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游子吟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09 21:1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关于母爱关于孝敬《游子吟》目录一、走进课堂
二、关于感恩母爱的名言
三、了解诗人
四、朗读全诗
五、走进诗歌,解读诗歌
六、情感扩展
七、作业布置,课外实践走进课堂,想想猜猜她赠予我成千上万的爱 。
她正在慢慢衰老 。
她为我留下的泪水 。
她那颗纯净关爱的心 。
她充满慈爱的双眼 。
她始终是正确的。

她是谁:名人解读母爱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中国谚语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谚语
人生首要之事——莫过于尽孝,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故 行孝当及时,错过机会,将是终生的遗憾。 关于诗人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785-805)中张建封镇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始登进士第。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中任为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806-820)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岁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诗与韩愈并称“韩孟”。有《孟东野集》。 走进诗歌,作品创作背景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词语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吟:吟诵,诵读。
【2】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3】临:将要。
【4】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5】言:说。
[6 ] 寸草:小草;萱草。这里比喻子女。萱草(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
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与
关爱。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7】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 8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作品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
   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萱草寸草心:
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三春晖:指慈母之恩。
三春:
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
晖:
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 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赏析文章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
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
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
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
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
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整体解读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
“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
“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其实,《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
是历久而不衰的。 情感扩展一、母亲节是哪一天?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二、同学们是否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
三、说一说你想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
不只是母亲,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
是爱我们的,他们就是你的爸爸,你的爷
爷奶奶,你的亲人朋友,回家后,为那些
爱你的人做些事,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
回报他们的爱。
作业布置一、课外实践:
每个同学回家为爸爸妈妈做一件感恩父 母的事。
二、以《游子吟》为题材,查找父爱母爱的资料,写一篇记叙文,记叙生活中父母感动自己的细节点,并写下感想。谢谢欣赏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额外的报酬,也许就是罪过。
-----巴尔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