)唐初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谈逢迎,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净臣。裴矩在隋唐两朝时态度的变化实际上从侧面反映出
A.裴矩老奸巨猾 B.隋炀帝骄奢淫逸 C.唐太宗虚心纳谏 D.唐朝进步于隋朝
6.(2021·内蒙古包头·统考一模)唐朝前期“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南北文化交流 B.中央集权加强 C.农业经济发展 D.中外交往频繁
7.(2022·内蒙古赤峰·模拟预测)《通典 食货上 历代盛衰户口》中记载:至开元十三年,“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益……远适数千里,不持刀刃。“材料反映的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2022·内蒙古包头·三模)“卯时,江东的田间,一头牛拉着曲辕犁,农民们的劳作开始了:辰时,越窑开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已时,长安西市,一路上,大食商人,东瀛人和大月氏的金银器匠人来来往往……”这段《大唐十二时辰》(节选)充分体现了唐朝( )
A.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B.经济繁荣景象
C.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D.对外交流频繁
9.(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二模)下列史实中,能够反映出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
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②设置西域都护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2021·内蒙古兴安盟·统考模拟预测)与下列路线图最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玄奘西行
11.(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模拟预测)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在经济上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形式是
①会盟 ②怀柔 ③互市 ④贡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一模)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宋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3.(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三模)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充分体现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14.(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开元时期的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仅长安就有留居的“胡人”4000—5000家,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材料可以印证( )
A.隋朝经济繁荣 B.唐朝社会开放 C.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D.明清对外交往
15.(2022·内蒙古兴安盟·校考二模)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农业生产发达 B.对外交流繁荣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关系融洽
16.(2021·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二模)20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丝路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材料中的“丝路人”包括
①张骞
②戚继光
③玄奘
④鉴真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二、识图题
17.(2021·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中国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一个国家形成的历史见证
(1)仔细观察上述地图(朝代顺序被打乱),图A、图B、图C分别属于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疆域图?请说明判断的一个理由
(2)从以上历史疆域的变迁中,你认为中国历史发展有哪些特点?
三、综合题
18.(2022·内蒙古·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出自唐朝诗人杜甫《忆昔》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唐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杜甫和他的诗。
19.(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模拟预测)《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请回答:
(1)《忆昔》的作者是谁?他的诗被称为什么?他被尊称为什么?
(2)《忆昔》反映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历史上把这个繁荣景象叫什么?该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使得国家出现了这样的繁荣景象?
20.(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模拟预测)某学校要作怎样读《唐诗三百首》的讨论,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主持人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互动现场】
活动一:诗句的分类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E.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属于李白的诗句:____;
(2)属于杜甫的诗句是:____;
(3)属于白居易的诗句是:____;
活动二:诗歌赏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节选)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节选)
(4)这两首诗歌分别反映了什么?作者是谁?
【活动感悟】
(5)这次活动给你怎样的感悟和启示?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可知,这些因素都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实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南宋,排除A项;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说法太绝对,差异没有消除,排除B项;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吴国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材料“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弥合了......南方和北方的裂痕”体现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D项正确;隋朝修建大运河之前就已经统一了南北方,排除A项;材料“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弥合了......南方和北方的裂痕”强调的是大运河对国内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而非加速隋朝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依据题干的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都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有利于巩固统一,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是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故选D。
4.C
【详解】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时还没有当皇帝,A错误;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提到刘文静为唐军,其他书都没有提及,B错误;材料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了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的失败,D错误。
5.C
【详解】材料反映裴矩在隋朝时期阿谀奉承,到了唐朝忠直敢谏,侧面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裴矩老奸巨猾,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隋炀帝骄奢淫逸,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唐朝进步于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根本原因”可知,选项所列四项史实都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但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所以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C。
7.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开元十三年,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益”可知,开元年间,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就是“开元盛世”,D项正确;材料点出了开元十三年,不是汉朝的“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也不是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8.B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一头牛拉着曲辕犁,农民们的劳作开始了”体现的是唐朝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越窑开窑”体现的是唐朝手工业的发展;“长安西市”“大食商人”“东瀛人和大月氏的金银匠人来来往往”体现的是唐朝商业繁荣及对外交流的频繁,因此这段大唐十二时辰(节选)充分体现了唐朝经济繁荣的景象,B项正确;手工业发展水平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均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项、C项;对外交流频繁只反映了材料部分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明友好开放的民族政策,典型的史实有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西汉统一西域后,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②不是反映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的ABD。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路线图中关键信息“逻些”、“长安”,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宫室。故选项C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与路线图无关,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日本,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玄奘西游的目的地是天竺,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互市和贡赐贸易,促进了经济上的交往交流交融,③④正确,B项正确;“会盟”“怀柔”属于政治上的政策,①和②错误,其他三项均包含①或②,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原始社会的阶段特征,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此题选B。
1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对外交往频繁;玄奘西游,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很大。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相互影响,对外开放,双向交流,兼容并蓄。B项正确;源远流长,泽被东西,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世界领先,求同存异;高度繁荣,共享太平;都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开元是唐玄宗时期在年号。长安是唐朝在都城。材料描述唐朝社会开放在特征。B项正确;隋朝、宋代和明清均不符合材料中元开的信息,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出现的是外国蔬菜,是对外开放的结果,是对外交流繁荣的表现。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开元盛世”。
16.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史称丝绸之路,①张骞符合题意;②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明朝将领,不符合题意;③玄奘是西游印度的名僧,经过丝绸之路,符合题意;④鉴真是东渡日本的名僧,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1)图A:唐朝,都城为长安,在西域地区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图B;秦朝,都城为咸阳,北部修筑长城防备匈奴;图C:西汉,河西走廊地区设置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
(2)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张,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A中国家的都城为长安,在西域地区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因此应该是唐朝;图B中国家的都城为咸阳,北部修筑长城防备匈奴,因此应该是秦朝;图C中的国家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置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因此应该是西汉。
(2)综合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疆域不断扩张,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8.(1)国力强盛,城邑人丁兴旺;农业发展,府库粮食充盈;社会秩序安定,道路出入平安;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繁荣;男耕女桑,百姓生活稳定;社会风气良好,人际友善和谐;百年间没有灾变,政治统治清明。
(2)杜甫心系家国、关注民生,有崇高的理想,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被称为诗史。
【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小邑犹藏万家室”可得出“唐朝繁荣主要表现为国力强盛,城邑人丁兴旺”;根据材料中的“公私仓廪俱丰实”可得出“唐朝繁荣主要表现为农业发展,府库粮食充盈”;根据材料中的“九州道路无豺虎”可得出“唐朝繁荣主要表现为社会秩序安定,道路出入平安”;根据材料中的“齐纨鲁缟车班班”可得出“唐朝繁荣主要表现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繁荣”;根据材料中的“男耕女桑不相失”可得出“唐朝繁荣主要表现为男耕女桑,百姓生活稳定”;根据材料中的“天下朋友皆胶漆”可得出“唐朝繁荣主要表现为社会风气良好,人际友善和谐”;根据材料中的“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可得出“唐朝繁荣主要表现为百年间没有灾变,政治统治清明”。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是一个心系家国、关注民生,有崇高的理想的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被称为诗史。
19.(1)杜甫;诗史;诗圣。
(2)唐玄宗;开元盛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杜甫的作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们称之为“诗史”。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被后人尊为“诗圣”。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忆昔》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历史上把这个繁荣景象叫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该皇帝采取的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改革措施使得国家出现了这样的繁荣景象。
20.(1)A、D
(2)C、E
(3)B
(4)“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杜甫。
(5)感悟到诗人的家国情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出自白居易的《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4)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根据“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可知,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作者是杜甫。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诗人、中华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等角度回答,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如感悟到诗人的家国情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