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鹭》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白鹭》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3 20:5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白 鹭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5个词语。
2.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4.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体会白鹭如诗如画的美。
2.根据具体语言材料,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白鹭的相关视频资料、作者资料。
3.用A4纸打印类文《燕子》。
学生准备:搜集白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词语。理解“精巧、配合、适宜、寻常”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5自然段。
3.学习对比、化用的写法,能借助关键词句,体会白鹭的形体美,初步感受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简介作者
活动1 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引出白鹭,并结合图片谈自己对白鹭的了解。
课件展示: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打一动物)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2 介绍作者
1.学生简单交流汇报课前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2.教师归纳小结: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中国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
3.教师简单介绍写作背景:作品写于抗日救亡时期。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监视,作者只能写一些简单的文章,借歌颂纯洁的白鹭来抨击丑陋的国民党反动派。
操作指导:教师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时,可先让学生认识白鹭;再利用课件展示它的各种静态、动态的画面;然后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介绍作者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然后选取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板块二 初读课文,成果交流
活动1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
自学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边读边勾画不理解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书中作好标注。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测自学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说说生字读音上的注意点,并领读。
(2)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记生字。
(3)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嗜、朱、哨、韵”等字的音,重点强调:“宜”读yí,不读yì。
(4)读一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3.重点指导书写“鹤”“嫌”。
(1)“鹤”“嫌”要写得左右等宽,注意笔画的迎让。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练写每个字两遍。
(4)学生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活动2 认识白鹭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白鹭的资料。
白鹭,全身羽毛雪白,生殖期间枕部垂有长翎两根,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期后消失。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长江以南等地方,春夏多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主要以小鱼等为食物。
2.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的?
预设:作者是抓住白鹭的外形、觅食、栖息、飞行等特点进行描写的。
操作指导:教学此板块,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预习交流时间,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互相正音,通过读词语来掌握字音、字义,接着落实对重难点字的指导书写,教师要做好书写示范,这样对于字词的学习就非常扎实有效。通过“活动2”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白鹭的。
板块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件展示:(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
(3)你认为哪里写得精彩?在你认为精彩的地方作上记号,写出你的理解。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活动2 汇报交流成果
1.小组交流,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填空。
课件展示:《白鹭》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主要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2.全班交流,理清课文层次,教师相机点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全文的总起句,以精巧的诗来比喻白鹭的美。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白鹭的美。这部分又可分为:第一层(第2~5自然段)从颜色、身段写白鹭的外形之美;第二层(第6~8自然段)借助“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三幅画面,写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与第一部分首尾呼应,抒写了作者对白鹭如诗一般美的赞叹。
3.指名说说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然后说说理解。
操作指导:本环节要注重两处:一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能够理清文章一共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的是什么。二是让学生汇报交流,知道抓住重点理解词句。
板块四 朗读课文,布置作业
活动1 朗读课文,感知白鹭的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作者眼中,白鹭是怎样的形象?
预设:(1)课文开头写道:“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课文结尾写道:“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2.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下节课我们再去文中找一找。
操作指导:此环节指导朗读时,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读熟、读流利即可。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感受这种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从而感受白鹭在作者的眼中是那样的特别。
活动2 巧妙布置课后作业
1.抄写“精巧”“配合”等15个词语。
2.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11自然段。
2.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拟人的写法,能想象和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并给画面起名。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白鹭动态场景与诗意之美的关联,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诗意的赞美之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精彩回顾,激趣导入
1.回顾前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课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
2.引导学生思考:在作者郭沫若先生的笔下,白鹭是什么?浏览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3.导入: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白鹭的精巧、白鹭的韵味。
操作指导:可先回忆课文写了什么,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然后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引发学生深思,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板块二 品读词句,感悟情怀
活动1 借助学生活动卡品读词句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卡。(课件展示)
活动内容   在作者的眼里,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读读课文,哪些语句让你读出了这种韵味?摘抄下来,并写写感受。
句子摘录 感受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卡。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用课件展示汇报结果。
活动2 感悟白鹭的精巧
1.从哪一句可以看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
课件展示: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齐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2)这里作者描写了白鹭的什么特点?
2.交流理解。
课件展示: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1)感受它精巧的颜色:雪白、铁色、青色。
(2)感受它精巧的身段:流线型结构。
(3)看图对比理解。图文对照感受白鹭美得恰到好处。
3.链接《登徒子好色赋》片段。
这样恰到好处的写法古已有文,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对绝代佳人是这样描写的:
课件展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1)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排比式短语,整齐匀称,有节奏感。)
(2)作者这样灵活化用,对你有什么启发?
(3)小结:灵活化用经典古诗文,能够使文章锦上添花。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活动3 感悟白鹭的韵味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想象画面,再试着给文中的三个画面各拟一个题目。(钓鱼图 瞭望图/望哨图 低飞图)
(1)自由朗读,把自己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
(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受。
2.白鹭“钓鱼图”。(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捉鱼”“叼鱼”?引发学生思考。
预设:一个“钓”字写出了白鹭悠然自得的姿态和优雅垂钓的情景。可见作者用词之巧妙、精当。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3.白鹭“望哨图”。(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
(1)教师抛出交流话题:白鹭的嗜好是什么?(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说说从哪个词能看出这是白鹭的嗜好。(每每)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白鹭在瞭望什么?或许它在干什么?
课件展示:或许它在________,或许它在________或许它在________。
预设:或许它在领略清新美好的晨光,或许它在选择更理想的活动场所,或许它在等待觅食未归的同伴。
(3)小结:其实,作者也不清楚白鹭究竟在干什么,这时候所有的语言都比不上这个问句来得妥帖、恰当,叫人回味。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4.白鹭“低飞图”。(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白鹭傍晚时分在天空中飞翔的画面。
(2)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说一说自己想到了什么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小组交流,用课文中的词语形容白鹭的心情。(悠然)
5.小结:是的,白鹭是一首诗,诗中有垂钓的优雅、望哨的悠然、低飞的惬意。怪不得作者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活动4 升华情感
1.有人说白鹭美中不足就是不会唱歌,作者怎么认为?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1)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实在”能去掉吗?为什么?
预设:不能。它表达的感情比开头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要强烈得多。经过一番描绘之后,作者认为白鹭实实在在是一首诗,有诗一般的美,有诗一般的意境,用“实在”一词表示不容置疑。
(2)为什么说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预设:“韵在骨子里”指白鹭的美是由内而外的,令人回味无穷的,不易被人发现的,它的美只暗示给观察细致入微的人。
3.教师出示白鹭的图片,引导学生运用下面的句式,说说自己眼中的白鹭。
在我看来,白鹭实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操作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用好活动卡,其次要关注三幅图画,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字词进行品味,从而感悟白鹭的精巧,补白想象,感受白鹭的悠然自得,并能通过想象,给每个画面拟个小标题,真正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白鹭的美中不足的理解,并能够总结出自己眼中的白鹭的样子。关于朗读指导,要贯穿在每个活动中,可运用多种方式,指名读、自由读、配乐读等,引导学生读出白鹭在不同场景中展现的美,从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板块三 体会写法,拓展积累
活动1 体会写法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件展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2.引导学生关注开头、结尾,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
3.再次朗读,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使结构更加紧密、自然、清晰,使内容更加完整。)
4.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好白鹭的。
活动2 链接类文,对比阅读
1.请学生准备好教师课前发放的类文《燕子》。
2.默读《燕子》,引导学生找一找“类文”与“原文”的相似之处。
3.圈画积累《燕子》中的优美句子,与《白鹭》作比较,从而再次感受郭沫若笔下的《白鹭》语句优美,用词巧妙。
活动3 拓展积累
1.背诵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练笔:学习本文首尾呼应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
3.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汇报,评选出优秀例文。
操作指导:学习完课本内容,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先通过对比品读第1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帮助学生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再回顾整篇文章,通过分析,回味作者是怎么写白鹭的,从它的外形、习性、动静等方面,使其形象更鲜活,学习作者抓重点进行描写的方法。链接类文,是对本文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背诵就是把好的东西收归己用,在背诵时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条理,外形美是怎么写的,每一个场景是怎么描写的等,这样有思路地背诵,效果会更好。“小练笔”关注是否用到首尾呼应的描写方法,在交流过程中进行修改,找到自己的不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本课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一、读中感悟,以读促悟。
散文的特点是:1.形散而神不散。2.意境深邃。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繁琐的解析不仅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反而把课文肢解了。首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优美语言,从而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其次,在朗读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白鹭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二、填补文章想象空白。
文章中如诗一样的语言,在使我们感受到美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作者描绘白鹭时这样写道:“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在学习这段文字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我很佩服这只白鹭,因为它站在小树的绝顶,还很悠然。”“我觉得这是一只能珍惜晴天的清晨,能珍惜明媚的阳光,懂得生活的白鹭。”“我觉得白鹭有和其他鸟不同的嗜好。这是一只洒脱的白鹭。”……学生将白鹭的个性特点说出来了。在指导朗读后,教师让学生想象:白鹭真是在望哨吗?或许它在干什么?“或许它在享受生活。”“或许它在享受晴天的清晨那大自然的风光。”“或许它在享受阳光。”在合理的想象后学生对白鹭更多了几分了解,对白鹭的悠闲自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