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秋·内蒙古鄂尔多斯·九年级统考期末)"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本国改变成一个中央集权侧国家。"材料描述的是。“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帝国政教合一 D.屋大维建立帝国
2.(2022秋·内蒙古通辽·九年级统考期末)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A.明治维新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3.(2022秋·内蒙古赤峰·九年级统考期末)6-9世纪,日本朝野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唐朝的制度与文化。下列与日本学习和模仿唐朝有关的是
A.大和统一日本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建立 D.彼得一世改革
4.(2022秋·内蒙古呼伦贝尔·九年级统考期末)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大化改新是一场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唐朝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下列内容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孝德天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建立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C.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统一赋税 D.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地税改革
5.(2022秋·内蒙古通辽·九年级统考期末)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对这一变革解读正确的是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
B.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6.(2021秋·内蒙古通辽·九年级校联考期末)通过大化改新,日本当时的社会性质应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7.(2021秋·内蒙古赤峰·九年级统考期末)“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8世纪前期的法兰克王国改革相比较,其共同之处在于
A.都是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B.都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C.都是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D.都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8.(2022秋·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期末)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大化改新、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素材。下面最贴切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封建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B.古代亚欧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C.古代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话
9.(2022秋·内蒙古通辽·九年级统考期末)“伊斯兰历”即伊斯兰教的历法,这种历法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这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在这一年( )
A.建立穆斯林公社 B.占领麦加城
C.是各部落承认他的统治地位 D.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10.(2022秋·内蒙古巴彦淖尔·九年级校考期末)历史课上,老师安排同学们搜集“日本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的传播、法兰克王国、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等相关资料,作为下节活动课讨论的主要内容。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
A.古代亚非文明 B.改革促进社会进步
C.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亚欧封建社会
11.(2022秋·内蒙古鄂尔多斯·九年级统考期末)“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是
A.古代埃及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阿拉伯 D.古代罗马
12.(2021秋·内蒙古通辽·九年级校联考期末)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印度的0~9数字等东方科学成就传播到欧洲,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了文化交流桥梁的是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阿拉伯人
D.土耳其人
13.(2021秋·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校考期末)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是()
A.中国人 B.阿拉伯人 C.法兰克人 D.罗马人
二、综合题
14.(2022秋·内蒙古通辽·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8世纪前期,某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材料二中“某王国”指的是哪个王国?经过改革形成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 典型的西欧庄园,和乡村一致,即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庄园。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和细户的“份地”两部分。领主“自营地”由依附于庄园的佃户无偿耕作,其收获全归领主。“份地”是细户的生活来源。
(3)材料三中,庄园里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作用的机构叫什么?
材料四 “公民大会每九年召开一次。会议一开始,传个管便宣读五百人会议审核过的提案。接着,赞成者和反对者便轮流整台发言,会场群请超伏,待双方发言完毕,使开始表决。”
(4)材料四反映了古希腊雅典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在谁统治时期达到全盛?
15.(2022秋·内蒙古呼伦贝尔·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有关世界三大宗教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A宗教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材料二 早期的B宗教认为“救世主”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三 C宗教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
(1)上述三则材料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宗教?
(2)写出A宗教的创立地点和B宗教的创立时间。
(3)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促进作用的是什么宗教?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本国改变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排除C项;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指的是7世纪中叶,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唐朝的制度、文化等,并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B项正确;明治维新是“欧化”的体现,指的是学习欧洲的制度、文化等,并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排除A项;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且“奴隶主民主政治”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实行的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故B项正确;大和统一日本是在4世纪末5世纪初基本上完成的,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幕府统治建立是在12世纪末,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17世纪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经济方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首先就是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地税改革。因此“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地税改革”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不符。选项D符合题意;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选项ABC符合大化改新的内容,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D。
5.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等,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其“新”主要体现在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通过关键词“大化改新的新”是解题的关键,其“新”主要体现在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6.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所以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7.D
【详解】大化改新是指从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用等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法兰克王国改革形成了欧洲封建等级制度,奠定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也为日后加洛林王朝的强盛创造了条件。两者的共同点是自上而下封建性质的改革。故D正确;土地分给农民耕种都不是二者的改革措施,排除A;日本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排除B;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符合法兰克福改革的措施,排除C。故选D。
8.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体现了古代文明的冲撞;大化改新、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体现了古代文明的交融,所以历史兴趣小组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古代文明的的冲撞与交融,C项正确;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与AD两项内容不符,排除AD两项;亚历山大东征和阿拉伯帝国扩张只是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故选C项。
9.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10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故“伊斯兰历”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A符项正确;630年,兵临麦加城,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穆罕默德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排除BC项; 632年,穆罕默德病逝,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法兰克王国确立了西欧的封建制度;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国家,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西欧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都处于西欧的封建时期,因此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亚欧封建社会,D项正确;法兰克王国、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属于欧洲文明,排除A项;只有大化改新是改革,排除B项;只有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涉及到城市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C
【详解】根据材料中“,……,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结合所学可知是古代阿拉伯人,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C正确;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创制太阳历等,排除A;古巴比伦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有《汉谟拉比法典》等,排除B;古代罗马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D。故选C。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传播到欧洲。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3.B
【详解】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0~9这十个数字是由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经由阿拉伯人将它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称阿拉伯数字。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1)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或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
(2)法兰克王国;西欧封建制度。
(3)庄园法庭。
(4)民主制(民主政治制度)伯里克利。
【详解】(1)改革:根据材料“……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及所学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材料一为大化改新经济上的措施。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或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
(2)国家:根据材料“8世纪前期,某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及所学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
制度:根据材料“……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及所学可知,在西欧形成了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
(3)根据所学可知,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4)制度:根据材料“公民大会每九年召开一次……宣读五百人会议审核过的提案……赞成者和反对者便轮流登台发言……”及所学可知,材料四反映了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民主政治制度)。
人物: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
15.(1)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
(2)古代印度(古印度)1世纪
(3)伊斯兰教
【详解】(1)根据材料一“”A宗教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的是佛教;根据材料二“早期的B宗教认为‘救世主’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结合所学可知,“救世主”“天堂”说的是基督教;根据材料三“ C宗教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可知,伊斯兰教独尊安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基督教创立于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促进作用的是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教的作用下阿拉伯半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