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5 10:3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思考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
突破与重构——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第2课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你怎样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
春秋五霸-相继
战国七雄-并存
BC476
BC256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475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统一六国
周敬
王卒
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原有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
政治:
民族:
经济:
思想: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贵族政治
华夷分离、华夷异制
集体农耕(木石骨等、井田制)、青铜铸造业、工商食官
天道观、礼乐观念
“夫先王之制: 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五服——周朝所属不同社会群体对周王承担的不同职事和义务)
——《国语》卷一《周语上》
西周统治集团……在对畿内和畿外不同人群实行区别对待的基础上,制定并推行了灵活而务实的夷夏异制管理制度。
——李 渊《论先秦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河北学刊》
井田制度实际上是“工商食官”制度存在的基础 ,两者的存在相始终 。工商食官制度下工商业者的组织形式完全是井田制度下农民组织形式的翻版 。(工商食官:手工业者和商贾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朱红林《周代“工商食官”制度再研究》·《人文杂志》
“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 仪刑文王, 万邦作孚。”
——《诗经·大 雅·文王》)
“文王在上, 於昭于天。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诗经·大 雅·文王》)
“维天之命, 於穆不已, 於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
—— 《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前1046年西周建立
前770年,平王东迁
BC476
BC770
BC1046
前476年,进入战国
观察地图,从不同时期地图可以看到政治如何变动?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天子—天下共主
分封宗法制
战国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权力下移
传统制度走向瓦解
贵族政治受冲击
二、对原有社会结构的突破及其表现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右。 ——《〈战国策〉书录》
礼崩乐坏
政治大动荡——诸侯纷争
思考: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政治动荡
战争频仍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页史料阅读
田氏篡齐
三家分晋
材料一: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谷梁传》
材料二:五年,(晋献公)伐骊戎,得骊姬、骊姬弟,俱爱幸之。
——《史记·晋世家》
材料三:“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
——《左传》
华夷分离、华夷异制
华夷相攻
铁制农具 青铜牛尊
水利工程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范蠡
个体农耕(铁器牛耕、私田)
手工业分工更细
商人富可敌国
集体农耕(木石骨等、井田制)、
青铜铸造业、
工商食官
B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自由宽松社会环境
C
文化: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
D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A
经济:铁器牛耕,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条件
请结合所学与教材内容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问题探究
学派 代表 主  张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
墨家 墨子
“仁”、“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隆礼重法”“君舟民水”、“性恶论”
“道”是世界的根本、唯物辨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逍遥自由”
兼爱 、非攻、尚贤、节俭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百家争鸣”
各家针对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
天道观、礼乐观念
关注人以及哲学理性、否定礼,形成君主专制的法治思想
假如你是战国时期某国的国君,你准备变法,你愿意采纳哪个学派的观点?为什么?
问题探究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思想:法家渐成主流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特点。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形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敢问路在何方?
三、社会的重构
1
2
3
政治
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实行什伍连坐;
经济
重农抑商;
“废井田,开阡陌”;
军事
奖励军功;
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发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军事实力增强
政治:形成君主专制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
个体农耕
限制商人
建立官僚政治
富国、强兵
强拆大家庭散为小家庭;
3
社会
重点探讨
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的关系
铁犁牛耕
生产力提高
公田抛废、私田开辟
生产力
土地制度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农民两大阶级
政治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地主阶级建立封建制度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战国变法具有必然性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思考:相较于左图,右图有何不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战争,迁徙,通婚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这一时期,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相当普遍。例如,晋献公就曾娶过三个戎族的女子。 ——许兆昌《夏商周简史》
从民族结构来说,由于西周春秋时期诸夏与诸蛮夷戎狄的长期斗争与融合,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华夏民族。——沈长云《先秦史》
战国时期,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区分华夏与夷狄。
——沈长云《先秦史》
民族大交融——华夏认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生产
春秋时期频繁往来中产生华夏认同
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政治:
民族:
经济:
思想:
宗法制、分封制、
礼乐制、贵族政治
华夷分离、华夷异制
木石骨等、井田制、
集体耕作、青铜铸造业、工商食官
天道观、礼乐观念
君主专制、官僚政治
封建土地私有制、个体农耕
商人受限
产生华夏认同、华夏族扩大
关注人、法家渐成主流
原有的社会结构
重建的社会结构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农 手工、商业发展)
大量私田出现
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阶级:奴隶主、奴隶 奴隶地主、农民
政治: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官僚政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奴隶社会逐渐瓦解
封建社会逐渐建立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百家争鸣
探究:为什么会发生上述的突破与重构
尝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构建政治、经济、民族、思想四者的关系
春秋战国
诸侯纷争
铁犁牛耕
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华夏认同
大动荡
大发展
大变革
大解放
大交融
课堂小结
社会大转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逐渐建立起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