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3 13:0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 秋思
一 学习目标
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学习重难点
1.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 学法指导
朗读法 、研讨法、讨论法 、小组合作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过一首思念亲人的词,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同学们会背吗?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学生背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来学习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元曲,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
(二)解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一是散曲。散曲又分为两类: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散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山坡羊”等。有的还有曲题,如本课的“秋思”。
(三) 检查预习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天净沙 秋思》作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马致远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最多的一个,杂剧《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曲》。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 秋思》。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誉之为“秋思之祖”。
(四)感知内容
朗读本曲
师朗读
朗读可以培养我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朗读时心灵的放歌,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下面就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
2.学生齐声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琅琅上口。前三句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出曲折跌宕,读出落寞无助的生存境遇。同学们,我们再把这首小令朗读一遍。我们来感受一下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4.学生自由朗读
欣赏本曲
找一找
1.学生齐读,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学生回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写(板书描写)
老师讲解: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是“惜墨如金”,但是凝练并不简单,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了各自特征的修饰语,是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请同学们找出这首小令的主旨句,这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断肠人在天涯 抒情(板书抒情)
老师补充:“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想一想
请学生感受一下,文中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它给人怎样一种感受?
2.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怎样一种感受?
学生回答:枯藤老树昏鸦,枯藤干枯了,没有生命力,就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老树给人一种好像是垂死的感觉
夕阳、昏鸦,傍晚的乌鸦,给人凄凉、凄清的感觉。
老师讲解:“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以冷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则给人以“暖”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称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3.这首小令描绘的什么样的图景?从哪几个词语中看出的?
学生回答:深秋晚景图 从“枯藤”、“老树”、“昏鸦”、“夕阳”
学生齐读
4.学生根据小令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一百五十字左右。
学生读写的短文,教师可选五篇当堂进行评议
研讨本曲
1. “断肠人”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
2.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老师讲解:这首小令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同学们,有一种写法叫“情景交融”或寄情于景,也就是说,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以表达,人们就把这种感情寄托在一些物上,来表达自己的某些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有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五)课堂检测
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 散曲 )。“天净沙”是( 曲牌名 ),作者( 马致远 ),是( 元 )代著名( 散曲 )作家
2.这首小令的感情基调(悲凉 )的。这首小令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 深秋晚景图 )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游子的( 孤寂愁苦 )之情。
3.本文的主旨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4.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秋思(思绪)
B.枯藤老树昏鸦(黄昏)
C.古道西风瘦马(西边吹来的风)
D.断肠人在天涯(天边,指极遥远的地方)
5.这首小令运用了(寄情于景)的写法,创造了( 萧瑟悲凉 )的意境 。
6.背诵并默写这首小令。
7.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 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六) 课堂小结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失为千古绝唱。全曲只用了短短28个字,刻划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深秋晚景图。起首三句一连排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七)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寄情于景 小桥/流水/人家。 描写 萧瑟悲凉
古道/西风/瘦马。 孤寂愁苦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情 游子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