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题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A2.B3.A4.A5.A6.B7.D8.B9.B10.C11.C12.C13.B14.D15.B16.A
17.(1)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2分)
特点:郡县完全听命于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郡县官员职掌划分明确: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汉初封国与郡县并存。(2分)
原因:西周分封制的影响:统治者总结秦亡教训;稳定汉初统治秩序的需要。(4分,答出两点即可)
18.(1)不同之处:
洋务派: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追求富国强兵,维护清朝封建统治。(4分)
维新派: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走资本主义道路。(4分)
(2)关系:洋务运动客观上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物质条件、社会环境与思想准备:维新变法运动既是对洋务
运动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洋务运动的扬弃与超越。(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贡献: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建立早期共产主义组织。(6分)
(2)意义:
国内: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4分,答出两点即可)
国际: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4分)》
20.示例
主题:中国古代儒学,道教与佛教经历了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流”的趋势。(2分)
阐述: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它与东汉民间兴起的道教和官方正统思想儒学构建起了“三教并立”的
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本土化,在民间得到迅速传播,威胁到了儒学的统治地位。隋朝时期,儒
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
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等人提出复兴儒学;两宋时期,朱熹等人吸收佛教,道教的教义,将儒学世俗化、思辨
化,“三教合流”趋势进一步得到发展。(8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学道教与佛教经过不断演化、相互借鉴与交融,体现出开放兼容、与时俱进的特征。
(2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
·23-174A·十堰市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题
高一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题,均为必考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治理模式,周天子不仅要统一制度与政令,还要统一历法和生产活动。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实施
A.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
B.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C.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D.解决了国家分裂问题
2.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有秦孝公的坚定支持、果断决策外,其本人顺应历史潮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起了关键作用。以下最能体现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和创新精神的是
A.推行郡县制度
B.确立土地私有制
C.实行什伍连坐
D.限制贵族特权
3.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以女性祖先和自然神祇为重要祭祀对象,而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祭祀对象以华夏圣君和儒家先贤为主。北魏这一变化
A.反映了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B.说明女性政治地位降低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导致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4.面对唐初的内忧外患,唐太宗敕令魏征等重臣名儒编撰《群书治要》,该书系统总结了古代治国理政理论的精华以及国家治理领域的主要问题,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开创“贞观之治”提供了重要参考。据此可知
A.历史可为现实提供借鉴
B.内忧外患推动政治改革C.皇帝能力决定国家兴衰
D.《群书治要》成为治国纲领
5.“大唐贡土之法,多循隋制”。唐代科举考试进士科还允许“公荐”和“通榜”,即人们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这说明唐朝科举制
A.可能存在不公平情况
B.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C.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
D.考试科目明显增多
6.北宋政府在州县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级行政机构-路,原来负责掌管地方财赋的转运使成了路的首设高级官职。据此可知,北宋政府
A.放松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冗官冗费困境进一步加深
D.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7.图1为金、元、明北京城址演变图。据此可知,北京城址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调整
B.华夏一统观念的形成与强化
C.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已定型
D.中国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8.宋代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方孔铜钱为主的货币体系。在宋代,除了使用铜钱之外,在四川等地还使用铁钱和纸币。此外,宋代政府还铸造和发行银、铅两类钱牌,并常以金银铸钱,因此金银开采颇具规模。宋朝的盐钞、茶引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行使货币职能。据此可知,宋朝
A.货币体制混乱不堪
B.商品经济兴盛繁荣
C.市坊制度趋于崩溃
D.小农经济基本解体
9.宋代理学家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宋代理学家强调“三纲”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提高民众文化修养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化解儒学信仰危机
D.完善儒学理论体系
10.表1所示为明朝内阁的发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取得法定的地位
B.成为事实的宰相
C.地位的不断提升
D.具有决策的权力
11.清军入关的时候,中国人口为5000万左右。到了康熙晚期,人口增加到7000万左右。乾隆末期,人口猛增到3亿。康乾时期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B.康熙皇帝取消了人头税
C.外来高产作物的推广
D.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12.南宋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明朝王阳明认为:“理,一而已矣;心,一而已矣。故圣人无二教,而学者无二学。”由此可知,二者都
A.推崇格物致知
B.提倡慎思明辨
C.认为心即是理
D.主张经世致用
13.《海国图志》中,魏源明确界定“夷之长技”有三个方面: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在此书中,魏源不仅重视工商业,还将内容由经济扩展到政治,发展到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这表明魏源
A.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对西方文明有一定认识
C.摒弃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尝试
1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C.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
D.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仍然激烈
15.1913年至1919年间,民间改编红楼新剧共13部,一些从未在红楼戏曲舞台上作为主人公出现的奶奶、丫鬟和其他普通女性形象因其作为剧情重心而被大规模编演,如《晴雯》《金钏儿投井记》《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红楼梦》的艺术水平无法超越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C.袁世凯放松了对民间文化控制
D.妇女广泛参与社会生产活动
16.1935年10月,林伯渠作了一首诗来纪念长征胜利:“一年胜利达吴起,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诗中提及的地点“吴起”位于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的制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初灭六国时,在已控制的地区设置三十六郡;后又在今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在两广地区设南海、桂林、象三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主要任务是监察郡守、县令等。郡下设若干县,设县令(长)掌政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等事;县尉,掌军事。县下有若千乡,乡下有亭、里。
-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材料二
汉朝初建时,一般人对秦朝迅速灭亡的认识都归咎于秦始皇废除封建(分封)制,以致没有子弟拱卫中央政权。受这种认识的支配,刘邦分封自己的子弟亲属为诸侯王,建立同姓诸侯王国,以代替被取消的异姓王国。刘邦共建立了九个同姓王国,只余下最弱小的异姓王国长沙国。十个王国占去了西汉大半的疆域,而皇帝的直属地只有十五郡。汉初实行的封建制在名义上是仿照周代遗意,但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萧何等一百多位列侯建立的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于中央。诸侯王和列侯都可以自行任命官吏,可以收取算赋与田租。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与秦朝的不同,并说明其原因。 (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变”或“变计”,是洋务派最初提出的命题。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指出,中国正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之际,“识时务者当知变计耳”。“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时势变了,“祖宗成法”不能不变,“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奕诉、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郭嵩焘、曾纪泽等人都强调“变局论”,均为“变计”奔走呼号。郑观应、薛福成、王韬、冯桂芬等还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成为早期维新派。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对洋务运动的汲取、扬弃和超越,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变计”。洋务运动要“靖内寇,御外侮”,“修补破屋,不使倾倒”,维新变法则要“大变”“全变”“骤变”,要“变体”“变道”,要全面效法“西学”“西政”,采用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的立场,把儒学中的“仁爱”“天下大公”“小康大同”与西学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结合起来,建立“宪政”国家。
-摘编自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洋务运动“变计”与戊戌变法运动“变计”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的关系。(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到要求。(14分)
材料一
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亲自参与并领导了这场伟大斗争。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摘编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广大群众中去。经过共产党人深入细致的工作,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把一向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组织、凝聚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改变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孤立于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之外的局面。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革命的阵线上来说,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这种革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已经不能当作世界资本主义反革命战线的同盟军,而改变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了”。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中国革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的贡献。(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3为根据北宋陈舜俞《庐山记》“虎溪三笑”故事所作的一幅画。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东晋时期,佛教净土宗法师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修行,三十年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从不越过寺前的虎溪。相传如果越过虎溪,寺后山林的守山虎定会大吼。某日,儒生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客归家,不觉越过虎溪。瞬时,守山虎大吼,三人惊觉,倏尔会心大笑。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紧扣题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