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03 12:00:3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2五上·富阳期中)汽车驾驶员能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况,下列有关这一现象说法 正确的是(  )
A.反光镜是凹面镜 B.反光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C.反光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 D.光有时沿曲线传播
2.(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列物体中,都属于光源的是(  )
A.萤火虫、工作的投影仪屏幕 B.太阳、发光水母
C.彩虹、工作的电视机屏幕 D.电灯、波光粼粼的水面
3.(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天是亮的
B.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C.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自身能发光
D.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能折射光线到人的眼睛里
4.(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列现象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太阳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
B.夜晚的城市上空有很多光柱
C.光能通过卡纸的孔洞射到屏上
D.岸上的人们能看到鱼在水中游
5.(2022五上·富阳期中)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少光污染的是(  )
A.合理布置光源,改善照明系统
B.加强对广告灯和霓虹灯的管理
C.多建高楼,并且使用玻璃幕墙做外墙
D.采用双层玻璃,内侧贴上吸光材料
6.(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面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水中的筷子“变折” B.日晷计时
C.水中倒影 D.凿壁借光
7.(2022五上·富阳期中)小明将手伸入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玻璃缸中,旁边的小红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A.水中能看到两只手 B.水中能看到三只手
C.手在水面处“错位”了 D.以上都有可能
8.(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列现象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 B. C. D.
9.(2022五上·富阳期中)在下面的空管中,当我们的眼睛从空管一端观察,能看到另一端的手的是(  )
A. B.
C. D.
10.(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列现象中与光的色散无关的是(  )
A.肥皂泡上的彩色斑纹
B.彩虹
C.利用三棱镜制造彩色光带
D.快速旋转牛顿盘看到彩色变成灰白色
11.(2022五上·富阳期中)当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可能是(  )
A.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B.月球遮挡了部分照向地球的太阳光
C.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
D.太阳在地球和月球之间
12.(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面四幅示意图中,能利用潜望镜观察到物体的是(  )
A. B. C.
13.(2022五上·富阳期中)在进行“激光笔照射水槽中的水”的探究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越清澈越能观察到清晰的光束
B.激光笔发射出的光束会在水面发生偏折
C.向水中滴加牛奶或者撒少量咖啡粉利于观察到光束
D.无法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14.(2022五上·富阳期中)小明的家在杭州市余杭区,它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可以推测小明家乡的地形属于(  )
A.高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15.(2022五上·富阳期中)我国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16.(2022五上·富阳期中)关于地球表面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和非生物都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
B.地球表面变化都是容易被察觉的
C.地球内部活动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
D.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轻微,有时剧烈
17.(2022五上·富阳期中)2020年5月,我国测量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圆满完成测量任务,这比2005年我国测得的数据高了4米之多。珠峰“长个”的原因(  )
A.地壳板块之间的扩张
B.过去技术不发达,测量有误
C.珠峰上有火山,喷发后堆积空高
D.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
18.(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面关于地球内部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和熟鸡蛋的结构相似
B.由内到外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C.最厚的一层是地幔
D.地壳的厚度均匀一致
19.(2022五上·富阳期中)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  )
A.风化 B.沉积 C.侵蚀 D.磨削
20.(2022五上·富阳期中)沙漠中的石磨菇是(  )长期作用的结果。
A.流水 B.风力 C.温度 D.植物
21.(2022五上·富阳期中)杭州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江水退潮时,可以看到江岸两边都是泥沙类细颗粒物,人们称它为滩涂。钱塘江两岸的滩涂是由(  )
A.江水的冲刷 B.江水的侵蚀 C.江水的沉积 D.江水的搬运
22.(2022五上·富阳期中)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街道上不要离楼房太远
B.尽可能待在房间里,不要随便走动
C.无法离开教室时,应立即躲避在墙角或者结实的课桌下
D.搭乘电梯快速下楼
23.(2022五上·富阳期中)关于火山喷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
B.火山灰和火山岩是筑路的好材料
C.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
D.火山地热不是清洁能源
24.(2020五上·柯城期末)下面的环境中,土地受到雨水侵蚀最严重的是(  )。
A.茂密的森林 B.绿绿的草原 C.平整的沙滩 D.荒凉的坡地
25.(2022五上·富阳期中)岩石受到一定的压力和高温而发生变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岩石叫(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花岗岩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26.(2022五上·富阳期中)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就不会继续传播了。
27.(2022五上·富阳期中)没有光我们就看不见周围的物体。
28.(2022五上·富阳期中)教室的墙面涂成白色是利用了光的反射,使教室更明亮。
29.(2022五上·富阳期中)夏天下完暴雨的午后,我们面朝太阳更容易找到彩虹。
30.(2022五上·富阳期中)光有可见光,也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线,如紫外线。
31.(2022五上·富阳期中)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的地形。
32.(2022五上·富阳期中)雨水降落到地面便会溅起泥沙,开始对土地的侵蚀。
33.(2022五上·富阳期中)固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地幔层。
34.(2022五上·富阳期中)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土豆泥出现裂缝,上方冒白汽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35.(2022五上·富阳期中)我们一般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三、实验探究题(共40分).
36.(2022五上·富阳期中)小明发现室外不同物体在阳光照射下,眼睛观察到的刺眼程度不同,为了探究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光的反射的影响,如图。
(1)小明想探究的问题   。
(2)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小明调整手电筒,顺利在纸屏上观察到一个明亮的光斑。请在图中画出手电筒射出光线的光路图。
(3)接着,小明保持光束照射距离和角度,以及纸屏的位置   ,更换另一块粗糙面玻璃,观察纸屏上光斑的亮度变化。
(4)小明观察到:经由   玻璃反射后的光斑更亮一些。
(5)小明的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即   通过实验,小明发现物体表面越光滑,光的反射效果越   。
37.(2022五上·富阳期中)研究了光是沿直线传播之后,小科想:光是否能沿着直线一直传播下去呢?于是,他找来了手电筒、A4纸、玻璃片、厚纸板、一个塑料杯。在黑暗的屋里分别照射玻璃片、厚纸板、A4纸
(1)当手电筒照射玻璃片时,小科能看清前面的塑料杯,这个实验说明光能   透明物体。
(2)当手电筒照射A4纸时,小科发现不能看清前面的塑料杯,但能知道前方有物体存在,
这个实验说明光能   比较薄的物体。
(3)当手电筒照射厚纸板时,小科发现完全不能看见厚纸板前面的塑料杯,这个实验说明光   不透明物体。小科猜想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不透明的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也就是光的传播路径被   了。
(4)小科在黑暗的房子里,将台灯点亮后,就看见书上的字了
38.(2022五上·富阳期中)电视节目《开讲啦》中,主持人撒贝宁和我国水土保持专家刘国彬老师一起探讨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及治理问题。于是,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进行了“雨水侵蚀土地”实验。他们先找来喷水壶和四个塑料盆,倒入土壤,做成四个土壤样本,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要研究土地坡度对侵蚀程度的影响,应该选择   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2)小明选择了乙和丁这两个装置做模拟实验,研究   对侵蚀程度的影响。
材料选好后,小明开始实验。他看到两个装置的托盘接到的水都变浑浊了,   盆底的水更浑浊。小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黄河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
39.(2022五上·富阳期中)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会涌出地表。小明打算利用玻璃瓶、清水、食用油、泡腾片、红墨水、搅拌棒等材料来模拟岩浆喷涌的样子。
(1)首先,小明往玻璃瓶中倒入小半瓶清水,再滴儿滴红墨水搅拌均匀   。
(2)接着,小明向玻璃瓶中加入大半瓶食用油静置会儿,使水和油层分离。漂浮在水层上方的油层用来模拟   。
(3)最后,小明将粒泡腾片投入玻璃瓶内,观察到泡腾片遇水后产生的气泡携带着红色的水冲出油水层   的景象,如图。
(4)在地球的深部,越往深处,温度越   ,压力越   。
(5)火山活动与   和   运动有关。(均填“地核”“地幔”或“地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汽车驾驶员能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况,这是利用反光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汽车反光镜是凸面镜,能够扩大反射的视野,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萤火虫、太阳、发光的水母、电灯自身能够发光,它们属于光源;工作的投影仪屏幕、彩虹、波光粼粼的水面自身不能够发光,它们不是光源。题干中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B。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晴。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看到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故选:B。
4.【答案】B,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A、地球距离太阳非常遥远,太阳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说明光的传播速度很快,不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不符合;
B、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夜晚光线暗,城市上方的光柱能够非常醒目地展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符合题意;
C、卡纸的孔洞与屏在一条直线上,光能通过卡纸的孔洞射到屏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C符合题意;
D、岸上的人们能看到鱼在水中游,这是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中,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5.【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如果利用不当,光在生活中也会造成光污染,防治光污染的措施有:夜间注意控制照明亮度;减少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夜景照明。多建高楼,并且使用玻璃幕墙做外墙会加重光污染,不能减少光污染。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水中的筷子“变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日晷计时利用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有规律的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水面如同光滑的镜面,故C符合题意;
D、凿壁借光是光的直线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小明将手伸入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玻璃缸中,旁边的小红可以看到的现象有手在水面处“错位”了;水中能看到两只手;水中能看到三只手,这都是光的折射现象。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线的折射定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因此,图A中的光线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图B中的光线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中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图C中的光线从空气垂直进入花生油中就不会发生折射现象。故C正确,AB选项错误。
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A是空管,且是笔直的,当我们的眼睛从空管一端观察,另一端的手反射的光线能够穿过A管进入到眼中,我们能够看到另一端的手。B、C、D管都是弯曲的,反射的光无法通过,无法通过一端看到另一端的手。
故选:A。
10.【答案】A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发现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就是著名的色散实验。雨过天晴,空气中飘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了彩虹。快速旋转牛顿盘看到彩色变成灰白色,说明色光能够合成白光,也与光的色散有关。肥皂泡上的彩色斑纹属于光的干涉,与光的色散无关。
故选:A。
11.【答案】C
【知识点】月食
【解析】【分析】月食是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射向月球的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看不到月球而形成的。当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可能是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
故选:C。
12.【答案】A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原理制成的,制作潜望镜时,两块平面镜的镜面相对、平行放置,镜片呈45°倾斜,成像效果最好。
故选:A。
13.【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A、水越清澈反光的物质越少,越不能观察到清晰的光束。A的说法错误。
B、光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激光笔发射出的光束垂直射入水中,不会发生偏折。B的说法错误。
C、在进行“激光笔照射水槽中的水”的探究实验时,向水中滴加牛奶或者撒少量咖啡粉,阻挡了部分光并将一些光反射到人的眼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道清晰的笔直光束。C的说法正确。
D、在进行“激光笔照射水槽中的水”的探究实验时,向水中滴加牛奶或者撒少量咖啡粉,阻挡了部分光并将一些光反射到人的眼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道清晰的笔直光束,能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D的说法错误。
故选:C。
14.【答案】D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丘陵地形的特点是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该地地形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符合丘陵的特点。
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呈阶梯状分布。水在重力作用下往低处流,所以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自西向东。
故选:A。
16.【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A、生物与非生物都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比如风化作用,故A正确;
B、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故B错误;
C、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故C正确;
D、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轻微,有时剧烈,受到自然力的作用变化轻微,受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变化剧烈,故D正确。
故选:B。
17.【答案】D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现在,大多数地质学家都认为,地壳是由6个大板块和十几个小板块拼接而成的。亿万年来,当地壳板块移动时,它们相互碰撞、挤压,地壳板块有的下沉、开裂、滑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高山。珠穆朗玛峰也是板块挤压造就的,它的不断“长个”,就是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形成的。
故选:D。
18.【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A、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馒、地核三个圈层,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熟鸡蛋的结构相似,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A的说法正确。
B、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把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把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地球由内到外可分为三层,分别是地核、地慢、地壳。B的说法错误。
C、地壳的厚度约为17千米;地馒的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最厚一层为地核。C的说法错误。
D、地壳的厚度不是均匀的,一般陆地部分比较厚,海洋部分比较薄。D的说法错误。
故选:A。
19.【答案】A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风化,属于自然力对地表的影响。
故选:A。
20.【答案】B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岩石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具有能量,风力侵蚀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沙漠中的石磨菇是风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故选:B。
21.【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当河道变宽、流速减缓后,河流中携带的泥沙等发生沉淀,能够填平一些低洼的地方,就是沉积现象。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江水退潮时,流速减缓,江水携带的泥沙类细颗粒物聚集在一起,经年累月形成滩涂。钱塘江两岸的滩涂是由江水的沉积形成的。
故选:C。
22.【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地震发生时,如果在街道上,要尽可能去到空旷的广场上,远离高楼、电线杆等物体,故A错误;
B、地震发生时,如果楼层较低,应该尽快跑去空旷的广场上;如果楼层较高,应该尽快躲进卫生间等狭小的空间,保护好头部,故B错误;
C、无法离开教室时,应立即躲避在墙角或者结实的课桌下,用书包保护好头部,故C正确;
D、地震发生时,不要乘坐电梯下楼,以免停电被困在电梯里,增加施教难度,故D错误。
故选:C。
23.【答案】D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故A正确;
B、火山灰和火山岩是筑路的好材料,这是火山喷发带来的好处,故B正确;
C、火山喷发后,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故C正确;
D、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故D错误。
故选:D。
24.【答案】D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荒凉的坡地,有坡度、没有植被覆盖,土地受侵蚀最严重。
25.【答案】B
【知识点】岩石、 沙和黏土的特征
【解析】【分析】岩石受到一定的压力和高温而发生变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岩石叫变质岩;岩浆岩是由地下岩浆或地表熔岩冷却凝结而成的;沉积岩是由一层层的沙子和淤泥固结而成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故选:B。
26.【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或被吸收,不会继续沿直线传播。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7.【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源;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光遇到周围的物体再反射到人的眼睛里,人才看到了这个物体。没有光我们就看不见周围的物体,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8.【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物体的颜色影响对光的反射能力,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白色物体的反光能力强,教室的墙面涂成白色是利用了光的反射,使教室更明亮。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9.【答案】(1)错误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彩虹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光学现象(主要成因是光的折射),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时,光发生色散,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夏天下完暴雨的午后,我们背朝太阳更容易找到彩虹,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30.【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源;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有可见光,也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线,如紫外线、红外线等,它们共同组成了光线的大家庭。题干正确。
31.【答案】(1)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上的高原和山地。
32.【答案】(1)正确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黏土和细沙带走,侵蚀土地,从而改变地形地貌。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33.【答案】(1)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固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地壳,地幔层包括软流层在内的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固态物质。故该判断是错误的。
34.【答案】(1)正确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将铁盒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当土豆泥出现裂缝、冒烟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35.【答案】(1)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研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时,我们使用的方法是模拟实验。
36.【答案】(1)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光的反射的影响
(2)
(3)不变
(4)光面
(5)对比实验;好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小明发现室外不同物体在阳光照射下,眼睛观察到的刺眼程度不同,为了探究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光的反射的影响设计实验,想探究的问题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光的反射的影响。
(2)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小明调整手电筒,照在光面玻璃的光发生反射,反射的光照在纸屏上,其光路图如答案。
(3)接着,小明保持光束照射距离和角度,以及纸屏的位置不变,更换另一块粗糙面玻璃,观察纸屏上光斑的亮度变化。
(4)小明观察到:经由光面玻璃反射后的光斑更亮一些。
(5)小明的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即对比实验,每组实验只改变一个变量。通过实验,小明发现物体表面越光滑,光的反射效果越好。
37.【答案】(1)通过
(2)部分通过
(3)不能通过;中断
(4)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当手电筒照射玻璃片时,玻璃片是透明的,小科能看清前面的塑料杯,这个实验说明光能通过透明物体。
(2)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当手电筒照射A4纸时,A4纸比较薄,光线能够部分通过,小科发现不能看清前面的塑料杯,但能知道前方有物体存在,这个实验说明光能部分通过比较薄的物体。
(3)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当手电筒照射厚纸板时,厚纸板不透明,发现完全不能看见厚纸板前面的塑料杯,这个实验说明光不能通过不透明物体。小科猜想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不透明的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也就是光的传播路径被中断了。
(4)小科在黑暗的房子里,将台灯点亮后,就看见书上的字了,这是纸面反射的光进入眼晴中。
38.【答案】(1)甲、乙
(2)植被覆盖;乙;植被覆盖对侵蚀程度有影响
(3)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植树造林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保持一样。如果要研究土地坡度对侵蚀程度的影响,应该选择甲、乙两个装置进行实验,控制的唯一变量是坡度。
(2)小明选择了乙和丁这两个装置做模拟实验,控制的唯一变量是植被覆盖的有无,研究植被覆盖对侵蚀程度的影响。材料选好后,小明开始实验。他看到两个装置的托盘接到的水都变浑浊了,乙盆底的水更浑浊。小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植被覆盖对侵蚀程度有影响,植被覆盖能够减轻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黄河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通过实验可知,植被覆盖能够减轻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所以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植树造林,能够减轻水土流失。
39.【答案】(1)岩浆
(2)地壳
(3)火山喷发
(4)高;大
(5)地幔;地壳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会沿着岩石的裂缝上升侵入岩层之中。有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形成岩石,有的岩浆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小明打算利用玻璃瓶、清水、食用油、泡腾片、红墨水、搅拌棒等材料来模拟岩浆喷涌的样子。
(1)首先,小明往玻璃瓶中倒入小半瓶清水,再滴儿滴红墨水搅拌均匀,制成的红色水用来模拟岩浆。
(2)油比水轻,且不能在水中溶解。接着,小明向玻璃瓶中加入大半瓶食用油静置会儿,使水和油层分离。漂浮在水层上方的油层用来模地壳。
(3)最后,小明将粒泡腾片投入玻璃瓶内,观察到泡腾片遇水后产生的气泡携带着红色的水冲出油水层,从而制造出酷似火山喷发的景象。
(4)在地球的深部,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5)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2五上·富阳期中)汽车驾驶员能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况,下列有关这一现象说法 正确的是(  )
A.反光镜是凹面镜 B.反光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C.反光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 D.光有时沿曲线传播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汽车驾驶员能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况,这是利用反光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汽车反光镜是凸面镜,能够扩大反射的视野,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故选:B。
2.(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列物体中,都属于光源的是(  )
A.萤火虫、工作的投影仪屏幕 B.太阳、发光水母
C.彩虹、工作的电视机屏幕 D.电灯、波光粼粼的水面
【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萤火虫、太阳、发光的水母、电灯自身能够发光,它们属于光源;工作的投影仪屏幕、彩虹、波光粼粼的水面自身不能够发光,它们不是光源。题干中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B。
故选:B。
3.(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天是亮的
B.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C.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自身能发光
D.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能折射光线到人的眼睛里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晴。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看到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故选:B。
4.(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列现象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太阳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
B.夜晚的城市上空有很多光柱
C.光能通过卡纸的孔洞射到屏上
D.岸上的人们能看到鱼在水中游
【答案】B,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A、地球距离太阳非常遥远,太阳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说明光的传播速度很快,不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不符合;
B、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夜晚光线暗,城市上方的光柱能够非常醒目地展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符合题意;
C、卡纸的孔洞与屏在一条直线上,光能通过卡纸的孔洞射到屏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C符合题意;
D、岸上的人们能看到鱼在水中游,这是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中,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5.(2022五上·富阳期中)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少光污染的是(  )
A.合理布置光源,改善照明系统
B.加强对广告灯和霓虹灯的管理
C.多建高楼,并且使用玻璃幕墙做外墙
D.采用双层玻璃,内侧贴上吸光材料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如果利用不当,光在生活中也会造成光污染,防治光污染的措施有:夜间注意控制照明亮度;减少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夜景照明。多建高楼,并且使用玻璃幕墙做外墙会加重光污染,不能减少光污染。
故选:C。
6.(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面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水中的筷子“变折” B.日晷计时
C.水中倒影 D.凿壁借光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水中的筷子“变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日晷计时利用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有规律的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水面如同光滑的镜面,故C符合题意;
D、凿壁借光是光的直线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2五上·富阳期中)小明将手伸入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玻璃缸中,旁边的小红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A.水中能看到两只手 B.水中能看到三只手
C.手在水面处“错位”了 D.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小明将手伸入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玻璃缸中,旁边的小红可以看到的现象有手在水面处“错位”了;水中能看到两只手;水中能看到三只手,这都是光的折射现象。
故选:D。
8.(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列现象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线的折射定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因此,图A中的光线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图B中的光线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中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图C中的光线从空气垂直进入花生油中就不会发生折射现象。故C正确,AB选项错误。
故选:C。
9.(2022五上·富阳期中)在下面的空管中,当我们的眼睛从空管一端观察,能看到另一端的手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A是空管,且是笔直的,当我们的眼睛从空管一端观察,另一端的手反射的光线能够穿过A管进入到眼中,我们能够看到另一端的手。B、C、D管都是弯曲的,反射的光无法通过,无法通过一端看到另一端的手。
故选:A。
10.(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列现象中与光的色散无关的是(  )
A.肥皂泡上的彩色斑纹
B.彩虹
C.利用三棱镜制造彩色光带
D.快速旋转牛顿盘看到彩色变成灰白色
【答案】A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发现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就是著名的色散实验。雨过天晴,空气中飘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了彩虹。快速旋转牛顿盘看到彩色变成灰白色,说明色光能够合成白光,也与光的色散有关。肥皂泡上的彩色斑纹属于光的干涉,与光的色散无关。
故选:A。
11.(2022五上·富阳期中)当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可能是(  )
A.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B.月球遮挡了部分照向地球的太阳光
C.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
D.太阳在地球和月球之间
【答案】C
【知识点】月食
【解析】【分析】月食是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射向月球的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看不到月球而形成的。当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可能是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
故选:C。
12.(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面四幅示意图中,能利用潜望镜观察到物体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原理制成的,制作潜望镜时,两块平面镜的镜面相对、平行放置,镜片呈45°倾斜,成像效果最好。
故选:A。
13.(2022五上·富阳期中)在进行“激光笔照射水槽中的水”的探究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越清澈越能观察到清晰的光束
B.激光笔发射出的光束会在水面发生偏折
C.向水中滴加牛奶或者撒少量咖啡粉利于观察到光束
D.无法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A、水越清澈反光的物质越少,越不能观察到清晰的光束。A的说法错误。
B、光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激光笔发射出的光束垂直射入水中,不会发生偏折。B的说法错误。
C、在进行“激光笔照射水槽中的水”的探究实验时,向水中滴加牛奶或者撒少量咖啡粉,阻挡了部分光并将一些光反射到人的眼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道清晰的笔直光束。C的说法正确。
D、在进行“激光笔照射水槽中的水”的探究实验时,向水中滴加牛奶或者撒少量咖啡粉,阻挡了部分光并将一些光反射到人的眼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道清晰的笔直光束,能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D的说法错误。
故选:C。
14.(2022五上·富阳期中)小明的家在杭州市余杭区,它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可以推测小明家乡的地形属于(  )
A.高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丘陵地形的特点是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该地地形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符合丘陵的特点。
故选:D。
15.(2022五上·富阳期中)我国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呈阶梯状分布。水在重力作用下往低处流,所以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自西向东。
故选:A。
16.(2022五上·富阳期中)关于地球表面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和非生物都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
B.地球表面变化都是容易被察觉的
C.地球内部活动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
D.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轻微,有时剧烈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A、生物与非生物都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比如风化作用,故A正确;
B、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故B错误;
C、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故C正确;
D、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轻微,有时剧烈,受到自然力的作用变化轻微,受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变化剧烈,故D正确。
故选:B。
17.(2022五上·富阳期中)2020年5月,我国测量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圆满完成测量任务,这比2005年我国测得的数据高了4米之多。珠峰“长个”的原因(  )
A.地壳板块之间的扩张
B.过去技术不发达,测量有误
C.珠峰上有火山,喷发后堆积空高
D.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
【答案】D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现在,大多数地质学家都认为,地壳是由6个大板块和十几个小板块拼接而成的。亿万年来,当地壳板块移动时,它们相互碰撞、挤压,地壳板块有的下沉、开裂、滑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高山。珠穆朗玛峰也是板块挤压造就的,它的不断“长个”,就是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形成的。
故选:D。
18.(2022五上·富阳期中)下面关于地球内部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和熟鸡蛋的结构相似
B.由内到外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C.最厚的一层是地幔
D.地壳的厚度均匀一致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A、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馒、地核三个圈层,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熟鸡蛋的结构相似,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A的说法正确。
B、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把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把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地球由内到外可分为三层,分别是地核、地慢、地壳。B的说法错误。
C、地壳的厚度约为17千米;地馒的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最厚一层为地核。C的说法错误。
D、地壳的厚度不是均匀的,一般陆地部分比较厚,海洋部分比较薄。D的说法错误。
故选:A。
19.(2022五上·富阳期中)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  )
A.风化 B.沉积 C.侵蚀 D.磨削
【答案】A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风化,属于自然力对地表的影响。
故选:A。
20.(2022五上·富阳期中)沙漠中的石磨菇是(  )长期作用的结果。
A.流水 B.风力 C.温度 D.植物
【答案】B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岩石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具有能量,风力侵蚀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沙漠中的石磨菇是风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故选:B。
21.(2022五上·富阳期中)杭州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江水退潮时,可以看到江岸两边都是泥沙类细颗粒物,人们称它为滩涂。钱塘江两岸的滩涂是由(  )
A.江水的冲刷 B.江水的侵蚀 C.江水的沉积 D.江水的搬运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当河道变宽、流速减缓后,河流中携带的泥沙等发生沉淀,能够填平一些低洼的地方,就是沉积现象。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江水退潮时,流速减缓,江水携带的泥沙类细颗粒物聚集在一起,经年累月形成滩涂。钱塘江两岸的滩涂是由江水的沉积形成的。
故选:C。
22.(2022五上·富阳期中)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街道上不要离楼房太远
B.尽可能待在房间里,不要随便走动
C.无法离开教室时,应立即躲避在墙角或者结实的课桌下
D.搭乘电梯快速下楼
【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地震发生时,如果在街道上,要尽可能去到空旷的广场上,远离高楼、电线杆等物体,故A错误;
B、地震发生时,如果楼层较低,应该尽快跑去空旷的广场上;如果楼层较高,应该尽快躲进卫生间等狭小的空间,保护好头部,故B错误;
C、无法离开教室时,应立即躲避在墙角或者结实的课桌下,用书包保护好头部,故C正确;
D、地震发生时,不要乘坐电梯下楼,以免停电被困在电梯里,增加施教难度,故D错误。
故选:C。
23.(2022五上·富阳期中)关于火山喷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
B.火山灰和火山岩是筑路的好材料
C.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
D.火山地热不是清洁能源
【答案】D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故A正确;
B、火山灰和火山岩是筑路的好材料,这是火山喷发带来的好处,故B正确;
C、火山喷发后,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故C正确;
D、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故D错误。
故选:D。
24.(2020五上·柯城期末)下面的环境中,土地受到雨水侵蚀最严重的是(  )。
A.茂密的森林 B.绿绿的草原 C.平整的沙滩 D.荒凉的坡地
【答案】D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荒凉的坡地,有坡度、没有植被覆盖,土地受侵蚀最严重。
25.(2022五上·富阳期中)岩石受到一定的压力和高温而发生变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岩石叫(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花岗岩
【答案】B
【知识点】岩石、 沙和黏土的特征
【解析】【分析】岩石受到一定的压力和高温而发生变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岩石叫变质岩;岩浆岩是由地下岩浆或地表熔岩冷却凝结而成的;沉积岩是由一层层的沙子和淤泥固结而成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故选:B。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26.(2022五上·富阳期中)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就不会继续传播了。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或被吸收,不会继续沿直线传播。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7.(2022五上·富阳期中)没有光我们就看不见周围的物体。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源;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光遇到周围的物体再反射到人的眼睛里,人才看到了这个物体。没有光我们就看不见周围的物体,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8.(2022五上·富阳期中)教室的墙面涂成白色是利用了光的反射,使教室更明亮。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物体的颜色影响对光的反射能力,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白色物体的反光能力强,教室的墙面涂成白色是利用了光的反射,使教室更明亮。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9.(2022五上·富阳期中)夏天下完暴雨的午后,我们面朝太阳更容易找到彩虹。
【答案】(1)错误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彩虹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光学现象(主要成因是光的折射),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时,光发生色散,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夏天下完暴雨的午后,我们背朝太阳更容易找到彩虹,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30.(2022五上·富阳期中)光有可见光,也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线,如紫外线。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源;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有可见光,也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线,如紫外线、红外线等,它们共同组成了光线的大家庭。题干正确。
31.(2022五上·富阳期中)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的地形。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上的高原和山地。
32.(2022五上·富阳期中)雨水降落到地面便会溅起泥沙,开始对土地的侵蚀。
【答案】(1)正确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黏土和细沙带走,侵蚀土地,从而改变地形地貌。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33.(2022五上·富阳期中)固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地幔层。
【答案】(1)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固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地壳,地幔层包括软流层在内的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固态物质。故该判断是错误的。
34.(2022五上·富阳期中)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土豆泥出现裂缝,上方冒白汽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答案】(1)正确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将铁盒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当土豆泥出现裂缝、冒烟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35.(2022五上·富阳期中)我们一般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答案】(1)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研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时,我们使用的方法是模拟实验。
三、实验探究题(共40分).
36.(2022五上·富阳期中)小明发现室外不同物体在阳光照射下,眼睛观察到的刺眼程度不同,为了探究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光的反射的影响,如图。
(1)小明想探究的问题   。
(2)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小明调整手电筒,顺利在纸屏上观察到一个明亮的光斑。请在图中画出手电筒射出光线的光路图。
(3)接着,小明保持光束照射距离和角度,以及纸屏的位置   ,更换另一块粗糙面玻璃,观察纸屏上光斑的亮度变化。
(4)小明观察到:经由   玻璃反射后的光斑更亮一些。
(5)小明的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即   通过实验,小明发现物体表面越光滑,光的反射效果越   。
【答案】(1)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光的反射的影响
(2)
(3)不变
(4)光面
(5)对比实验;好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小明发现室外不同物体在阳光照射下,眼睛观察到的刺眼程度不同,为了探究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光的反射的影响设计实验,想探究的问题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光的反射的影响。
(2)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小明调整手电筒,照在光面玻璃的光发生反射,反射的光照在纸屏上,其光路图如答案。
(3)接着,小明保持光束照射距离和角度,以及纸屏的位置不变,更换另一块粗糙面玻璃,观察纸屏上光斑的亮度变化。
(4)小明观察到:经由光面玻璃反射后的光斑更亮一些。
(5)小明的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即对比实验,每组实验只改变一个变量。通过实验,小明发现物体表面越光滑,光的反射效果越好。
37.(2022五上·富阳期中)研究了光是沿直线传播之后,小科想:光是否能沿着直线一直传播下去呢?于是,他找来了手电筒、A4纸、玻璃片、厚纸板、一个塑料杯。在黑暗的屋里分别照射玻璃片、厚纸板、A4纸
(1)当手电筒照射玻璃片时,小科能看清前面的塑料杯,这个实验说明光能   透明物体。
(2)当手电筒照射A4纸时,小科发现不能看清前面的塑料杯,但能知道前方有物体存在,
这个实验说明光能   比较薄的物体。
(3)当手电筒照射厚纸板时,小科发现完全不能看见厚纸板前面的塑料杯,这个实验说明光   不透明物体。小科猜想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不透明的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也就是光的传播路径被   了。
(4)小科在黑暗的房子里,将台灯点亮后,就看见书上的字了
【答案】(1)通过
(2)部分通过
(3)不能通过;中断
(4)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当手电筒照射玻璃片时,玻璃片是透明的,小科能看清前面的塑料杯,这个实验说明光能通过透明物体。
(2)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当手电筒照射A4纸时,A4纸比较薄,光线能够部分通过,小科发现不能看清前面的塑料杯,但能知道前方有物体存在,这个实验说明光能部分通过比较薄的物体。
(3)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当手电筒照射厚纸板时,厚纸板不透明,发现完全不能看见厚纸板前面的塑料杯,这个实验说明光不能通过不透明物体。小科猜想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不透明的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也就是光的传播路径被中断了。
(4)小科在黑暗的房子里,将台灯点亮后,就看见书上的字了,这是纸面反射的光进入眼晴中。
38.(2022五上·富阳期中)电视节目《开讲啦》中,主持人撒贝宁和我国水土保持专家刘国彬老师一起探讨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及治理问题。于是,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进行了“雨水侵蚀土地”实验。他们先找来喷水壶和四个塑料盆,倒入土壤,做成四个土壤样本,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要研究土地坡度对侵蚀程度的影响,应该选择   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2)小明选择了乙和丁这两个装置做模拟实验,研究   对侵蚀程度的影响。
材料选好后,小明开始实验。他看到两个装置的托盘接到的水都变浑浊了,   盆底的水更浑浊。小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黄河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
【答案】(1)甲、乙
(2)植被覆盖;乙;植被覆盖对侵蚀程度有影响
(3)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植树造林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保持一样。如果要研究土地坡度对侵蚀程度的影响,应该选择甲、乙两个装置进行实验,控制的唯一变量是坡度。
(2)小明选择了乙和丁这两个装置做模拟实验,控制的唯一变量是植被覆盖的有无,研究植被覆盖对侵蚀程度的影响。材料选好后,小明开始实验。他看到两个装置的托盘接到的水都变浑浊了,乙盆底的水更浑浊。小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植被覆盖对侵蚀程度有影响,植被覆盖能够减轻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黄河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通过实验可知,植被覆盖能够减轻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所以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植树造林,能够减轻水土流失。
39.(2022五上·富阳期中)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会涌出地表。小明打算利用玻璃瓶、清水、食用油、泡腾片、红墨水、搅拌棒等材料来模拟岩浆喷涌的样子。
(1)首先,小明往玻璃瓶中倒入小半瓶清水,再滴儿滴红墨水搅拌均匀   。
(2)接着,小明向玻璃瓶中加入大半瓶食用油静置会儿,使水和油层分离。漂浮在水层上方的油层用来模拟   。
(3)最后,小明将粒泡腾片投入玻璃瓶内,观察到泡腾片遇水后产生的气泡携带着红色的水冲出油水层   的景象,如图。
(4)在地球的深部,越往深处,温度越   ,压力越   。
(5)火山活动与   和   运动有关。(均填“地核”“地幔”或“地壳”)
【答案】(1)岩浆
(2)地壳
(3)火山喷发
(4)高;大
(5)地幔;地壳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会沿着岩石的裂缝上升侵入岩层之中。有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形成岩石,有的岩浆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小明打算利用玻璃瓶、清水、食用油、泡腾片、红墨水、搅拌棒等材料来模拟岩浆喷涌的样子。
(1)首先,小明往玻璃瓶中倒入小半瓶清水,再滴儿滴红墨水搅拌均匀,制成的红色水用来模拟岩浆。
(2)油比水轻,且不能在水中溶解。接着,小明向玻璃瓶中加入大半瓶食用油静置会儿,使水和油层分离。漂浮在水层上方的油层用来模地壳。
(3)最后,小明将粒泡腾片投入玻璃瓶内,观察到泡腾片遇水后产生的气泡携带着红色的水冲出油水层,从而制造出酷似火山喷发的景象。
(4)在地球的深部,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5)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