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如、方、作、伤、与、让、乎、尔、莫”等虚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毋吾以也”“不吾知也”等文言句式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学法:通过自学,疏通文意;
2、诵读法: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勾画法:通过勾画,找出“四子”的志向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3、讨论法:通过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缘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要从子路等四人的志向上学到“做人要志存高远,为国家、人民谋幸福”;
2、通过对子路等四人性格的分析,学生要明白为人要谦虚、和善。
2学情分析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储备,对孔子及其思想大致已有了解。同时,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已有所提升,借助工具书,基本能够流畅地翻译一般的文言文。但是,其对文言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对文言文的深层次理解还欠些火候。
3重点难点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1、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文言字词、句式的掌握;
2、难点:孔子“与点”的深层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一、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掌握“如、方、作、伤、与、让、乎、尔、莫”等虚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毋吾以也”“不吾知也”等文言句式的用法。
二、勾画语段,概括性格
4.1.2学时重点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1、掌握“如、方、作、伤、与、让、乎、尔、莫”等虚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毋吾以也”“不吾知也”等文言句式的用法。
4.1.3学时难点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1、掌握“如、方、作、伤、与、让、乎、尔、莫”等虚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毋吾以也”“不吾知也”等文言句式的用法。
4.1.4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字词、句式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鼓瑟希 ( ) (2)莫春者( )
(3) 唯求则非邦也与( )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端章甫( ) (2)鼓瑟希( )
(3)风乎舞雩( )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6)曾皙后( )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 ) (2)则何以哉( )
(3)尔何如 ( ) (4)何伤乎 ( )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
(6)为国以礼( ) (7)则何以哉( )
(8)尔何如( ) (9)是故哂之( )
4、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写出其意义
(1)加之以师旅 ( )
(2)比及三年( )
(3)且知方也( )
(4)如五六十( )
(5)如其礼乐( )
(6)异乎三子者之撰( )
5、完成以下一词多义
(1)以 (2)尔
a 以吾一日长乎尔(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
b毋吾以也( ) b子路率尔而对曰( )
c则何以哉( )
d加之以师旅( )
e以俟君子( )
二、勾画关于“四子”志向和孔子对其态度的语句,概括“四子”的性格特点,完成以下表格。
姓名 志向 孔子的评价 性格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1、分角色读课文,把握人物语言和心理;
2、合作探究,孔子“与点”的缘由;
3、课堂练笔,改写文段,把“莫春者……咏而归”改写成一段散文。
4.2.2学时重点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合作探究,孔子“与点”的缘由
4.2.3学时难点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合作探究,孔子“与点”的缘由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篇文言文进行了自主学习,扫清了文言障碍,了解了大概内容。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篇文言讲了什么内容。
生:(请1-2名同学复述文本内容,老师做点评)
活动2【活动】分角色朗读文本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师:通过刚才两名同学的复述,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其实是孔子的一节课堂实录,为了模拟当年的情景,我们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注意把握每个人的语言和心理,同时加入必要的动作。
生:(请1-2组同学分角色朗读,老师做必要的点评和指导)
活动3【活动】分组讨论,孔子“与点”的缘由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师:刚才部分同学通过分角色朗读,模拟了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学的场景,他们的表演在给同学们带来欢笑的同时也应该引起大家的思考。我们知道,孔子终其一生,周游列国,希望能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面对孔子的问题,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回答都不同程度地道出了孔子向往的“出仕”,而曾皙的回答有一种消极避世的意味,但孔子以“与点”结束了课堂。是孔子晚年避世思想有所抬头,还是孔子认为曾皙描述的场景正是“礼治”的最高境界 这“与点”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孔子怎样的思考。
为帮助同学们比较深入理解这一问题,我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资料,请供参考。(多媒体展示所提供的资料,如下所示)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
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有下面一些理由。
(1)从孔子的思想看。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因为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据《史记·孔子世家》)时公西华年仅14岁,大概不可能随孔子出国;又公西华是鲁国人(据《辞海》),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投师孔子,所以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后,即65岁以后。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2)从孔子对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态度看。《侍坐》章记载,在子路言志之后,“夫子哂之”。一“哂”一“与”,态度截然不同。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 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讲自己能治“千乘之国”,是不谦虚的。如果曾点志在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不是更不谦虚吗 果真如此,孔子就不会“与点”,而只会“笑点”,甚至是“大笑”了。可见,孔子“与点”,并非因为曾点有济世之大志。
(3)从曾点与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内容看。子路志在治“千乘之国”,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二三子之志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之别,都志在为政。孔子也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而曾点自称“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曾点志在为政,那么曾点之志何以“异乎三子者之撰” 可见,曾点是“不求为政”的。
(4)从《论语》中其他篇章有关记载看。《公冶长》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也。’子说。”(斯,指仕进之道,说,同“悦”)漆雕开“志于学道不欲仕进,……孔子见其不汲汲于荣禄,知其志道深,故喜悦也。”(邢昺:《论语正义》)既然孔子喜欢漆雕开的“不欲仕进”,那么赞成曾点的“不求为政”,也就并非偶然了。《公冶长》里这段记载,正是《侍坐》章里孔子“与点”原因的一个注脚。
活动4【练习】课堂练笔,该写文段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师:经过材料的辅助,加之自己的理解,我想同学们已经有了个人的观点倾向。这个问题历来争议颇多,我们就是要求同存异,但更重要的是,希望借这一争论的“石子”激起大家阅读经典的“涟漪”。
不论怎样,曾皙为大家描绘的暮春春游图还是另人心向往之,请大家发挥想象,将“莫春者……咏而归”一段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生:(同学们积极书写,互相交流)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诵读“莫春”一段,感受古代先贤的这种高雅宁静。
生:莫春者,春服既成……
活动5【活动】板书设计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 千乘之国 有勇、知方 强国 轻率急躁 夫子哂之
冉有:方六七十, 足民 富国 谦虚
如五六十
公西华:小相 端章甫 礼教 委婉曲致
曾皙: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高雅宁静 夫子与点
活动6【活动】课后反思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t=2&sdResIdCaseId=ff8080815602c65101560af1813b0d4d" \l "## )
走近先贤——我们还在路上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花费两个课时的时间结束了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学习。任务是完成了,但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正如我上课时所说,一颗石子是扔下去了,也激起了一丝涟漪,可惜没有“卷起千堆雪”。鉴于此,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备课过程和课堂教学,有以下粗浅的认识,现予以整理,希望能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有所裨益。
一、一个收获:诵读——攻克文言堡垒的法门
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我总共安排了三次诵读。第一次,早自习时候,我鼓励学生自由放声诵读,培养语感;第二次,第一课时,在完成学案内容前,我又要求他们自主默读,熟悉文本;第三次,第二课时,在分角色朗读环节,朗读者进一步把握人物语言和心理,听读者再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三次诵读为学生完成学案内容、讨论文本相关问题夯实了根基。
二、一个败笔:资料链接——探索文本深层内容的钥匙
文本自身内容简短,意在言外。单靠它难以完成对文本深层次的挖掘,必须借助资料的力量,而且应该是大量原生态的资料,而非经后人整理加工后的“二手”资料。
我却恰恰犯了这样的毛病,虽然提供了一些资料,但它们基本上属于“二手”资料,已经某种程度上融入了他人的观点,有些是半成品,有些甚至已然成型,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无形中打消了他们阅读原著的念头,进而扼杀了他们分析概括的能力。这是我这堂课的一个败笔。
三、一个遗憾:贯通——激发兴趣、飞扬心灵的跳板
在《先秦诸子选读》的教育教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融会贯通。因为教材的编排是按专题进行的,所选篇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大家的思想体系。如果我们就篇讲篇,以目说目,必然割断了其内在联系,容易管中窥豹,只能见一斑。这就要求老师既专又博,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作品内容作深入理解和思考,努力做到“讲孔子时是孔子,说孟子处做孟子”。
如果真能如此,那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说到时旁征博引,讲到处游刃有余。学生宛若直面先贤,对话智者,岂有不听之信之、努力学之之理 可惜我初窥门径,难以融会贯通,这是我这堂课的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