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图中虚线段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河流
2.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
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
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
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世界蛋白石之都”库珀佩地只有3500名居民,大多数生活在地下的房屋。下图示意库珀佩地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915年,库珀佩地吸引人口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廉价 B.矿产开发 C.交通便利 D.草原广阔
4.库珀佩地的居民生活在地下,是因为当地( )
A.淡水缺乏 B.多沙尘暴 C.气候炎热 D.土地紧缺
【答案】3.B 4.C
【解析】3.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干燥,不适宜人类居住,由材料可知,该地是“世界蛋白石之都”,吸引人口集聚的主要原因为矿产开发,故选B。
4.读图可知,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干燥,地表温度经常在40°C以上,不适宜人类居住,地下相对凉爽,故选C。
5.(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加里曼丹岛地形图,导致该岛东部沿海地区聚落分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等高线密集,交通不便 B.水源不足
C.海岸线曲折 D.位于信风的迎风一侧,风浪大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重要,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 B.3550-3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
C.距河8~10 km分布人口最多 D.高程4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7.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
A.巴西高原 B.南部非洲 C.藏南谷地 D.北美大草原
【答案】6.B 7.C
【解析】6.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错;3550-3650m的百米高程人口数累积频率曲线斜率最大,所以最为密集,B对;距河1~2km分布人口最多,C错;高程 50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小,D错。
7.3500-4000m,人口总数累积频率最高,说明人口总数较大,人口密度比较大,4000米以上人口累计频率小,人口密度比较小,说明等人口较少,藏南谷地,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比较低的地方,4000 米以上,气温较低,人口稀少,C正确。另外,从高程数据可以直接排除海拔较低的A项巴西高原、D项北美大草原;从人口密度可以直接排除人口稠密的南部非洲,B项错误。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8.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 C.③ D.⑥
9.近年来,叙利亚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 C.④ D.⑤
10.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 C.④ D.⑥
【答案】8.C 9.D 10.A
【解析】8.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大量民工自发迁往该地区是为了务工和经商,获得较高经济收入,图中③表示经济收入,所以C选项正确。故选C。
9.近年来,叙利亚内战爆发,国内局势动荡,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外迁,所以主要原因是战争,图中⑤表示战争,D正确。故选D。
10.美国东北部气候冷湿,不适合老年人居住,西部、南部阳光充足,气候适宜,所以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因素,图中①表示气候因素,A正确。故选A。
(2014·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起伏显著,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1.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D.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因此它是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
12.有关西北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
B.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经济发展落后
C.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既有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D.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它的人口合理容量会永远很小
13.当前,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目的是合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使环境承载力变大
B.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口迁移频率加大,其中主要迁移方式应该为自发迁移
C.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也将会越来越高
D.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人口素质会得到提升
【答案】11.B 12.C 13.C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
11.西北地区虽然面积广大,但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所以环境承载力很小,A不对。在各种因素中,水资源的缺乏在西部尤其严重,成为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B对,CD不对。
12.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小,人口合理容量更小,这和它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都有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节水技术的改进,西部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不会永远很小。ABD不对,C对。
1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人口增长率会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而降低。故C项错误,ABD描述正确。故答案为C。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环境人口容量不仅是局限于土地资源与人口数量之间的研究,而且是对区域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变化的系统透视。下图示意1998-2013年安徽省资源、经济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量对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据材料分析,制约安徽省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数量 B.经济水平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15.下列提升安徽省环境人口容量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发展工业,提升工业化水平 B.开采矿产资源,增加输出量
C.人口外迁,缓解人地矛盾 D.开发森林资源,发展木材加工业
【答案】14.D 15.A
【解析】14.从图像数据分析,安徽省资源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容量差距最大,资源人口容量远超现实人口容量,安徽为我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土地资源丰富,资源承载力较高,但经济较落后,就业机会少,大量劳动力外迁,影响了资源的开发,制约安徽省现实环境人口容量,D正确。故选D。
15.由上题可知,制约安徽省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外迁,所以提升安徽省环境人口容量的合理措施是发展工业,提升工业化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人口流失,A正确,C错误。安徽省不是我国矿业大省和林业大省,BD错误。故选A。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为区域能够承载人口的最大值。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面图及表中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两图和表中材料反映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2)由表中材料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
(3)分析乙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 200米的原因。______
(4)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______。
(5)除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多选)( )
A.经济状况B.交通条件C.历史文化D.政策法规
【答案】 水源 地形 气候 亚热带和温带 平原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建设城市成本低;工业发达,商业贸易频繁。 减小 ABC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1)由图可判断,甲图中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为水源,乙图中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为地形;由表可判断,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为气候(气温属于气候要素)。
(2)由表中材料可知,人体感受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8℃-24℃,所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亚热带和温带。
(3)海拔0~200米的地区为平原地形,一般而言,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建设城市的难度小,成本低;工业发达,商业贸易频繁,故人口集中分布在该海拔范围。
(4)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减小。
(5)除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状况、交通条件、历史文化和政策法规等,选项均正确。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任答两点)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就业机会增多。
【分析】考查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人口流动的影响。
【详解】(1)考查人口流动统计折线图判读,注意纵坐标分左右坐标分别代表不同数据。从材料一人口流动数量看,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流动人口数量大。从流动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看,流动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2)考查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和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占比最大,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需要大量劳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的影响注意客观地评价,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入手,可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细化。其中有利影响:可从劳动力、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细化;不利影响:主要是对社会的交通、环境、社会秩序、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3)考查区域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原因。根据表中数据得知,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大西南、大西北和黄河中游、东北等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在增加,说明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原因可从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政策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差距减小等入手分析。
18.(2017·全国·高三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阜阳是安徽的西北门户,这座享誉盛名的农业大市,也是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的城市。“十二五”期间,阜阳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力争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500亿元,由“百亿粮仓”向“江淮厨房”转型。下图为安徽省各个地级市人口构成状况。
(1)据图描述安徽省各个地级市人口构成状况。
(2)分析阜阳市成为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基地的原因。
(3)简述阜阳的产业转型对当地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答案】(1)大部分地级市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铜陵、芜湖、马鞍山、淮南非农业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半
(2)阜阳市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口迁移的推力大;处于铁路干线交会处,交通便利,利于劳务输出;距离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比较近,就业机会多
(3)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分析】本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第(1)题读图即可得出答案,第(2)、(3)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详解】(1)读图,可以看出人口构成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种,并且从图中也可直接读出大部分地级市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铜陵、芜湖、马鞍山、淮南非农业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半。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从推力和拉力两方面分析。推力有阜阳市地处华北平原,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拉力有距离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比较近,就业机会多。中间因素为处于铁路干线交汇处,交通便利,利于劳务外输。
(3)阜阳由“百亿粮仓”向“江淮厨房”的产业转型,是指从商品粮基地向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转变,对当地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是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因为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地区之一,简述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
(2)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的地区之一,据分析研究西藏地区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加大,简述西藏地区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
(3)减轻我国人口压力,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我们应如何判断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
【答案】(1)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人口的环境容量大。
(2)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增多等。
(3)①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②控制污染,保护环境;③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④加强地区之间的资源调配等。
(4)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应考虑该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
【分析】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本题考查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等知识点。
【详解】(1)从图中可知自然条件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压力指数较小,从自然、经济、科技水平等方面说明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人口的环境容量大。
(2)西藏地区人口压力较大,说明西藏的人口容量在减小,人口容量的减小说明西藏的生产能力在减小,消费水平在提高,分析西藏生产能力减小的原因即可。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增多等。
(3)结合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分析即可。①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②控制污染,保护环境;③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④加强地区之间的资源调配等。
(4)分析一个地区人口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否协调即可。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应考虑该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结合表1、表2和文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1 未来某地区环境承载力的最低资源消耗量
耕地 森林 淡水(平均)
0.1 hm 2 0.1 hm 2 2 000 m 3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 总面积 耕地 森林 年径流量
6 200万 22万km 2 8万km 2 7.5万km 2 5 105亿km 3
材料: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人口将达到9 000万,同时,现有耕地将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还湖减少8 000平方千米,水资源因外调减少25亿立方米,新造林面积1万平方千米。
(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大的资源因素是________,解决问题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小的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这种资源利用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13公顷/人 0.12公顷/人
(2)耕地 ①在工厂、城市等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质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3)淡水 要调整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防止水污染
【解析】考查区域环境承载力,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
【详解】(1)可通过计算得出耕地0.13公顷/人;森林面积0.12公顷/人。
(2)随着未来耕地还将减少 8 000 km2,可知人均耕地与本地区环境承载力最低消费量的人均耕地差距最大;解决耕地一方面要保护现有耕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另外还可以提高农业单产或进口农产品。
(3)本地区人均水资源较丰富,远高于最低消费量,但也要注意节约利用,防止水污染。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图中虚线段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河流
2.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
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
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
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世界蛋白石之都”库珀佩地只有3500名居民,大多数生活在地下的房屋。下图示意库珀佩地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915年,库珀佩地吸引人口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廉价 B.矿产开发 C.交通便利 D.草原广阔
4.库珀佩地的居民生活在地下,是因为当地( )
A.淡水缺乏 B.多沙尘暴 C.气候炎热 D.土地紧缺
5.(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加里曼丹岛地形图,导致该岛东部沿海地区聚落分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等高线密集,交通不便 B.水源不足
C.海岸线曲折 D.位于信风的迎风一侧,风浪大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重要,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 B.3550-3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
C.距河8~10 km分布人口最多 D.高程4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7.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
A.巴西高原 B.南部非洲 C.藏南谷地 D.北美大草原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8.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 C.③ D.⑥
9.近年来,叙利亚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 C.④ D.⑤
10.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 C.④ D.⑥
(2014·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起伏显著,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1.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D.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因此它是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
12.有关西北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
B.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经济发展落后
C.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既有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D.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它的人口合理容量会永远很小
13.当前,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目的是合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使环境承载力变大
B.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口迁移频率加大,其中主要迁移方式应该为自发迁移
C.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也将会越来越高
D.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人口素质会得到提升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环境人口容量不仅是局限于土地资源与人口数量之间的研究,而且是对区域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变化的系统透视。下图示意1998-2013年安徽省资源、经济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量对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据材料分析,制约安徽省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数量 B.经济水平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15.下列提升安徽省环境人口容量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发展工业,提升工业化水平 B.开采矿产资源,增加输出量
C.人口外迁,缓解人地矛盾 D.开发森林资源,发展木材加工业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面图及表中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两图和表中材料反映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2)由表中材料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
(3)分析乙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 200米的原因。______
(4)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______。
(5)除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多选)( )
A.经济状况B.交通条件C.历史文化D.政策法规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18.(2017·全国·高三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阜阳是安徽的西北门户,这座享誉盛名的农业大市,也是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的城市。“十二五”期间,阜阳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力争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500亿元,由“百亿粮仓”向“江淮厨房”转型。下图为安徽省各个地级市人口构成状况。
(1)据图描述安徽省各个地级市人口构成状况。
(2)分析阜阳市成为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基地的原因。
(3)简述阜阳的产业转型对当地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地区之一,简述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
(2)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的地区之一,据分析研究西藏地区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加大,简述西藏地区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
(3)减轻我国人口压力,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我们应如何判断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结合表1、表2和文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1 未来某地区环境承载力的最低资源消耗量
耕地 森林 淡水(平均)
0.1 hm 2 0.1 hm 2 2 000 m 3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 总面积 耕地 森林 年径流量
6 200万 22万km 2 8万km 2 7.5万km 2 5 105亿km 3
材料: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人口将达到9 000万,同时,现有耕地将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还湖减少8 000平方千米,水资源因外调减少25亿立方米,新造林面积1万平方千米。
(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大的资源因素是________,解决问题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小的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这种资源利用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