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开学测试
A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一共16个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 c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 mm
2.隧道长550m,一列火车的车厢长50m,正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列车全部在隧道中行驶所需的时间为( )
A.5s B.50s C.55s D.60s
3.声音在下列介质中传播速度最慢的是( )
A.空气 B.海水 C.大地 D.铁
4.张飞是广大读者熟悉、喜爱的“三国”人物之一,有诗赞其曰:“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从物理学角度讲,“一声好似轰雷震”是指声音的(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好 D.速度快
5.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6.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B.有风的天气,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冷
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D.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会低于0℃
7.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一组是( )
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
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
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8.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小鸟在湖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B.小鸟靠近湖面时,像远离湖面
C.小鸟在湖中的像始终和小鸟一样大 D.小鸟到湖面的距离大于像到湖面的距离
9.“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
A.红光 B.黄光 C.绿光 D.紫光
10.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设计光学仪器的依据,关于凸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放大镜看物体,是利用放大镜能够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人们发明了照相机
C.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制成的
D.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11.以下关于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比平面镜大的物体不能在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
B.看到物体成的虚像时,没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成实像时,才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C.物体离平面镜距离变化时,所成像的大小不变;物体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一定越大
D.用相机拍集体照时发现两侧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应向后退并将照相机镜头往回缩
12.实验中,小明同学站着俯视量筒读出量筒中的水是40毫升,则实际量筒中的水( )
A.大于40毫升 B.小于40毫升 C.正好40毫升 D.不能判断
13.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订如下的实验计划:①测出烧杯与倒入盐水的总质量;②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③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体积;④测出量筒中剩余盐水的体积;⑤将量筒中一部分盐水倒入烧杯中;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
A.②①④③⑤⑥ B.⑤③②④①⑥ C.②③⑤④①⑥ D.①④⑤②③⑥
14.如图所示,将金属勺与塑料勺同时放入同一杯热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勺尾,发现塑料勺不烫手,而金属勺很烫,主要是因为金属勺具有( )
A.良好的导热性 B.较大的硬度 C.良好的隔热性 D.较大的密度
15.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
D.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并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16.如图所示,一只鱼鹰发现河面上的鱼,沿虚线斜向下匀速俯冲,此过程中,空气对鱼鹰作用力的方向可能是( )
A.竖直向上 B.竖直向下 C.与运动方向相同 D.与运动方向相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7.俗话说“水涨船高”,“水涨”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的,“船高”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18.小军用刻度尺和数字钟(时:分:秒)测木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速度,木块滑动的位置与时间如图所示,则木块在A、B间滑行的距离为_____cm,滑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cm/s。
19.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______的物体叫声源。只有正在______的物体才能叫声源。一个能够发声但没有发声的物体不能称为声源。
20.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_规律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________℃。
21.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N,物体A的重力是______N。
22.用200N的握力握住一个重为2牛的杯子在空中静止不动,此时杯子受到手的摩擦力是___________N,当手握杯子的力增大时,则杯子受到手的摩擦力将___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减小”)。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20分)
23.(12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不动,移动蜡烛和光屏至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1)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将蜡烛移到10cm刻度线处,烛焰所成的像是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生活中的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该原理工作。
(3)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眼镜的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的镜片是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可用于矫正______(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4)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为了使像仍能成在光屏中央,这时需要______(填“向上”或“向下”)移动光屏。
24.(8分)小强同学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他取了适量的这种液体倒入烧杯中进行实验:
(1)实验前,小强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2)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计位置如图甲所示,则他应该将平横螺母向____端移动(选填“左”或“右”);
(3)首先他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再将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如乙所示,则倒入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____;
(4)最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如图丙所示。则____g;
(5)用密度公式计算,得到液体的密度为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8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计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5.(4分)一列火车长200m,以20m/s的速度用时100s通过了铁路桥,这列火车通过的大桥长多少米?
26.(4分)一个质量为45kg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求:木箱受到的重力。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约为18cm,一支全新的2B铅笔的长度大约为此长度,故A符合题意;
B.人的不行速度约为1.1 m/s,5 m/s应该是骑自行车的速度,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 ℃左右,感觉最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人的头发丝直径在75μm左右,一张试卷纸的厚度跟此差不多,在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B
解析: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
由得,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A
解析:A、空气是气体,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符合题意;
B、海水是液体,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较快,不符合题意;
C、大地是固体,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不符合题意;
D、钢是固体,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A
解析:“一声好似轰雷震”,指其声如巨雷,从物理学角度讲是指张飞所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5.答案:A
解析: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止鸣喇叭是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只有A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A.衣服里的冰升华成了水蒸气,所以冰冻的衣服干了,故A不合题意。
B.有风的天气,空气流动快,加快了人身上水的蒸发速度,液体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所以使人感觉格外冷,故B不合题意。
C.潮湿的夏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故C不合题意。
D.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故D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不符合题意;②盛夏,旷野里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符合题意;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符合题意;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不符合题意。综合分析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8.答案:C
解析: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小鸟在湖中所成的像是虚像,A错;小鸟在湖中所成的像和小鸟到湖面的距离相等,当小鸟靠近湖面时,像也靠近湖面,B、D错;小鸟在湖中所成的像与小鸟大小相等,由于小鸟的大小不变,故湖中的像始终和小鸟一样大,C正确.
9.答案:C
解析:植物是不透明的,植物呈现绿色,说明植物能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色光;植物之所以反射绿光是因为植物的生长不需要绿光,即绿光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故选C。
10.答案:C
解析:A.透过放大镜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
B.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故C正确;
D.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的实像,也可以成正立的虚像,给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A.平面镜成像的关键是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到平面镜上(即有入射光射到平面镜上),与物体的大小、镜后有无物体无关,如物体比平面镜大,只要物体上每个点都有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到平面镜上,则就可以在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故A错误;
B.看到物体成的虚像时,也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否则我们看不到,故B错误;
C.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始终相等,所以物体离平面镜距离变化时,所成像的大小不变,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成像时,当物体放在焦点之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接近焦点的像最大,即当物体放在焦点之内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一定越小,故C错误;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用相机拍集体照时发现两侧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则应减小像的大小,摄影师应将照相机远离同学们,而且减小像距,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向下俯视量筒的内液面时,读数为40毫升,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小,即实际量筒中的水小于40毫升,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为了尽可能减小误差,测量盐水的密度的最合理的实验步骤安排是:②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③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体积;⑤将量筒中一部分盐水倒入烧杯中;④测出量筒中剩余盐水的体积;①测出烧杯与倒入盐水的总质量;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即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②③⑤④①⑥,故只有C符合题意.
14.答案:A
解析:如图所示,将塑料勺、金属勺分别放入同一杯热水中,用手触摸勺尾,发现金属勺很烫,而塑料勺不烫手,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性好,是热的良导体。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C
解析:A、物体形变包括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只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才能产生弹力,所以形变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弹力,故A错误;
B、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但若没有相互挤压,就不会产生弹性形变,也就不会产生弹力,故B错误;
C、弹力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发生弹性形变,只有物体发生了形变才有可能产生弹力,故C正确.
D、两物体相互吸引并接触,但如果没有形变产生,不会产生弹力,不合题意;故D错误;
16.答案:A
解析:鱼鹰正沿直线朝斜向下方向匀速俯冲,处于平衡状态,则鱼鹰的重力和空气对它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因为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故空气对它的作用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17.答案:地面;地面
解析: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俗话说“水涨船高”,“水涨”是以地面或水底为参照物的;“船高”也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即船相对于地面升高了一定的高度。
18.答案:4.20 ;2.1
解析:木块左边缘在A点的刻度为1.00cm,在B点的刻度为5.20cm,AB段总路程为
木块在A点时的时刻为5min18s,在B点时的时刻为5min20s,AB段总时间为
AB段的平均速度为
19.答案:振动发声;发声
解析:物理学中,把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只有正在发声的物体才能叫声源。一个能够发声但没有发声的物体不能称为声源。
20.答案:热胀冷缩;37.8
解析: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由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玻璃管中的液面对应的刻度比37℃多了8个小格,故示数为37.8℃。
21.答案:0.2;4.6
解析:由图可知,在弹簧测力计上,1N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表示0.2N,即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根据指针所在的位置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6N,所以物体A的重力是4.6N。
22.答案:2;不变
解析:杯子被握在手中,处于静止状态,杯子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杯子重是2N所以摩擦力大小也是2N。
当将握力增大时,杯子仍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摩擦力与重力仍平衡,握力增大,摩擦力不变。
23.答案:(1)15(2)缩小;照相机(3)凸透镜;远视眼(4)向上
解析:(1)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由图可知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均为3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
(2)将蜡烛移到1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40cm,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摄像机利用了该原理工作。
(3)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眼镜的镜片,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即像距减小,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对光的会聚能力加强了,而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则该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远视眼是由于远处的物体,并在视网膜后面成像,因此不清楚是否能看到远近图像,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4)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由于通过透镜中心轴心的传播方向不变,则在光屏上成的像偏上,为了使像仍能成在光屏中央,这时需要向上移动光屏。
24.答案:(2)左
(3)30
(4)39
(5)
解析:(2)由甲图知,指针指在了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天平横梁右边重了,应将平衡螺母向左移动。
(3)由乙图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mL,其示数为。
(4)由丙图知,天平的分度值为0.2g,其示数为
(5)根据,可得液体的密度
25.答案:1800m
解析:以20m/s的速度用时100s通过了铁路桥时,所走过的路程为
则火车通过的大桥长为
答:大桥长1800米。
26.答案:450N
解析:解:木箱受到的重力
答:木箱受到的重力是45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