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2 20:2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然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他”“兴国之梦”分别是( )
A.张謇 实业救国 B.康有为 变法图强
C.孙中山 民主共和 D.陈独秀 民主科学
2.2020年11月,习总书记在参观南通博物苑时指出:“他在兴办实业(大生纱厂)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材料中的“他”是( )
A.荣德生 B.荣宗敬 C.张謇 D.侯德榜
3.五四运动期间,在各地的抗议活动中,抵制日货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数以十万计的宣传国货小册子、各种标语充斥大街小巷。……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材料反映了( )
A.北洋军阀政府注重发展民族工商业
B.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实业救国的兴起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D.社会生活的变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4.下列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产生——鸦片战争的刺激 B.实业热潮——戊戌变法的影响
C.短暂春天——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D.消失——“一五计划”的实施
5.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其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对应的时期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戊戌变法时期
6.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拥有大量的国际移民,这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的样式。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推动近代中国服饰变化 B.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是不平衡的
C.西方文化影响近代中国生活方式 D.中国传统服饰已退出历史舞台
7.“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我国近代历史上这种变化指的是
A.思想潮流的变化 B.社会生活的变迁
C.科技文化的发展 D.新式教育的开始
8.有人说“百年中国看上海”,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活动在这里发生并影响全国。以下事件发生在上海的有( )
①创办《青年杂志》 ②创办《申报》 ③中共一大召开 ④凇沪会战 ⑤创办黄埔军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9.报刊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之一。下列报刊出现最早的是( )
A.《新青年》 B.《时务报》 C.《申报》 D.《狂人日记》
10.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这个文化出版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 B.开明书店 C.生活书店 D.中华书局
11.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C.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始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12.我国科举制创立和废除的朝代是( )
A.秦朝、明朝 B.汉朝、元朝 C.隋朝、清朝 D.唐朝、清朝
13.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进入大变革时代。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的标志是(  )
A.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B.谕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
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D.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学堂章程,统一学制
14.某校八年级一班计划编辑有关近代中国新式学堂的专栏,需要了解“京师同文馆”、“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等内容。为此,他们在图书馆可查阅的书籍是( )
A.《晚清教育发展史》 B.《中华民国政府的教育成果》
C.《南京国民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D.《北洋政府时期的京师教育》
15.文学与艺术往往是时代的反应,下列哪部作品是与其他作品不属于同一时期(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徐悲鸿的《愚公移山》
C.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 D.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16.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下列事件发生在这一时期并体现中国人民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的是
①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②黄海大战
③台儿庄战役
④百团大战
⑤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
17.古老的中国在列强的枪炮声中被迫打开了国门,从而使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98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受刺激,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僚和民间筹集资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材料二:线索追踪:中国近民族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从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根据材料二指出“短暂春天”的时间。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8.步入近代,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教育和社会习俗等各领域孕育了许多新因素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转型,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举出材料一中黄金时代的出现,受到了国内外哪些历史大事件的影响。
(2)材料二图片反映了近代社会哪些领域的变化?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状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实业,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A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变法图强,与“状元”无关,排除B项;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与“状元”无关,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民族, 与“状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王义广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C项符合题意,福新面粉公司成立于1912年12月19日,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立于上海,排除AB项;侯德榜是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依据题干“五四运动期间,在各地的抗议活动中,抵制日货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数以十万计的宣传国货小册子、各种标语充斥大街小巷。……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的关键信息可知,“各地的抗议活动中,抵制日货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数以十万计的宣传国货小册子、各种标语充斥大街小巷”反映了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C项正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A项;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创建,民国初年掀起了一场实业救国与建国热潮,排除B项;经过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忽如一夜春风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掠夺与压迫,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短暂的春天”,C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对应“千呼万唤始出来”,排除A项;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对应“小荷才露尖尖角”,排除B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的样式”可知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上海服饰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说明是西方文化影响了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不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不平衡”无从体现,排除B项;“退出历史舞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因此题干材料变化指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B项正确;思想潮流的变化、科技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的开始题干材料都未涉及,排除AC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据所学知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1872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1937年8月-11月,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进行了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①②③④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于广州创办了著名的黄埔军校,⑤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4月,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C符合题意,故选C;A创立于1915年,排除;B创办于1896年,排除;D是小说,不是报刊,排除。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近代中国第一个”等信息不符,故选择A。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留学生的分布由沿海向内地不断延伸,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B项正确;少量留学生无法加速科举制度的瓦解,排除A项;推动了戊戌变法开始的是公车上书,排除C项;留学生出国深造,人才回国,有利于推动中国封建化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故选C。
1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这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故A符合题意;谕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是1905年,排除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的内容,排除C;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排除D。故选A。
14.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京师同文馆是1862年成立的中国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学校,北洋西学堂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学堂,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期间设立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这些都是属于晚清时期教育,A项符合题意,故选A;材料中的新式学堂都是清朝的,不是中华民国政府以后的,因此也不符合南京国民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BCD错误。
1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均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抗战的发展,排除BCD三项。鲁迅的《狂人日记》批判了封建礼教,不是推动抗日,排除A项。故选A项。
16.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是为了激发人民的抗日激情和勇气,符合题意;②黄海大战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不符合题意;③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重大胜利,符合题意;④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符合题意;⑤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时间“抗日战争”,逐一分析四个选项,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事件排除,需要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17.(1)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缺资金、缺设备、缺支持者
(2)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应付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后,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3)交通和社会生活
(4)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的阻碍,实业家投资,统治阶级的政策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受刺激,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可知其原因;困难:根据材料中的“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僚和民间筹集资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态度冷淡”可概括出其困难为缺资金、缺设备、缺支持者等。
(2)时间:由图中所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短暂春天”的位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新变化:由图中所示情景如“火车”“电话”等,可知其新变化为交通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4)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中所反映的史实有张謇创办实业的困难以及近代民族企业发展历程,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的阻碍,实业家自身投资,统治阶级的政策等。
18.(1)辛亥革命、实业救国、海外华侨回国创业、第一次世界大战等
(2)社会生活新旧并呈、多元发展(不平衡)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黄金时代出现的时间是1912年到1919年,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法令;1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的根本原因;1912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口号高涨,海外华侨回国创业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根据图片可知,男子剪去长辫子,女子穿着改良的旗袍,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呈现新旧并存、多元发展的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