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4 22:2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古诗三首
【教材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稚子弄冰》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村晚》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 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又都与儿童有关,反映儿童生活,学生也可能有着相似的亲身经历,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画面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农家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并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你一定很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吧?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感受古代儿童的童真童趣吧。首先让我们走进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二、知人解题
1.知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幼元,号此山居士、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他的诗题材广泛,成就最高的是以描写农村风土人情和山水风光为主的田园诗。范成大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主要作品:组诗《四时田园杂兴》,著有《石湖集》。
2.语文百宝箱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中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和农民的生活,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本课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资料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课外知识积累。)
3.解诗题
四时:四季。
田园:田家乡村
杂兴(xìng):随兴而写的诗。
(诗人)随兴而写的关于乡村四季的诗。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3)指名学生读古诗。老师相机正音:“供”读一声“ɡōnɡ”时表示供给,读四声“ɡònɡ”时表示从事;在本诗中应该读四声。
(4)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识字、写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功底,自主学习与重点指导相结合,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自主识写生字的能力与书写的自信心。)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3.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结合注释说一说“耘田”和“绩麻”分别是在干什么。(锄草;搓麻线)
(3)查工具书说一说“各当家”是什么意思。(各忙各的农活)
(4)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班交流眼前浮现的画面)
4.观察插图,感悟诗境。
(1)插图也能帮助我们感受诗情。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中这首诗的插图,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忙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的。(板书:劳动场景)一天的辛苦劳动后,回家看到妻儿各做各的事情,这样温馨的画面,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里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学生接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的事情,就连小孩子们也——(学生接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从诗中描述的小孩子学种瓜的情景中,你又获得了怎样的感受呢?
5.想象画面,体会乐趣。
(1)指名学生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结合注释说一说“解”“供”“傍”和“阴”分别是什么意思。(懂得;从事;靠近;树荫)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全班自由交流)
4.教师相机小结:能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劳动也是快乐的。(板书:勤劳)一起快乐地读最后两句——(学生接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为学生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同时落实“借助关键语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一素养目标。)
五、赏读古诗,感悟诗情
1.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场景?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设计意图: 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体会表达方法,抒发情感。)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学生在语文练习本上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赏读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意在重视积累。)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阅读积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课堂总结
这首古诗语言通俗浅显,流畅自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十分快乐,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温馨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通过背诵诗句积累语言,让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爱好。)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我们的目标,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们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体会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首描绘童真童趣的古诗吧!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板书:稚子弄冰)
3.指名学生猜诗题的意思。
师总结:“稚子”是指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古诗题目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4.了解诗人杨万里。(课件出示诗人的资料)
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想象古时候儿童生活的场景。了解诗人,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做好准备。初读古诗,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稚子弄冰》。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稚、钲、磬”的读音。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
②彩丝穿取当银钲。(把冰穿上彩线提在手中,当作钲。)
③敲成玉磬穿林响,(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④忽作玻璃碎地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④教师小结: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四、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2)结合注释说一说“稚子”“金盆脱晓冰”“钲”分别是什么意思。(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铜盆里把冰取出来;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全班自由交流)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结合注释说一说“磬”“玻璃”分别是什么意思。(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古代常指一种玉石)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班交流眼前浮现的画面)
3.孩子在玩冰块时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脱”晓冰、“穿”彩丝——小心、谨慎
“敲”冰块发出清脆的声响——得意
冰块“碎地”——失望
4.教师小结:快乐也好沮丧也好,对孩子来说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对作者来说,他多么羡慕这个无忧无虑、聪明可爱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品读古诗,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古诗描写的情景中,入情入境,体会其中的乐趣,为学生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五、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诗味,体会诗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诗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诗中的稚子不惧严寒,清晨脱冰,可见他天真幼稚;他把冰块当作银钲来敲击玩耍,可见他非常调皮可爱。
3.全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全诗围绕“稚”字来写。稚气和乐趣使儿童忘却了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4.你从哪里能感受到诗中的“稚趣”
小孩在寒冷的冬天玩冰,还用彩线把冰块穿起来当钲敲,玩得非常高兴。我从这个情景中感受到了诗中的“稚趣”。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6.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古诗《稚子弄冰》。
(2)学生自由背诵古诗《稚子弄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赏读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拓展延伸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意: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摆了摆手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2.课堂小结
全诗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满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全诗形色兼具,声意俱美,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指名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
2.导入新课
乡村儿童生活的每一个画面都让我们陶醉,也让诗人陶醉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领略宋代乡村的另一段美丽风光,《村晚》。
3.简介作者。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习得方法,自学古诗。
(1)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
(2)借助注释、查工具书和插图理解各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3)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4)背诵古诗。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读准:漪)
3.采用多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2)结合注释说一说“陂”“漪”分别是什么意思。(池岸;水中的波纹)
(3)从 “草满池塘水满陂”这句诗中你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结合注释说一说“腔”“信口”分别是什么意思。(曲调;随口)
(3)你能想象出牧童吹笛子时的样子吗?
(4)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中你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牛背、信口”这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3.乡村的晚景多美啊——(学生接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呀——(学生接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教师小结:《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乡村傍晚时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特别是牧童骑在牛背上随意吹着短笛的悠闲自在,让人无比向往。
(设计意图:品读古诗,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古诗描写的情景中,入情入境,体会其中的乐趣,为学生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五、 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读出感情,体会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全体师生在配乐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晚》,熟读成诵。
(2)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村晚》。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课外阅读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赏读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
六、 对比阅读,感悟表达
1.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这三首诗都生动地描绘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繁忙的劳动场面做铺垫,自然地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则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了“脱冰作戏”的动作细节。
《村晚》首先描绘了宁静优美的乡村晚景,接着向我们展现了悠然晚归的牧童形象,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2.课堂小结
这三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情景,只是写的事不同。三位诗人都善于捕捉儿童在做某件事时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来体现田园生活的美好。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留心观察,捕捉某件事中的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掌握由面到点的写法。
课堂总结
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瑰宝,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一朵朵艳丽的奇葩,每首诗词仿佛都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读古诗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八、课后作业
1.背熟三首古诗。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积累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4.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板书设计】
白天—耘田
大人
繁忙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童真童趣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夜晚—绩麻
自得其乐
学种瓜
儿童
色:金 彩 银
稚子弄冰
天真可爱
自得其乐
形:金盆 银钲
音:玉磬 玻璃碎地
动作:脱 穿 敲
无忧无虑
悠闲自在
人(闲)
景(美)
村晚
横牛背
信口吹
草满 水满
山衔落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