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落花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落花生》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3 22:4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落花生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会写“亩、播”等10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的道理。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的道理。
2.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事物联想到的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花生的图片及资料,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用A4纸打印类文《白杨》。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语。
2.搜集关于花生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会写“亩、播”等10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词语。理解“半亩、便宜、居然、吩咐”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3.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谜语导入,简介作者
1.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很喜欢猜谜语吧?现在就请大家听听老师的这则谜语。
课件展示: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子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植物?
2.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PPT出示作者照片及资料)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其父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因而常用笔名“落华生”。那么,关于花生,他的父亲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这一板块主要先通过猜趣味谜语,对花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再通过直接解题,让学生对花生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简介作者是想通过作者了解“落花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活动1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
自学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
(2)边读边勾画不理解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书上作好标注。
(3)想一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2.师生交流,并检测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区别掌握易错的字音、字形。
榨:读翘舌音zhà,不要读成zhá。可通过组词“榨油、榨菜、榨果汁”等来理解和记忆。
矮:读ǎi,不读nǎi。
(2)生字回文: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巩固生字。(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3)识记多音字“便”。便:多音字,有pián和biàn两个读音。通过组词区分读音。文中“便宜”一词表示价钱低,“便”在这里读pián。
(4)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指导学生解释词语时,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例:“亩”可以联系数学中“亩”和“平方米”的单位换算,步测感受“半亩”的面积;也可以根据教室的面积,估算“半亩”大约是几个教室,体会后园中种花生的空地的大小。
②学生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播种、吩咐、榨油、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播种:表示“播撒种子”时,读bō zhǒnɡ;表示“用播种(zhǒng)的方式种植”时,读bō zhòng。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爱慕: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解决不理解的词语。(课件出示)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会写字,指名读一读,交流生字的特点。
(1)动漫展示会写字,引导学生体会运笔方法。
(2)教师示范,重点指导书写“浇”和“亭”。
浇:右部的“尧”右上角不要加点。
亭:上中下结构,中间的“冖”要写得宽扁,上下两部分写得窄些。“口”写得扁小一些。
(3)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4)学生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活动2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思考:围绕题目,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件展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操作指导:首先要明确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目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然后读生字的时候,让学生关注读音,尤其是多音字,也要关注字形,这样可以更好地区分。在理解词语时,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解词、换词等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板块三 划分段落,分清主次
活动1 细读课文,划分段落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划分全文的段落,讨论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母亲的提议下“我们”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作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过收获节时一家人一起尝花生、议花生。
2.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预设: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活动2 再读课文,分清主次
1.提出问题:快速扫读课文,同学们,课文题目是“落花生”,你们认为课文着重描写的是什么?你们从课文内容中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小结。
预设:课文着重描写的是花生的特点和它所代表的意义。课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过收获节的晚上,大家是怎么“议论花生”的,尤其是父亲的话语。
操作指导:先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弄清每一段都写了什么,然后把相同的内容归纳总结,清楚地知道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在此基础上,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从种花生到收花生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作者却只用几个词语一笔带过,而过收获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可见过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知道学习这样的文章,精力应该放在对重点句段的品读和理解上。
板块四 感知全文,画思维导图
活动1 引发思考,体会写法
1.同学们种花生实际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课文只用8个字来概括,而议花生是一晚上的时间,却占了课文大部分篇幅,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能清楚文章的主次。)
2.这种有详写、有略写的写作手法,就是在写作中经常运用的写作方法——详略得当。
活动2 画思维图,概括主要内容
1.小组合作画思维图,梳理文章层次。
2.借助思维导图,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拓展问题,做好铺垫:普普通通的花生却引出这一家人的许多话题,具体讲了什么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去探究。
操作指导:这一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借思维导图,感知全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完成思维导图,并组织学生在画、议的过程中,再次梳理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爱慕、体面”在文中的意思。
2.学习课文第3~15自然段,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议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道理的方法。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由某一事物想到的人。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复习: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哪部分是详写,哪部分是略写?
课件展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略写        详写
2.导入: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父亲的一席话,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情。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操作指导:可以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再回忆课文重点写了什么,与上节课做个衔接,也可以知道这节课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板块二 品读课文,理解含义
活动1 品读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理解内容。
2.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中哪些词语是写“种花生”的经过的?这些词语能颠倒位置吗?为什么?(买种、翻地、播种、浇水。不能颠倒位置。因为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
(2)“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的心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居然”一词写出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3)指导学生练习用“居然”说一句话。(点拨:说句子时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
活动2 了解花生的好处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思考问题。
课件展示:
自学提示:
(1)“我们”姐弟几个是怎样评论花生的?
(2)父亲拿什么来与花生进行对比?
(3)父亲想通过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指名汇报交流。
预设: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之处是它朴实无华,虽不好看,但很有用。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议花生的部分,朗读时注意语气。
活动3 品读父亲的话,明白做人的道理
1.思考:父亲对花生进行了几次议论?父亲拿什么来与花生进行对比?(课件展示)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父亲对花生进行了几次议论?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议论的次数
花生的什么特点
父亲告诉“我们”的道理
(1)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卡。
(2)学生汇报交流活动卡。
2.了解花生的特点。
(1)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具体做了哪些比较?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并完成表格。(课件展示)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花生的特点。
3.理解父亲的话。
(1)多媒体出示父亲的第二次议论,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2)引导学生想一想:做人一定要像花生一样才好吗?像桃子、石榴、苹果不也很好吗?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汇报。
①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上,是不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故意炫耀自己呢?为什么?(不是的。这是由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决定的。)
②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利用。由此,你觉得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不求名利、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活动4 通过品读,体会句子的含义
1.指导学生完成填空。
课件展示:人要做____________的人,不要做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引导学生思考:你理解作者说的话了吗?什么是“有用的人”?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父亲的教导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作者的一生之中。
4.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交流:句中的“印”字可不可以换成“记”字呢?这一自然段对突出文章主题起了什么作用?(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代了时间,把整件事叙述完整了。第二句说明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我”的收获之大,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活动5 分析主题,认识父子
1.结合“我”说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主题。(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这就是父亲对孩子们的希望。作者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让我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
课件展示: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曾担任清政府驻台湾筹防局统领。后来担任广东徐闻县知县,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官,颇受百姓的爱戴。
3.小结:许地山记住了父亲的话,给自己起了笔名——落华生,以此勉励自己。他像落花生那样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后来成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
4.带着你的感受朗读第12~14自然段。
操作指导:在活动卡的使用中,可以先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花生有哪些好处,进行了几次议论来说明它的什么特点。再进行集体交流,在大家的讨论过程中,明确第一次是采用对比的方式说明花生的生长状态的不同,这样更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第二次进一步体会父亲的话中的含义:不求名利、默默奉献、朴实无华。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的道理。
板块三 迁移类文,写法运用
活动1 总结写法,迁移类文
1.学生总结,教师相机指导: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如: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事物,都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
2.链接类文,对比写法。
(1)请学生准备好教师课前发放的类文《白杨》。
(2)自由朗读,交流:本文借白杨来赞美谁呢?体会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活动2 运用写法,指导练笔
1.导学: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看到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事物,你会想到身边的哪些人?让我们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2.引导学生交流“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事物的特点。
3.汇报:这些事物与哪些人的品质相似?你想写哪个人?(课件展示)
4.学生练写。
操作指导:可引导学生先思考:这篇课文写花生,是不是只写花生?总结出作者“借物喻人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迁移类文时,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体会作者“由事物的特点联想身边人,抒发情感”的写法。完成小练笔时,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借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后练笔,让学生体会什么样的事物和哪种人结合起来会更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主要写了哪件事。文中是怎样议论花生的,找出他们对花生的议论,重点看看父亲是怎么议论花生的,进而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的道理。这样使得本节课教学条理清晰、主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