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备考-作文运用铺排修辞手法的方法技巧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备考-作文运用铺排修辞手法的方法技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3 09:3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备考-作文运用铺排修辞手法的方法技巧
写作文时,有的同学思维老是展不开,内容发散不出去,因此写出的作文显得干巴巴;但有的同学把铺排式手法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铺排是一种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其是铺陈、排比的合称。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铺陈,极力铺叙,尽意渲染;
排比,则是由结构相同、字数相近、语气一致和意义相关的几个词句或段落连续排列在一起。
铺排,由铺陈与排比糅合在一起而形成。
在文章当中运用铺陈排列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描写淋漓尽致;可以使议论汪洋恣肆;可以使抒情绵丽温婉。
如果把“铺排式”手法运用到作文的构思及行文中,就要求习作者紧紧围绕话题,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解读话题。
把话题分割成不同的“面”或若干个“点”,经过铺排,每个点都是一个精美的文段,数个点连成一体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这种“铺排式”构思的优点有二:
其一,选材范围广阔,不受时空限制,增加了作品的思想内蕴;其二,层次明晰,语言优美,情感浓郁。
“点”与“点”之间的排列方式有“横式”和“纵式”两种。
以话题“心愿”为例:
用“横式”构思,可写不同人物的心愿:
老师的心愿是桃李满天下,
学生的心愿是金榜题名,
工人的心愿是质量合格,
农民的心愿是谷粒满仓……
用“纵式”构思,可写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心愿:
童年时的心愿是长大成为保家卫国的解放军,
青年时的心愿是有份理想的工作,
中年时的心愿是家庭和睦幸福,
老年时的心愿是祈盼家人平安健康……
如一同学的作文片断《我喜欢……》:
我喜欢在薄雾轻绕的早晨,看天边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我喜欢在热浪炙人的中午,听树林里此起彼伏的蝉鸣;我喜欢在蛙声震天的月夜,嗅田野里迎面扑来的稻花香……
这里,文章按时间顺序选取一天中的美好时刻作为抒情对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通篇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再如佳作《好心情之旅》,作者这样写道: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给你好心情;“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欢悦给你好心情;“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外给你好心情。好心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好心情,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好心情,是朋友好言相劝的关怀;好心情,是对手真诚的一个握手;好心情,是陌生人的相互谦让……
用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辞穿插行文,使语言形象生动,词汇丰富多变,文章结构整齐,读来有一种诗的韵味。
综合名家名作及学生作文,我们发现运用的铺排手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同义相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可以用同义词句反复咏唱;二是异义相排,把表达不同意思的语句,用大致相似的语句形式加以表达。
同义相叠,可增强文章的气势。如佳作《真挚》,作者先用十个“真挚是……”引用加比喻的句子进行铺排,从正面诠释“真挚”;再以四个“缺少真挚的人,如……”的比喻句铺排,从反面诠释“真挚”。全文一排到底,富有气势。
异义相排,可增加文章的条理性。如佳作《友善》:
我喜欢在午饭后到校园的池塘边去散步……
我喜欢在傍晚时分去操场上散步……
我喜欢在晚自修结束后坐12路校车回家……
我喜欢在每个周末和父母一起去散步……
作者以四个“我喜欢……”为段首总领句开头,构成排比段,分别描绘了“午后池塘的自然美”“傍晚操场的和谐美”“回家车上的友情美”“周末家里的亲情美”,既多角度诠释了“友善”这一中心,又使文章条理清晰。
作文时用铺排法来拓展思路是一种较好的构思方式,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构思作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散点要有中心,要内在有“神”。
我们作文中所写的“散点”即小片断,要从不同角度辐辏于一个中心,也就是“散点”也须有“焦点”,让看似零散的“点”无不表现出文章的中心与目的。
二是巧妙选取,善于借一斑来表现全豹。
叙事也好,记人也罢,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可以推得很远,不加截取就会没完没了,拖沓冗长。南宋有个画家马远,人称“马一角”,他画山,不画全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不画全水,常画水之一涯;画其他景物,也只画一部分。他给欣赏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我们写文章也可以学学“一角”技法。
朱自清写父亲只写一段“背影”,司马迁写项羽只是从“初起时,年二十四”写起,鲁迅的《药》只从取药那天写起,至于华老栓儿子如何患病,如何治疗无效,如何知道人血馒头治病,如何筹款准备,一概不写,写了取“药”、吃“药”、论“药”就足以表达中心。
三是善于浓缩,以一当十。
由于这种构思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因此我们写作时内容上要简练,要善于撮其要,挈其领,写最要写的,把最拿人的内容通过恰当的表达展示出来。要学一点新闻报道式的简洁明快。
像苏轼《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仅八个字就写出了四种景物构成的庞大画面,像杜牧《阿房宫》“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浓缩了多少内容!这是极致,值得借鉴。
有些考生,写作文总喜欢穿靴戴帽,久久不能进入正题,让读者吃包子老是吃不到馅儿——当然,“馅儿”粗陋不堪也一样倒胃口。
《孔雀东南飞》中有三处运用了铺排的手法,下面我们一一进行细谈。
1、按人物的年龄铺排
《孔雀东南飞》的开头这样来写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组句子,是一种纵的铺排,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了一组数字,并运用了互文的修辞,突出了兰芝的多才多艺、知书达理、聪明能干。就是这样有教养的媳妇最终还是被婆婆遣回了娘家,字里行间不仅有作者的欣赏之情,也弥漫着一种同情的氛围。
2、按人物的服饰装扮铺排
另一处是兰芝离开焦家时的打扮:“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组句子是一种横的铺排。作者不厌其烦的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的铺陈,描写了兰芝的妆束、衣饰、姿态、容颜,既写出了她超越世俗之美,更表现出了她的从容镇定。
3、按事态现象铺排
第三处是写太守家办喜事时的豪华排场,“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采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组句子淋漓尽致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不仅写出了太守家的富有和对兰芝的重视,也显示了兰芝不为珍宝所左右的节操,同时,也使太守家的喜和兰芝的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
另外,还可以这样运用铺排手法。
4、按心理历程铺排。
如我们学的课文《木兰诗》中的句子:“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采用问答的形式,把木兰内心的极不平静,从军前的复杂心理历程交代了出来。这种内心独白的方式更容易打动读者,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为下文交待替父从军的原因作了铺垫。
5、按辈分长幼铺排。
还是《木兰诗》中的句子:“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组句子先说“爷娘”,再说“阿姊”,最后说“小弟”,不仅长幼有序,而且也渲染出亲人们为迎接木兰还乡而做的工作和动人的喜庆气氛。
6、铺排还可以渲染一种情绪
如《木兰诗》的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脚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四句通过写雌雄两兔的动态,比喻木兰在替父从军过程中让人难辨其
性别。妙趣横生的铺排艺术,既增强了诗的喜剧气氛,也表现了木兰对自己行为的自豪之情。
总之,铺排手法常用的就这些方面,不仅可以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再现种种情景,渲染某种情绪,再现人物心理,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使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希望我们能在学习时正确体会到铺排这种手法的作用。
范文引路
感受生命
一场大雨引发了泥石流。一处山梁上,大片的绿色都被冲刷走了,一朵暗紫的花,侥幸存活了下来。那朵花真小啊,绽放在同样小小的一枝茎蔓上,被一丝细如纤发的根须牵系在地表上,随时都可能被一阵风刮跑。雨后的第二天上午,一个小女孩蹦蹦跳跳地经过此地,她一眼就发现了这朵可爱的花。她掬起一捧土,轻轻地压在了花的根上。来年春末,当女孩再经过这里的时候,她发现,一大片这样暗紫的花开放在坡上,随风摇曳着,格外美丽。
父亲病重的那一年,上午输完液后,就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或者为地里劳作的母亲准备下一顿饭,或者打扫打扫屋子。即便是这样轻微的活,他也要干一会儿,歇上一大阵子。家里积攒了许许多多青霉素的塑胶瓶盖,堆积在箩筐里。父亲忙完活后,就开始谋划着用这些瓶盖为家里做一个搓衣板。父亲一边做,一边思忖着利用这些塑胶瓶盖不同的颜色,在这块板子上排列出一个字形来。父亲常常做到一半的时候,觉得字形并不好,就拆了,然后又做,再拆,再做,断断续续地,一直到他快不行的时候。那块板子最后还是做成了,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那块板子上,为活在世上的儿子们留下了一个字:福。
在我所居住的楼下,有一棵柿子树。由于整座大楼挡住了太阳光线,一天当中,接受日照的时间很短,再加上四周全是厚厚的水泥地面,没有多少营养渗入到地下去,所以它的长势很不好。但它还是顽强地发了芽,枝杈间也生了不少的叶子,郁郁葱葱的。夏末的时候,一个老师端详了半天,唏嘘感慨着说,活是活下来了,可是已经挂不了果了。来来去去的人也附和感叹着,是啊,看来只剩下活下来的力气了。一个秋末的早上,大家急匆匆地去上班。大家发现,柿子树下,一个柿子摔裂在地上,一副熟透的样子。
一个学生家长来看自己的孩子。他把女儿叫到了校门外,在一棵树的阴凉里,先取出了一块塑料纸,铺开,然后又取出一个布包,层层打开,露出一个铝质的饭盒。掀开饭盒,是白白亮亮的饺子,似乎还散发着家的温暖。父亲微笑着把饭盒放在女儿面前,便沉默着不说话,蹲在那里,看着一样蹲在那里的女儿极细致地吃。那天,头顶的太阳热辣辣的,旁边道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纷纷驻足往这边瞧。女儿吃了多长的时间,没有人知道;然而女儿吃了多长时间,父亲就专注而欣赏地看了多长时间。那天看到这一幕的人,都说那个父亲的目光,是他们那天看到的最美的风景。
技法解析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精品。
这篇散文表达的依然是经常见诸文章的主题——对生命的感动。然而,别具匠心的作者,没有走凡俗的老套路子,也没有对某一事物详细地描画、深刻地讨论,而是平静地展开了几幅画面:小女孩给一朵花捧了一抔土,那花便热热闹闹地生长起来了;父亲临终前用尽心力用瓶盖拼了一个福字;不被看好的柿子树,却顽强地发芽开花,结满了果实;一位家长专注地看着孩子吃饭。
这几幅画面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是一种“铺排”的结构形式。然而,读到最后,我们却会发现,细心的作者,用了宽广的胸怀来拥抱这个世界了,用了宽泛的笔触来再现某种感情了,用了睿智的眼睛审视了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了,于是,在这种平静的铺陈背后,隐藏着感情的激流,隐藏着一种一旦把帷幕拉开,就令我们蓦然感动的东西:最美的风景,构成了生命的画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