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模拟预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
A.“一国两制”的构想 B.依法治国的政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2.(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模拟预测)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促进上表数据变化的原因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③党和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④文化保护及西部大开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2022·内蒙古包头·三模)包头市近些年的城市规划中以蒙古语命名的街道名字越来越多,如劳动路改为呼得木林(蒙古语“劳动”之意)大街,黄河大街东段命名为哈屯高勒(蒙古语“黄河”之意)大街,其他还有如阿尔丁(蒙古语“人民的”之意)大街、阿拉坦汗(蒙古语“蒙古大汗”之意)大街等。包头市这一现象旨在( )
A.彰显工业城市优势 B.营造宜居城市环境
C.体现民族区域自治 D.贯彻西部开发战略
4.(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如图表达的历史概念最有可能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一带一路”建设
C.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5.(2022·内蒙古·统考模拟预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文化保护传承 B.传统风俗习惯 C.基础设施建设 D.宗教信仰自由
6.(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模拟预测)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祖国的香港、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 )
A.社会制度 B.经济制度 C.主权归属 D.社会生活
7.(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一模)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是
A.试办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
B.“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C.坚持“九二共识”的成果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8.(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一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有关台湾叙述正确的是( )
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广东省
③《北京条约》割台湾全岛给日本 ④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⑤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10.(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模拟预测)“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时,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11.(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关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享受到了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 B.符合中国国情,且都体现了创新精神
C.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
12.(2022·内蒙古赤峰·模拟预测)“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制度保障是( )
A.“一国两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一模)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14.(2022·内蒙古赤峰·模拟预测)2016年7月,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访问时,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表示:台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的“国家";台湾方面不接受被称为“中国的台湾当局"。蔡英文的做法违背了
A.独立自主原则 B.合作共赢原则 C.“九二共识”原则 D.和平统一愿望
15.(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二模)下列各项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党和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一国两制”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D.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6.(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三模)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实现直接“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综合题
17.(2022·内蒙古包头·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述图二和图三的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摘编自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18.(2022·内蒙古赤峰·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下图)
材料二 “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
——唐太宗
材料三 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相互通婚,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元朝境内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发展和交融。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需要。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尽管山河阻隔,却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
——摘自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当时的这一现象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2)材料二内容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观念?试举一例史实说明。
(3)材料三中形成的新民族指的是哪个民族?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民族众多及各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
19.(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1927年8月,南昌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举行秋收起义
材料二:1928年春工农红军在井冈山的时候,规定了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夏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1)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2)如下图图示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各领域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部分成就。请任选其中两个方面,确定你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关系。)
20.(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二模)探究题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某校同学开展了“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活动,为丰富活动内容,设置了以下探究环节,请你来参与。
【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材料一 ……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到六三运动时……有广大无产阶级……参加,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与“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关系?
材料二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全心全意为了人民】
材料三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已经健康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手工业合作化也已基本上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
——《新年的展望》(社论)《人民日报》1957年1月1日
(3)材料三中“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这里的“划时代意义”应该如何理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
(4)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祖国统一伟大构想】
材料五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5)材料五我国外交成就取得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这一构想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
(6)“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怎么做?
21.(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二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力量】
材料一 历史人物图
(1)材料一两位历史人物分别在近代哪次外族侵华战争中,为反抗外来侵略用生命展示了中国力量?
材料二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的革命力量”是指哪个阶级?五四运动中能体现“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的口号是什么?
【中国道路】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党历史上,“邓小平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的重要会议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什么成就?(举出一例即可)
22.(2022·内蒙古包头·包钢第三中学校考三模)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时间轴补充完整。
材料二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心……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香港能够顺利回国的原因。
材料三 进入新时代,港澳的发展与内地的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我们一定能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稳定繁荣,促进“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不断向前发展,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3)结合材料三,简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发展规划的战略意义。
23.(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代称“西域”,即“西部疆域”之意;清乾隆皇帝更名为“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
(1)材料一中说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政府设置哪一机构,来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乾隆帝时在新疆地区设立的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是哪一官职?
材料二:“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
——邓小平
(2)材料二中提到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唐朝时,唐太宗将哪位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元政府通过哪一中央机构来直接统辖西藏事务?
材料三:“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台湾通志》
(3)材料三表达了哪位民族英雄收复台湾的决心?1684年,清朝设置哪一机构来加强对此地的管辖?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4)材料四中,大陆首创的“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是指什么?这一构想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在这一伟大构想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请写出今年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多少周年?(2021年)
(5)在祖国统一大业上,海峡两岸都需坚持哪一原则?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6)请你谈谈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24.(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二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模块一思想先驱:
材料一:五四运动以后,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的党派诞生了。
模块二:政策举措:
材料二: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决策。…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了4个经济特区…
模块三:祖国统一
材料三;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习马会”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习近平指出:“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共同巩固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1)根据材料一回答,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间有什么关系?(举出2点即可2分)
(2)材料二中会议所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列举出材料二中的广东省得两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3)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党和政府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
(4)材料三中“九二共识”的内容是什么?目前妨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项正确;“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港澳台问题,排除A项;依法治国政策不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排除B项;经济特区优惠政策是改革开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及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文化保护及西部大开发是分不开的,①②③④说法正确,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择D。
3.C
【详解】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材料中“包头市近些年的城市规划中以蒙古语命名的街道名字越来越多”的现象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特点,C项正确;城市街道命名的改变不是彰显工业城市优势,排除A项;城市街道名字更换也不是营造宜居城市环境,排除B项;包头城市街道命名的变化不是贯彻西部开发战略,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地图上的信息,新疆民族区域自治、西藏民族自治区等区划名称,可以知道要表达的历史概念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项正确;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成员参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国家重大政治问题和国家机构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的制度,排除A项;“一带一路”建设路线不局限与中国版图范围,排除B项;“一国两制”构想主要针对港澳台地区实行,地图上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以及语言文字,这充分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传承,A符合题意;古籍文献和文字不属于传统风俗习惯、基础设施建设、宗教信仰自由,BCD排除。故选择A。
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我国政府在恢复行使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后,香港、澳门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制度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主权归属发生了变化,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C项正确;香港、澳门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制度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排除ABD项。故选C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依据这一构想,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个国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C项正确;ABD项表述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1661 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1662 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被占据了 38 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①④⑤符合题意,D项正确;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给日本。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依据“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时,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可知是指1999年澳门回归结束了外国侵占中国领土的屈辱历史,而澳门回归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D项正确;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与澳门回归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澳门回归的政策保障,但是根本原因仍然取决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经济特区设立的时间是1980年,民族区域自治开始设立的时间是1947年,特别行政区开始设立的时间是1997年,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是经济上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都享受到了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它们的设立,符合中国国情,且都体现了创新精神,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都促进了经济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据材料“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并结合所学可知,1999年12月我国通过“一国两制”原则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A项正确;政协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单一制国家,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共同之处是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A项正确;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是经济特区,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是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是民族自治区,排除BC项;D项说的是特别行政区,不符合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1990 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 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蔡英文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九二共识”中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C项正确;独立自主属于中国的外交方针,排除A项;合作共赢、和平统一愿望不符合”一个中国“的原则,排除B和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党和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表述不正确,A项符合题意;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改革,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B项正确;实现直接“三通”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排除A项;加强经济密切合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但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内容,排除CD项。故选B项。
17.(1)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文字的统一,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便利商品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流,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们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民族大团结。
【解析】(1)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图二反映的是统一文字,秦朝时期统一文字为小篆,文字的统一,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图三反映的是统一货币,秦朝时期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便利商品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流,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
根据材料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们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民族大团结。
18.(1)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写出一点);
(2)民族平等或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回族。
(4)地域辽阔,自然因素的差异造成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的差异与不平衡,产生众多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互通有无。(写出一点);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现象,即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人民。当时的这一现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2)依据材料二“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可知,反映了唐太宗民族平等或开明的民族政策,主张对待少数民族应一视同仁。结合所学,可知相关的例子有唐太宗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送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依据材料三可知,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相互通婚,逐渐交融,到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4)依据材料四“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的文化”,概括中国民族众多的原因是地域辽阔,自然因素的差异造成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的差异与不平衡,产生众多民族。依据材料四“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尽管山河阻隔,却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概括各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是各民族之间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互通有无。
19.(1)坚持实事求是,能够依据国情及时调整策略;走群众路,注重军民关系;有坚定的革命信念遭遇挫折后总能够迎难上………(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2)观点:制度创新促发展
论述:(选取任两方面即可)
1949年,一届政协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法治化和民主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改革。农村实行以“分田到户,自负盈亏”为特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总结:我们对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是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等。
【解析】(1)
依据材料一,可知面对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叛变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由材料二红军上井冈山,可知毛泽东分析中国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上来井冈山。由材料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夏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处理好红军与人民的关系。由此得出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原因:坚持实事求是,能够依据国情及时调整策略;走群众路,注重军民关系;有坚定的革命信念遭遇挫折后总能够迎难上。
(2)
首先依据材料三图片中心“制度创新”向外延伸中国共产党在各领域制度创新,确定观点:制度创新促发展;然后根据图片中知识点,选择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可以选择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可以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注意是选择“制度”创新,任选两个即可;最后对观点进行总结,扣题。
20.(1)关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理解: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十一届三中全会。
(5)“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
(6)努力学习党的历史、科学文化知识,热爱中国共产党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到六三运动时……有广大无产阶级……参加,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
根据材料“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5)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香港顺利回归。“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最重要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6)
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作为中学生需要努力学习党的历史、科学文化知识,热爱中国共产党。
21.(1)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2)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十一届三中全会;香港回归祖国(或澳门回归祖国)
【解析】(1)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宝贵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英雄。张自忠是日本侵华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2)
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的革命力量”是指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能体现“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党历史上,“邓小平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的重要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成就有香港回归祖国(或澳门回归祖国)。
22.(1)①:《南京条约》,②:香港岛;③:《北京条约》;④1997年。
(2)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3)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解析】(1)
根据时间轴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所以①是《南京条约》,②是香港岛;③是《北京条约》,④是1997年。
(2)
据材料二“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可归纳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据“……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可归纳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3)
根据材料三“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可归纳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意义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布局……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可归纳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23.(1)西域都护;伊犁将军。
(2)文成公主;宣政院。
(3)郑成功;台湾府。
(4)“一国两制”;邓小平;24。
(5)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6)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详解】(1)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2)唐朝时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3)材料三表达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被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21-1997=24,今年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24周年。
(5)在祖国统一大业上,海峡两岸都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6)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以及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等。
24.(1)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改革开放深圳、珠海、汕头任意两个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独分子的阻挠和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详解】(1)根据“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可知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根据“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决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广东省兴建的经济特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等。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党和政府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九二共识”的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目前妨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包括台独分子的阻挠和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