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3 13:1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内蒙古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模拟预测)从后果的严重程度来看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最大的危害在于
A.引发了政治危机,为德日法西斯上台并形成战争策源地创造了条件
B.持续时间长,严重破坏了国家经济
C.影响范围广,给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带来心理的恐慌
D.破坏性特别强,给人们带来失业、饥饿和贫困
2.(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罗斯福新政与之相关的措施是( )
A.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减耕减产调整农业
C.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2022·内蒙古包头·二模)“他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 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材料所描述的事件
A.放松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 B.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
C.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调节 D.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4.(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下表是美国政府投资修建的公共工程。其直接目的是( )
时间 项目
1933—1937年 国有林区740万英亩;国有公园20万亩
1935—1942年 公路664万英里;机场285个
A.缓解就业压力 B.完善基础设施 C.加速战争准备 D.推广科技成果
5.(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模拟预测)1932年,罗斯福在获得总统提名时说:“我向你们保证,也向自己保证,为美国人民寻求一个新的政策。”这一“新的政策”的实质是
A.对工业的调整
B.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消除经济危机
6.(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从1933年开始,美国农业调整管理局在春夏两季有计划的犁掉了大约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这一举措主要是因为( )
A.美国独立战争扩大出口减少逆差 B.经济大危机时维护工人基本权利
C.罗斯福新政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 D.第二次世界大战刺激消费和生产
7.(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下图为“蓝鹰标志”,图中“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让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几周后,有250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蓝鹰标志”的推广说明美国政府( )
A.鼓励企业自由竞争 B.开始国家干预经济
C.忽视了工人合法利益 D.推行经济国有化措施
8.(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一模)罗斯福认为:政府要给处于经济金字塔底层的人创造条件,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从总的财富中取得足以满足需要的一份。在他的新政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B.调整农业政策,限制产量
C.兴建大量公共设施 D.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
9.(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一模)针对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曾指出:“如果罗斯福真的企图牺牲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来满足无产者阶级的利益,那么资本家就会拿别的总统来代替他。”斯大林的意思是说(  )
A.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罗斯福新政引起了资产阶级的不满
C.罗斯福新政保护了无产阶级的利益
D.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10.(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二模)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
A.德国、英国、日本 B.英国、法国、美国
C.苏联、日本、美国 D.德国、意大利、日本
11.(2022·内蒙古兴安盟·校考二模)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各国应该共同推进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决定成立“维护世界国际组织的会议是
A.华盛顿会议 B.嘉尼黑会议 C.开罗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2.(2022·内蒙古·统考模拟预测)下列有关战争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希波战争导致希腊走向衰落
②经过长期扩张,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海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861年到1865年,历时4年多,造成重大的物资破坏和人员伤亡
④1944年6月,美英盟军发起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2·内蒙古·统考模拟预测)二战全面爆发后,德军横扫欧洲,随着战争的推进,使“闪电战”破产的是( )
A.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B.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C.莫斯科保卫战胜利 D.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4.(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二模)如图是两次要战役及其特点。图中①②处应该是
A.①凡尔登战役 ②台儿庄战役 B.①索姆河战役 ②攻克柏林
C.①索姆河战役 ②珍珠港事件 D.①凡尔登战役 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5.(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一模)下表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词有( )
关键词 萨拉热窝事件、莫斯科战役、日本偷袭珍珠港、凡尔登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波茨坦公告》、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雅尔塔会议、德军闪击波兰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16.(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三模)有学者形容德国:“这是一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它是可恶的。”下表中能体现德国这两个特点的是
考问世界 拷打世界
A 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 建立反法同盟
B 创立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进行普法战争
C 马克思主义诞生 挑起两次世界大战
D 提出生物进化思想 推动欧洲联合
A.A B.B C.C D.D
17.(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下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按出现时问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②诺曼底成功登陆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④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
18.(2022·内蒙古包头·统考二模)二战期间某次会议宜称:美英苏认为这是“今后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条件”。德国应该被分裂为同盟国家的占领区.法国也应该有自己的占领区,并成为同盟国对德国控制委员会的-员。该会议是
A.华盛顿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19.(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模拟预测)《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后,反法西斯国家加强了政治对话和军事合作。下列史实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有( )
①诺曼底登陆②雅尔塔会议③苏联对日宣战④珍珠港事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综合题
20.(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开始作战略上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安排得更稳妥。”
——摘编自《大国崛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宁所说的“退却”指的是实行什么政策?“退却”的结果如何?
材料二 美国自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之后,其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发展。在这样的时期做总统,或许应该是一件爽快轻松的事情。但罗斯福从上任的第二年开始,就实施了一系列政府监管经济的措施。这在一贯倡导自由竞争的美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而且,政府监管的矛头首先指向的是垄断性的大公司和大财团……从1928年到1932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国家一派欣欣向荣,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一直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美国人,也尝试着以新的眼光看待政府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重新审视政府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背景。
材料三 1929年被斯大林称为是大转变的一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已定,“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急风暴雨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国有经济在工业产值中已经占了绝对优势。随着新经济政策被抛弃,苏联模式开始形成。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但忽视效率。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国民经济中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一直为2:2:6,直到苏联解体。
——摘编自孙代尧《苏联模式的历史解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美苏两国的经济建设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21.(2022·内蒙古包头·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三模)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筑工程承载历史价值】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摘自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取自然的器官……”
——摘编自萧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材料三 【劳动开创新时代】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据苏联统计,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摘自统编历史九年级下册教科书
(1)上面的建筑工程源于美国哪一政策?解决何问题?有何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对劳动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画线的关键词任举一例进行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其取得的重要成就及举措。
22.(2022·内蒙古赤峰·模拟预测)大国发展,有借鉴有启迪。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从1688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光荣革命使英国摆脱了专制的统治。这个在世界上,它是第一个国家。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君权从“神授”到“民授”的变化,是通过哪部法律文献得以实现的?该文献的颁布使英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
材料二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美国首先集中解决了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超欧洲强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美国主导着全球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
——据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等
(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分析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的条件。
材料三西方经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时,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通过国家力量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其中最成功的就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通过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加入政府干预的手段,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一枝独秀的“计划“方式有何特点?罗斯福新政与苏联的“计划”方式两者又有哪些相同点?
23.(2022·内蒙古赤峰·校考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部编版《世界历史》编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为扭转经济形势所采取的主要手段。
(2)阅读以上材料,确定两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其中一个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4.(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世界仍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材料一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二 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的是哪次战役?
材料三 1944年6月6日,即进攻日,英国和美国军队……开辟了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这一新的威胁连同原子弹带来的灾难使得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战争正式结束。
——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开辟第二战场”的是哪次战役?哪次会议决定“苏联对日宣战”?“战争正式结束”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
25.(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国家实力国际关系】
材料一
图3 对立 图4 巴黎和会三巨头 图5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材料二 二战期间,中国与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国是盟友。但是,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背着中国政府私自答应了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作为军事基地的要求,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摘编自部编《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图3中“对立”的后果是什么?
(2)图4和图5是两次会议的新闻图片,是了解两次会议及之后国际关系的第一手史料。通过这两幅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两个国际关系格局?
(3)如果你是当时中国政府外交部发言人,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抗战的意义谴责雅尔塔会议上美苏两国的行径。
26.(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模拟预测)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两国之间的关系有紧张有缓和,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
【恃强凌弱】
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并肩作战】
1941年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握手言和】
1972年,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重要文件,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期待共赢】国家主席习近平2021年11月16日上午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拜登表示,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中作为两大世界大国,对美中两国和人民都肩负有责任,我赞同习近平主席所讲历史是公正的,美中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砸。
(1)上述中的“一个公约”指什么?该条约实现了美国的什么目的?
(2)请指出迫使美国对日宣战的历史事件?请指出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的历史事件?
(3)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4)你认为中美两国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保持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又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7.(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回首战争,勿忘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写出图一中B代表的国家并B所在的集团名称是什么?图二与一战的关系是什么?
图三指哪一事件?
材料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德国经济急剧下滑,工业生产下降40%,外贸减少了69%?7万多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高达800万。面对困难,国会没有能力组建新的政府,导致了德国政局的极度混乱。
(2)分析材料二,归纳导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3)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示意图,分别写出与序号①④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材料四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情况比较表
项目名称 参战国(个) 卷入人口(亿) 参战人员(亿) 伤亡人员(亿) 直接经济损失(亿美元)
一战 30多 15 0.7 0.3 1805
二战 60多 20 1.1 1.9 40000
(4)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8.(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活动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纳粹德国的装甲师在波兰的领土上疾驰,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他们通过错综复杂的通信系统,统一指挥,协调行动,演出了人世间前所未有的机械化大屠杀。
材料二: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海军部队的突然袭击和蓄谋已久的进攻。
材料三:战争进入到1943年初,战争中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大反攻的日子终于来临了。美英盟军的战车抢滩登陆。苏联军队所向披靡,龟缩在柏林避难室里的希特勒已经成为瓮中之鳖。随着苏联对日宣战,美军重拳出击,中国抗日武装展开了全国性的反攻,正义终于又一次战胜了邪恶。
(1)材料一中,“纳粹德国的装甲师”是哪一年开始在波兰的领土上疾驰?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2)材料二中的事件对战局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事件?美英盟军抢滩登陆的事件作用是什么?
(4)你认为中国为这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受此影响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3年,希特勒上台,称为国家元首,希特勒上台后,建立法西斯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日本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1936年,军部法西斯专制建立,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可见,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最大的危害在于引发了政治危机,为德日法西斯上台并形成战争策源地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而BCD不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最大的危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依据材料“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与之相关的措施是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缓解就业压力,C项正确;ABD项都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不是为了解决材料反映的就业问题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调节,故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故A不符合题意;美国仍旧是资本主义体制,故B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A
【详解】罗斯福新政时期救济的最大特点是实行“以工代赈”,其主要目的是缓解就业压力,A项正确;完善基础设施、加速战争准备以及推广科技成果均不符合“以工代赈”的目的,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5.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引起了政治危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为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故B符合题意;A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D项是罗斯福新政的直接目的,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或者说是实质)、特点、直接目的和采取的措施,不要混淆相思知识点。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就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6.C
【详解】1933年是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减少耕地面积、屠宰大量牲畜,目的是通过调整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C项正确;1783年美国已经完全独立,排除A项;材料是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39年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让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可得出蓝鹰运动是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加强对工业生产干预的体现,B项正确;当时要加强干预,而不是自由放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人工人权益问题,排除C项;材料与国有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刺激消费,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政府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以工代赈,解决了失业救济问题。罗斯福认为:政府要给处于经济金字塔底层的人创造条件,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从总的财富中取得足以满足需要的一份。在他的新政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推行“以工代赈”。选项C符合题意。A项属工业;B项属于农业;D项属于社会保障,因此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
9.D
【详解】依据题干“如果罗斯福真的企图牺牲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来满足无产者阶级的利益,那么资本家就会拿别的总统来代替他。”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前提的条件是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0.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走上法西斯道路,法西斯国家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扩军备战,大肆侵略扩张,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D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美国、苏联等国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结束了战争,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D。
1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波战争中希腊取得了胜利,希波战争并没有使希腊走向衰落,①错误;经过长期扩张,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海,②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至1918年,不是从1861年到1865年,③错误;1944年6月,美英盟军发起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③错误,排除ABD项,②④正确,故选C项。
13.C
【详解】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0月2日德军展开“台风行动”,以求在冬季来临前完成攻占莫斯科的目标,由于苏联军民的奋勇抗击,苏军抓住战机大举反攻,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莫斯科之战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摆在希特勒面前的只能是一场持久的两线作战。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C符合题意;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二战欧洲战场结束,A排除;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B排除;诺曼底登陆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D排除。故选择C。
1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开始对德军展开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故D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胜利,故A不符合题意;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故B不符合题意;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词有:莫斯科战役、日本偷袭珍珠港、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波茨坦公告》、雅尔塔会议、德军闪击波兰,共7个,而“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是与一战相关的关键词,C项正确;而ABD不准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它是可恶的”及所学知识可知,考问世界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拷打世界指得是挑起两次世界大战,C项正确;启蒙运动的中心是在法国,排除A项;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排除B项;英国的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是1941年,②诺曼底成功登陆是1944年,③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是1943年,④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是1945年,①③②④正确,所以答案选择D,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C
【详解】根据材料“德国应该被分裂为同盟国家的占领区.法国也应该有自己的占领区,并成为同盟国对德国控制委员会的一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雅尔塔会议的内容,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包括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等,C项正确;一战后召开华盛顿会议,排除A项;慕尼黑会议是在二战爆发之前召开,排除B项;万隆会议是亚非会议,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后,反法西斯国家加强了政治对话和军事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美英联军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1945年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因此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有①②③,D项正确;④珍珠港事件发生于《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前,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1)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当时苏俄的政治形势(巩固了工农联盟);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2)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苏联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3)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指令性强)、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工业比例发展不协调:忽视了农民的利益:(答出任意一点)
影响: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国际地位;但是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农轻重比例发展不协调,损害农民的利益,为日后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4)启示: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农轻重工业要协调发展。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相互借鉴。
【解析】(1)
根据“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和所学,“退却”是指推行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可得出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当时苏俄的政治形势;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2)
根据“……从1928年到1932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得出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根据“苏联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国家一派欣欣向荣”得出苏联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3)
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指令性强);根据“优先发展重工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国民经济中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一直为2:2:6,直到苏联解体。”得出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工业比例发展不协调;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国际地位;但是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农轻重比例发展不协调,损害农民的利益,为日后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4)
启示: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农轻重工业要协调发展。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相互借鉴。
21.(1)政策: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问题:解决了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价值:推动了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造福后人,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任一点)
(2)认识:人类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任一点)示例说明: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3)原因:国内经济落后;为了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成就: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举措:1928-1937年,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任两点)
【解析】(1)
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为了挽救经济危机,实行罗斯福新政。新政救济最大特点是以工代赈。田纳西水利工程就是此时期修建的大坝;这一措施解决了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这一措施的价值是推动了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造福后人,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以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2)
依据材料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取自然的器官”可得出人类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以及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依据材料二划线内容和所学进行举例说明,比如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3)
依据材料三“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可得出国内经济落后以及为了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依据所学从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回答成就;依据所学从1928-1937年,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回答措施。
22.(1)《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政体。
(2)政治:通过内战废除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经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
外交:通过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相同点: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答出任意两点)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权从“神授”到“民授”的变化,是通过《权利法案》得以实现的;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2)
政治:根据材料“美国首先集中解决了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可归纳出通过内战废除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经济:根据“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超欧洲强国”可归纳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外交:根据“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可归纳出通过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一枝独秀的“计划“方式指的是苏联模式,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相同点:根据材料“通过国家力量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可归纳出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根据“通过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加入政府干预的手段,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3.(1)国家干预。
(2)示例一:观点:科学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摆脱危机,推动社会的稳定、进步。
论述: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它不仅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面对经济大危机和社会的动荡。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制定,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进步,也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复兴、民族的繁荣发展。
示例二:观点:国际间友好合作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述: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基础。二战后,为加强国与国合作、构建世界和平,1945年联合国成立,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为解决贸易争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其成立后,成员国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国与国之间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化解矛盾、实现共赢,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
示例三:观点: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大地削弱了殖民统治的力量。
示例四:观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
【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示意图可知,罗斯福为扭转经济形势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国家干预相对经济。
(2)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观点必须符合主题,论述时,史实准确,能支持观点,如,示例一:观点:科学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摆脱危机,推动社会的稳定、进步。论述: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它不仅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面对经济大危机和社会的动荡。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制定,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进步,也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复兴、民族的繁荣发展。示例二:观点:国际间友好合作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论述: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基础。二战后,为加强国与国合作、构建世界和平,1945年联合国成立,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为解决贸易争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其成立后,成员国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国与国之间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化解矛盾、实现共赢,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示例三:观点: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大地削弱了殖民统治的力量。示例四:观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
24.(1)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中流砥柱。
(2)凡尔登战役;
(3)诺曼底登陆战役;雅尔塔会议;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4)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发生的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坚持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中“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凡尔登战役。
(3)根据材料三中“1944年6月6日,即进攻日,英国和美国军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的是诺曼底登陆,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在雅尔塔会议中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5.(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苏都是属于反法西斯联盟,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中国战场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依据材料二“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背着中国政府私自答应了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作为军事基地的要求,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可见雅尔塔会议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详解】(1)依据图片,图片题目为“对立”,一战爆发前分别形成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英法俄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战争一触即发。“对立”的后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依据图片可知,图4为一战后巴黎和会三巨头,指的是一战后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操纵会议。图5为二战期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因此图片涉及的这两次重大国际会议分别是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构建的国际关系格局是凡尔赛体系;二战期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构建的国际关系格局是雅尔塔体系。
(3)依据材料二 “二战期间,中国与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国是盟友”,可知中美苏是反法西斯盟友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中国战场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依据材料二“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背着中国政府私自答应了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作为军事基地的要求,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可见雅尔塔会议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26.(1)《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2)珍珠港事件;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3)《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4)中美两国应求同存异,加强沟通,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友好关系。
【详解】(1)根据材料“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公约”指的是《九国公约》;该条约实现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的目标。
(2)根据材料“1941年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并结合所学可知,珍珠港事件的发生,迫使美国对日宣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3)根据材料“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重要文件,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可知,《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4)根据材料“美中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砸。”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两国应求同存异,加强沟通,共同发展;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等角度进行回答。
27.(1)英国;三国协约;一战的导火线;二战扩大到最大规模。
(2)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国会没有能力组建新的政府,导致德国政局混乱。
(3)德国闪击波兰;诺曼底登陆。
(4)两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解析】(1)
根据所学,一战中的三国协约国是英法德,因此是英国;根据所学可得出是三国协约;根据所学,图二是萨拉热窝事件,这是一战的导火线;根据所学,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国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两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蒙受重大损失,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紧随其后,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2)
根据“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德国经济急剧下滑,工业生产下降40%”得出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根据“面对困难,国会没有能力组建新的政府,导致了德国政局的极度混乱。”得出国会没有能力组建新的政府,导致德国政局混乱。
(3)
从材料的时间可得出,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4)
从表格的数据可得出两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28.(1)1939年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2)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3)斯大林格勒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东西两线作战。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的牵制的日军,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1)
根据所学,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
根据“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海军部队的突然袭击和蓄谋已久的进攻。”可得出是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结合所学可得出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3)
根据所学,“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指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美英盟军抢滩登陆的事件是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东西两线作战。
(4)
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的牵制的日军,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