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内蒙古·统考模拟预测)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2.(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一模)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创刊者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3.(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二模)步入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一次又一次奋起,下层民众揭竿而起,尝试构建“人间天国”的梦想;先贤们不懈斗争,探索中国政治改革、革命之路。这些努力彰显了( )
A.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B.自强求富的近代化探索
C.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 D.反清斗争的不断深入
4.(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成为时尚。学校开始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学者们还编写了许多白话书信,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白话文逐渐普及。这一过程反映出
A.新道德战胜了旧的封建礼教 B.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启蒙
C.民主与科学改变了黑暗政治 D.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文化
5.(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模拟预测)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的时期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6.(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模拟预测)抓住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下关联正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自强求富——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戊戌变法——变法图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③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④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鼓励广大青年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
A.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2022·内蒙古包头·三模)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其中,民主与科学口号的进步意义在于
A.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B.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8.(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模拟预测)“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自强求富梦”——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变法强国梦”——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民主共和梦”——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实现中国历史第一次巨变
D.“民主科学梦”——促进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
9.(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模拟预测)1919年上海某商店门上贴出了“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的字幅。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五四运动( )
A.因巴黎和会的强权政治而兴起 B.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军
C.民族资产阶级也积极参与运动 D.无产阶级首次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10.(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成立于1919年3月,宣讲的题目有“赌博之害”等,后来增加了“为什么要爱国”“青岛问题”等。这一变化是由于当时外交时局变化发展,由此引发了中国(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11.(2022·内蒙古包头·包头市第二十九中学三模)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 )
A.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B.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C.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五四运动体现了爱国奉献的精神
12.(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中考真题)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这场运动缺乏文化支撑,五四运动令他们眼前豁然一亮,找到了传统价值的立足点。这里的“立足点”是
A.专制主义 B.重商主义 C.爱国主义 D.尊孔复古
13.(2021·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关于材料中“新的救中国的出路”指的是
A.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B.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C.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14.(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下列选项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的有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③北伐战争的胜利
④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模拟预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不包括
A.革命由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B.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C.革命开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D.革命开始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16.(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历史人物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最准确的是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李大钊
A.屈辱一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探索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抗争一摆脱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 D.崛起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7.(2021·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对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要素进行关联分析。下列史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①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③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8.(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模拟预测)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大体上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各种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
①"民主""科学"②三民主义③变法图强④"自强""求富"⑤实现共产主义
A.①②③⑤④ B.④③②①⑤ C.⑤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⑤
二、综合题
19.(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文《大总统誓词》
材料四: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据材料一,指出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后丧失了二十年宝贵光阴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觉悟了的少数人”是怎样学习西洋的?
(2)依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说“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 作者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政治巨变的主要贡献。
(4)据材料四,分析指出该事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请综合上述几则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0.(2021·内蒙古兴安盟·统考模拟预测)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深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
【制度变革】
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三中的“革命”最大的历史贡献?
【思想解放】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3)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试总结近代化的探索有什么特点?
21.(2021·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革命成功后,伤害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 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今年(2021)是材料二中“革命”发生多少周年?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同名?
(4)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
22.(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屈辱史、是一部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是一部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近代以来无数先人未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懈努力,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花卷,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阅读材料,结合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资金、原料、运输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洋务派逐渐认识到,国家“必先富而后强”…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了50万匹.
材料二:辛亥革命推翻了…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是孙中山还是感叹有“未竟之功”
材料三: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他首先提出,他还将他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在运动当中,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先进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材料四: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自己的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自己不足,第三期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
(1)材料一中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国家“必先富而后强”而创办的企业两个?你认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只能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了50万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材料中“未竟之功”指的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
(5)根据材料四中梁启超说的话归纳我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以及特点?
23.(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模拟预测)中国近代化探索。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材料一
材料二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哪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依据材料一的历史事件发展进程图,分别写出A、B、C、D四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及相关代表人物各一位。
(3)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各举一例有关中国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4)根据材料二,请概括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在近代化探索中得到什么结论?
24.(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根据统编初中历中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编制
材料二 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
——摘自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材料四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历次反抗斗争呈现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提出的与以往不同的理想目标。促使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所说“专制政治”指的是什么?“此次之实验”是在哪一领域向专制政治宣战的?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人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四个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简要指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题干“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走的道路是学习经济——政治——思想,这是错误的道路,应该是学习思想——政治——经济,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即先新文化运动,再政治革命,再洋务运动,D项正确;ABC三项的顺序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2.A
【详解】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A项正确;李大钊不是《青年杂志》的作者,排除B项;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排除C项;鲁迅发表的是《狂人日记》,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先贤们不懈斗争,探索中国政治改革、革命之路”可知,这些努力彰显了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A项正确;构建“人间天国”的梦想与自强求富不符,排除B项;这些努力中并不全部是反封建和反清的,排除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反映出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启蒙,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新道德战胜了旧的封建礼教,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民主与科学改变了黑暗政治,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依据题干中的诗《相隔一层纸》,可见语言通俗易懂,语言流畅,言之有物,这是典型的白话文新体诗。结合课本所学,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提倡,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B项符合题意;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文章使用的艰涩难懂的文言文。A项不合题意;1919年五四运动;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白话文。CD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戊戌变法提出“变法图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鼓励广大青年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结束封建制度,随后的北洋军阀统治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③错误,其他三项均包含③,排除AC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中“民主与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B项排除;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项排除;五运动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D项排除。故此题选A。
8.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自强求富梦”指的是洋务运动,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A项不符合题意;B项“变法强国梦”指的是戊戌变法,它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不符合题意;C项“民主共和梦”指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符合题意; D.项民主科学梦”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不符合题意;故选C 。
9.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商店、除国贼,誓不开市”可知,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地斗争态度,C项正确;材料是体现工商业领域的斗争,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而不是兴起原因、青年学生、 无产阶级,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它主张“内惩国贼、外争主权”,“为什么要爱国”“青岛问题”引起了高级知识分子的调试关注,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 护国战争反对洪宪帝制,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1.C
【详解】胡适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希望通过单纯的文化运动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即中国人的“文艺复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政治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由此可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形成的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传统价值的立足点,C项正确;专制主义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排除A项;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重商"、"重工"与"国家干预",发展目标是"国家富强",排除B项;尊孔复古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通过这次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就是指“新纪元”,正确;近代中国历史上进行了三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与“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不符,排除B;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指的是戊戌变法,早于辛亥革命,排除C;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早于辛亥革命,排除D。故选A。
14.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北伐战争取得胜利是在1927年,因此③北伐战争的胜利不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①②④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本题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由此可知C项不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的含义,但符合题意。ABD三项属于“新”的含义,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B
【详解】从李鸿章到康有为,再到孙中山和李大钊,反映出从洋务派到维新派,再到革命派和共产党,这体现了一条探索之路,一条寻求强国御侮之道,B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到李大钊时期,中国还没有摆脱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排除C项;这四幅图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体现的是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①④史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洋务运动标志近代化的开端,②不具有因果关系;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③不具有因果关系。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8.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②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06年正式提出的;③变法图强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的主张;④“自强”“求富”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口号;⑤实现共产主义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目标,故按着时间先后排序是④③②①⑤,故B符合题意;①“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晚于②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06年正式提出的;故AC不符合题意;②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06年正式提出的;晚于③变法图强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的主张;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1)原因: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学习: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进行洋务运动。
(2)原因: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历史作用:宣告中华民族的觉醒。
(3)主要贡献: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中华民国)。
(4)关系: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之一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历程:从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递进过程。
【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可惜道光、威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可知,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后丧失了二十年宝贵光阴的原因是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第二问,根据材料一“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觉悟了的少数人学习西洋”是指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因此,学习西洋是指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进行洋务运动。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公车上书是……,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可知,公车上书的举人们超越“前代人们”的原因是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根据材料二“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可知,作者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宣告中华民族的觉醒(或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根据材料三“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政治巨变的主要贡献是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第一问,根据材料四“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之一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第二问,综合上述几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20.(1)60年代:军事工业;70年代:民用企业。
(2)戊戌变法;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4)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体现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探索历程。
【详解】(1)根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可知洋务运动60年代创办的企业主要是军事企业,根据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洋务深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可知70年代创办的企业主要是民用企业。
(2)据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戊戌变法。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据材料三中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革命”是指辛亥革命,其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民主和科学。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体现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探索历程。
21.(1)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2)110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
(4)近代化的探索。
【分析】(1)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要维护清朝统治。
(2)
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今年定为2021年,则2021-1911=110,故为110周年。关于历史意义,由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可得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使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
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4)
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近代化的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的过程。
22.(1)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任意两个即可
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洋务派内部的腐败;外国势力的挤压;任意回答一点即可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历史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未竟之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4)陈独秀民主和科学
(5)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特点: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点
【解析】(1)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洋务派内部的腐败;外国势力的挤压等;
(2)
根据“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了50万匹”可得出这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
历史功绩:根据“辛亥革命推翻了…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可得出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未竟之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4)
根据“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可和出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可得出人物是陈独秀;根据所学可得出是指民主和科学。
(5)
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特点:根据以上问题和所学可得出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点。
23.(1)《辛丑条约》
(2)A:洋务运动;奕 (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B.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康有为(或梁启超、谭嗣同)。
C.辛亥革命;孙中山。
D.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或李大钊、鲁迅、胡适)。
(3)经济:洋务运动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或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等。
思想:戊戌变法宣传维新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使人们思想获得空前大解放。
(4)先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再学习政治制度,最后学习思想文化,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层层推进的逻辑发展特征。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解析】(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依据材料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奕 (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依据时间“189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处是戊戌变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或梁启超、谭嗣同)。根据时间“191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是辛亥革命,代表人物是:孙中山。根据时间“191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或李大钊、鲁迅、胡适)。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的探索主要是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学西方经济技术,它的成果是:洋务运动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戊戌变法好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宣传维新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成果有: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使人们思想获得空前大解放。
(4)
根据材料二“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学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思想文化,所以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层层推进的逻辑发展特征。我们在近代化探索中得到的结论是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4.(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持续发展。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抗斗争具有自发性、持续性、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性,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欧美共和制和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3)封建专制,袁世凯复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在思想文化领域。
(4)从寻求西方模式到追随俄国革命的模式。
(5)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黑暗统治。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思想上改造国民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840——1919年,这个阶段主要是各个阶级单独进行武装斗争,如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因此特点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持续发展。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抗斗争具有自发性、持续性、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性,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2)材料中孙中山认为中国实行君主立宪要强于共和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同样是革命牺牲,君主立宪不如直接共和,因此提出了与此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所不同的民主共和制。而材料中明确提到了他倡导的是“欧美共和的政治”,由此可知其目标所受国外影响为西方共和制思想和启蒙思想的传播。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所说“专制政治”指的是封建专制,袁世凯复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此次之实验”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向专制政治宣战。
(4)根据材料“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可知认识是从寻求西方模式到追随俄国革命的模式。
(5)根据所学知识,可写为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黑暗统治。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思想上改造国民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