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窦娥冤》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3 09:3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窦娥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关汉卿的艺术地位,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学习兴趣。 2.借助中国和外国两则关于悲剧的经典文论认识窦娥形象的悲剧性。
教学重点、难点: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课前情境创设播放后弦的《西厢》和陶喆的《susan说》等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让学生直观感知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二)上课前,大家已经听到,在座各位的偶像们,流行时尚的新新人类们,他们在向中国古代戏曲吸取营养。同学们,你们的偶像还有没有类似的作品 (学生发言,列举歌手和歌曲。) 大屏幕展示如下内容: 王力宏 《花田错》《盖世英雄》《在眉边》 李 玟 《刀马旦》 陈升 信乐团 《one night in Beijing(北京一夜)》 周杰伦 《霍元甲》 陶 喆 《Susan说》 TANK(吕建中)+selina 《独唱情歌》 后 弦 《西厢》 胡彦斌 《红颜》 周治平 《苏三起解》 屠洪刚 《霸王别姬》 薛之谦 《红尘女子》 这些歌手或词曲作者,只是从中国传统戏曲的长河中舀出了一勺,就足以使歌迷心醉神驰,这说明中国传统戏曲在张扬时尚与个性的今天,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二、进一步了解关汉卿的艺术地位,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学习兴趣。
2 大屏幕介绍青春版和校园版《牡丹亭》,介绍戏剧和中学教育的关系。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相得益彰,四百年来不绝于舞台。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更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在美国上演时场场爆满。 4月7日,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响起经典的昆曲唱段,这是由北京高校学生排演的校园版《牡丹亭》首次公开演出。白先勇坐在观众席中。 2008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对4338个受访者进行了在线调查。结果显示,60.7%的受访者支持把京剧作为全国中小学的必修内容;而反对者仅为24.9%。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之美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 2008年3月,教育部下发文件,从2008年3月20日到2009年7月,将在全国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学生将欣赏、学唱“国粹”京剧。3月21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 学习古代戏曲,必然提及关汉卿,学习关汉卿,必然提及《窦娥冤》。(大屏幕展示各国对关汉卿及他的《窦娥冤》的评价) 法国的拉鲁斯大百科全书称关汉卿为“第一流的伟大戏剧大家”。 英国大不列颠大百科全书称关汉卿为“创作了60多种戏剧作品的第一位有成就的戏剧大家”。 美国大百科全书称《窦娥冤》为“著名的杰出的著作”。 1958年经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世界范围纪念他从事戏剧创作700年。 1958年,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 6月28日晚上,全国有1500个职业剧团以至少100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时上演关汉卿的戏剧。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希望帮助大家从“看热闹”向“看门道”前进一小步。戏剧欣赏水平的提高,标志着大家文化修养的提高。 三、文本探究 (一)《窦娥冤》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由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后,学生先点评,教师再点评。 (二)什么样的社会才会发生这样悲惨的故事呢?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背景知识。《窦娥冤》是取材于元代社会现实的写实剧。这个时候社会黑暗、吏治腐朽是史有记载的。如
3 至元31年一个月仅京师一地就发现犯罪官吏300人,大德7年罢免赃污官吏1847人,审理冤狱5176件,加上没被发现以及虽被发现却因有权有势没被处理的赃官和冤狱就更多了。合起来,那将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 (三)《窦娥冤》是学术界公认的伟大悲剧,王国维对它做过这样的评价: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多媒体)可是老师一直有一个疑问,窦娥的冤屈不是由他的父亲平反了吗?结局还不错,为什么会是悲剧呢?是不是叫正剧更合适? 由学生发表见解。 (四)师生一起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1、关于悲剧的定义:(大屏幕展示) 悲剧,就是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 2、根据悲剧的定义,我们来一起探讨《窦娥冤》是不是一出伟大的悲剧。 (1)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善良,孝顺,贞洁 (2)窦娥有哪些人生愿望?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今生受苦修来世,希望官府执法公正,希望社会公正 窦娥的第一个愿望没有实现,被张驴儿断送了。在遭受诬陷后,她选择了官休,产生了第二个愿望。临刑前产生了第三个愿望。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不妨害社会、他人,别人就无权干涉。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可以劝说,但不能强迫。 尊重人的权利,顺应人的意愿,历史必然要从由只重群体而牺牲个人转向尊重个人的道路。 国家就是为他的国民谋取幸福,尊重他的国民。 自有法律以来,希望执法公正就是所有百姓的愿望。 临刑前,窦娥发出了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窦娥的又一个愿望:社会公正。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却贫病而死;盗跖是个“割人肝、食人肉”的大盗,却长寿而终。
4 窦娥的控诉和太史公在《史记·伯夷列传》中的感叹是一致的。天道不是应该没有偏私,总是帮助好人吗?伯夷、叔齐不是好人吗?为什么反被饿死了?天道遵循的到底是什么呢?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永恒追求的理想。 窦娥的三个人生愿望是不是有价值的东西?是不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得出结论。 四、拓展(如果课堂时间不够,留给学生课下阅读): 补充两篇文章《窦娥冤,还是楚州百姓冤?》《窦娥冤,一己之怨》,希望学生能进行个性化解读。
五、作业: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不是悲剧?
板书 窦娥冤(关汉卿) 1、性格:善良 孝顺 贞洁
窦娥
修来世 2、人生愿望 执法公正 社会公正 教后记: 1.努力引导学生走入阅读。课前精心设计导语,如前奏氛围的营造,力求让学生将古今文化的距离缩小,力求让学生从时尚文化走入传统经典文学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感性的基础上,又辅以详实的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让学生对中国传统
5 文化、文学产生一种崇拜。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力求给学生一种人文精神的贯注。文学作品的教学重在对学生审美情感的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所渗透的传统美德的体会,如对窦娥优良品质的剖析,对她被泯灭被戕杀的悲哀的体会等,都是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一种贯注,尤其是努力将学生阅读引向更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是本节课的重点目标,也是力求对学生的一种引导,对学生的一种提升。 存在的突出问题: 1、因时间有限,没能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与思考时间,在教学过程的推进中,学生的默读、朗读、讨论、交流都没能充分展开。让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阅读思考中,不断走进文本,走入人物的心灵,走入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实现对文本的解读,教学设计的立足点要放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与愿望,力求让学生达到一种自觉阅读的状态。这是以后特别需要关注的。 2、教学语言不够严谨。有些语言太随意,不够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