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试物理开学测试 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试物理开学测试 B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2-03 11:0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开学测试
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一共16个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小明对物理课本进行了测量,记录如下:长为25.91 cm,宽为18.35 cm.那么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2.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3.下面诗词中蕴含的物理声学的知识与物理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依据响度辨别出是“笛声”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逾静、更幽”是指音调低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狗的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4.新疆多地出现2014年最冷天气,局部地区低温逼近-40℃,-40℃的读法正确的是( )
A.摄氏零下40度 B.零下40摄氏度 C.零下摄氏40度 D.零下40度
5.小丽将一杯常温下的水放入正常工作的冰箱冷冻室中,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杯中的水发生了物态变化.下面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这杯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
A. B.
C. D.
6.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闪闪发光的钻石 B.皎洁的月亮 C.波光粼粼的湖面 D.璀璨的霓虹灯
7.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小鸟在湖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B.小鸟靠近湖面时,像远离湖面
C.小鸟在湖中的像始终和小鸟一样大 D.小鸟到湖面的距离大于像到湖面的距离
8.如图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凸透镜将光会聚到一点,利用了光的折射
B.图乙中小孔成像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C.图丙是人眼看到地上的书,是因为书折射了太阳光
D.图丁是利用了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0cm B.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20cm
C.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D.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10.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
B.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
C.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D.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11.近处的物体反射(发出)的光经眼睛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人看不清物体,这种情况下,需要用下列哪种镜来矫正(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三棱镜
12.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别代表甲、乙、丙三种物质和水的密度,据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且 B.且
C.且 D.且
13.下列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测小矿石密度:用装有适量水的量筒测体积后,再用天平测质量
B.测比赛用铅球密度:用天平测质量后,再用装有适量水的量筒测体积
C.测酱油密度:用天平分别测出空烧杯质量和装入适量酱油后总质量,再将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体积
D.测小砖块密度:将砖块用保鲜膜包好后,先用天平测其质量,再用装有适量水的量筒测体积
14.如图所示,两种拧紧螺母的方式,主要体现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 )
A.力的方向 B.力的作用点 C.力的大小 D.以上三者都是
15.关于重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施力物体是地球 B.可以用测力计测量其大小
C.作用点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D.其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16.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汽车的惯性
B.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水泥地上撞击几下,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
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不会立即停下,是因为受到惯性作用
D.行车时要保持车距是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7.小明坐在天津到北京的动车上,透过车窗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移动,他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该车仅用30min跑完120km的全程,其平均速度__________km/h。
18.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______的物体叫声源。只有正在______的物体才能叫声源。一个能够发声但没有发声的物体不能称为声源。
19.雷雨天气时,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选填“>”、“<”或“=”);声音和光都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其中___________能在真空中传播。
20.如图是望远镜的成像示意图,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______的实像(填“放大”或“缩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______(填“放大镜”或“投影仪”)。
21.使用天平注意事项:①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____天平的量程;②用镊子加减砝码时要_____;③保持天平清洁、干燥,不能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盘上,也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2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状态或______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20分)
23.(10分)如图是小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关系;
(2)在调整好装置后,用一光屏放在像所在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___像;
(3)如果将蜡烛远离平板玻璃,像的大小_________,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
24.(10分)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厘米时屏上呈现出最小极亮的一点,然后开始在光具座上做实验:
(1)为了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先将蜡烛、_______和______依次放到光具座上,然后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
(2)当烛焰离凸透镜30厘米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在某一位置上光屏上会呈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放大”、“缩小”或“等大”)的______(“实”或“虚”)像。
四、计算题(共8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计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5.(8分)一个铜球的质量为178g,体积为,请问:
(1)这个铜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2)若是空心的请你求出空心部分体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从记录的数据上分析,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倒数第二位对应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 mm.故选A.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由图像认识物体的速度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定。由图像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长,所以甲的速度快;在时间是6s时,甲通过的路程是1.2m,乙通过的路程是0.6m,所以甲在乙前0.6m处;因为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乙的距离越来越大,因此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故选D。
3.答案:D
解析: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我们能辨笛声,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分辨,故B错误;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逾静、更幽”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C错误;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狗的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B
解析:-40℃表示温度低于0℃,读法有两个:负40摄氏度或零下40摄氏度。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解析:常温下的水放入正常工作的冰箱冷冻室中,水变成冰块是凝固过程
AB.都是熔化图象,但A的熔点不是0℃,所以A. B不符合题意.
CD.温度都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D的凝固点是0℃,并且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C的凝固点不是0℃,因此不符合题意;所以D正确.
6.答案:D
解析:月亮、闪闪发光的宝石、波光粼粼的湖面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光,因此不是光源;璀璨的霓虹灯能够自身发光,属于光源,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C
解析: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小鸟在湖中所成的像是虚像,A错;小鸟在湖中所成的像和小鸟到湖面的距离相等,当小鸟靠近湖面时,像也靠近湖面,B、D错;小鸟在湖中所成的像与小鸟大小相等,由于小鸟的大小不变,故湖中的像始终和小鸟一样大,C正确.
8.答案:C
解析:A.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凸透镜将光会聚到一点,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上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玻璃板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物距,像距,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即
解得
综上所述,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错误;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B错误;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C正确;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11.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一束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经某同学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后,说明眼睛的会聚光线的能力弱,该同学患的是远视眼,远视眼用凸透镜来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增强,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就能看清物体,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三种物质体积相同时的质量关系,根据比较甲、乙、丙的密度关系,由图像可知,当甲、乙、丙三种物质的体积相等时,它们的质量关系为,由可知
而当时
所以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A.先测量小矿石的体积,再测量其质量,则小矿石上粘有水,会造成所测质量偏大,密度偏大,故A不符合题意;
B.比赛用铅球体积较大,用量筒测其体积,无法直接测量,故B不符合题意;
C.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及装入适量酱油后总质量,再将酱油全程倒入量筒中测体积,在烧杯中有少量酱油残留,这样测出的体积会偏小,密度会偏大,故C不符合题意;
D.用保鲜膜将小砖块包好,再用天平测量其质量,可避免小砖块将托盘弄脏,然后用量筒可准备测出其体积,这样所得的密度误差较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由图知,两种拧紧螺母的方式中,力的作用点不同,影响了力的作用效果,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A.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可以根据二力平衡,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重力大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也可以不在物体上,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比是个定值,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A.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伤害,但不能减小汽车的惯性,故A错误;
B.锤头松动时,把锤柄的一端在水泥地上撞几下,该过程中锤头和锤柄都处于运动状态,当锤柄撞击到地面时运动停止,而锤头由于惯性仍保持运动状态,从而使锤头套紧,是利用了锤头的惯性,故B错误;
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不会立即停下,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故C错误;
D.行车时要保持车距防止遇到紧急情况,车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能马上停下来,易发生追尾事故,是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故D正确。
故选D。
17.答案:动车; 240
解析:以动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相对于动车发生了位置的变化; ,该动车的平均速度为.
18.答案:振动发声;发声
解析:物理学中,把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只有正在发声的物体才能叫声源。一个能够发声但没有发声的物体不能称为声源。
19.答案:<;光
解析: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大致相等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闪电和打雷总是同时发生的,但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声音和光都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其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光能在真空中传播。
20.答案:缩小;放大镜
解析:由图可知,远处的物体先通过物镜使物体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
然后用目镜把这个实像再放大(正立、放大的虚像),就能看清很远处的物体了,这就是望远镜的原理,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21.答案:超过;轻拿轻放
解析:①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被称量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否则天平无法称量出物体的质量。
②用镊子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砝码,不能让砝码跌落,否则造成砝码污损、锈蚀。
22.答案: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3.答案:(1)大小(2)不能;虚(3)不变;垂直
解析:(1)实验时采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根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根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说明后面的蜡烛的大小等于前面的蜡烛的像的大小,由于两根蜡烛完全相同,说明前面的蜡烛和前面的蜡烛的像大小相等,因此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直接观察光屏,光屏上不能看到烛焰的像,只能透过平面镜才能观察得到,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蜡烛始终大小相等,因此如果将蜡烛远离平板玻璃,像的大小不变。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且关于镜面对称,因此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
24.答案:(1)凸透镜;光屏;同一高度
(2)缩小;实
解析:(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厘米时屏上呈现出最小极亮的一点,说明透镜的焦距为10cm;为了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先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然后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烛焰离凸透镜30厘米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5.答案:(1)空心的
(2)
解析:(1)假设有一个质量为178g的实心铜球,这样一个实心铜球体积为,因为,所以这个铜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体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