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4.2 扬州慢
姜夔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目 录
壹
课前导读
貮
整体感知
叁
体会主题
肆
艺术手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课前导读
壹
宋
词
赏
析
扬 州 慢
姜 夔(kuí)
【此词牌为姜夔自度曲】
【慢,慢词,曲调舒缓】
【了解作者】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中后期代表词人,布衣终身,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其作品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曾创作大量慢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等。
(1155—1221)
写作背景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与金隔淮相守,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21岁的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
这是姜夔词中极少有的写历史性现实题材的代表作,也是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一首,当时他才二十余岁。
扬州在唐朝是最繁华的的都市之一。俗语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北宋时代,扬州仍处于长江运河航运贸易枢纽地位。南宋初,经过金兵两次南侵,烧杀掳掠,扬州蒙受了空前浩劫。姜夔过此地,亲见这座名城残破荒凉的景象,写下这首充满“黍离之悲”、被历来传颂不朽的佳作。
【词的创作背景】
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如是分析扬州繁荣的原因:“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唐阙史》记载:“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殷芸的《殷芸小说·吴蜀人》一文:
“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
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
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李白送别友人去扬州时,写下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徐凝来到扬州,被梦幻的夜色深深吸引,写下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张祜在扬州游赏时,写下了“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诗经 王风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①黍(shǔ):谷物名,形似小米。
离离:指繁茂的样子,
②稷:谷物名,一说为高粱。
③行迈:前行。
靡靡(mǐ):步行缓慢的样子。
④中心:心中,摇摇:心中不安的样子。
⑤噎(ye):忧闷已极而气塞,无法喘息。
看那黍子排列成行,高粱苗儿茁壮生长。走上旧地步履迟缓,想起往昔黯然神伤。
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的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远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
《诗经·王风·黍离序》
何谓黍离之悲?
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昔盛今衰的哀叹称为“黍离之悲”。
解 题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扬州慢》的词牌和标题是统一的,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慢词介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精通音律,“扬州慢”是他自创词调和乐曲之一。扬州慢是词牌,也是题目。
朗诵技巧:语速慢而舒缓
整体感知
贰
扬 州 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 夔
序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时间 主题 :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感情
基调
:
低
沉
悲
凉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所见所闻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写作 缘由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别人 评价
序
扬 州 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上阕:纪行写景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下阕:伤今怀古
整体解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上片开首“名都”、“佳处”,指出扬州自古就是
,也是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的原因。
前两句突出词人对名都的 ,在笔法上是虚写反衬,以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文今日扬州的 。
仰慕神往
名胜之都、繁华之地
破败萧条
上片解读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诗句,指昔日扬州城街道的繁华;“荠麦青青”,写眼前扬州城街道的荒凉。今昔对比, ,令人感慨。
“胡马窥江”,指金兵南侵,曾打过长江,把扬州城洗劫一空。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以 手法来写废池与古树都“犹厌言兵”,物尚如此,民何以堪?此句写出战争给扬州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寄寓着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昔盛今衰
拟人
上片解读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此句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伤感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不胜沉痛悲凉之感。
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既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也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更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哀深恨彻。
上片解读
上片学习小结
上片重在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展开描述层次,以反衬起笔,虚实结合写劫后扬州的萧条与荒凉。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卓越的鉴赏力 就算如今 吃惊
杜牧为何会“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以杜牧之惊,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联系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下片解读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解析】“豆蔻”、“青楼”引用杜牧的诗句:
用典
下片解读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作者在这里写“豆蔻词”、“青楼梦”,对写眼前所见的扬州景象有什么作用?
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反衬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使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深情难触更加突出。
反衬,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下片解读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因有此句。
“二十四桥”仍在,而吹箫玉人安在? 唯有凄冷的月光无声映照在水中,桥下水波摇荡,一片清冷空寂。所谓物是人非莫过于此!
词人用桥下的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冷月无声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如此意境,令人顿生忧思悲怆之情。
下片解读
【译】想那桥边的红芍药,现在已经无人有心情来欣赏它们了,可是它们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鲜艳的花朵,它们究竟是为谁而生又为谁而开呢?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冬至之日,本来不是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来,来日红药花开,又有谁能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只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全词以问句作结,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上片重在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展开描述层次,以反衬起笔,虚实结合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片运用伤今怀古,从人事、景物两方面写今昔变化之巨,景象愈转愈凄清,情感愈写愈悲凉,情调越来越低沉,使主旨更为集中、突出。
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词人对金兵野蛮侵略的愤恨,对国事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
主旨理解
所见
所闻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一座是“空城”,现实中的城,姜夔眼中所见的城。
清角吹寒
“空城”特点——破败荒凉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一座是“名都”,以杜牧为代表的历代诗人笔下的城,记忆中的城;
“名都”特点——繁华富丽
小结:“名都”——“空城”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小结本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艺术手法
叁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里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用典/化用 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对比 今夕对比,来反衬今日扬州的清冷空寂、凋败残荒
动静结合 波心荡,冷月无声。
移情于景(物) 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
手法赏析:用典故 移情于景 动静结合
手法赏析: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的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此处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同时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卓越的鉴赏力 就算如今 吃惊
杜牧为何会“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以杜牧之惊,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联系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手法赏析:用典故 虚实结合 对比
《扬州慢》 原句、出处 作用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①表崇拜之情
②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
③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空城”
“荠麦青青”
今
日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昔
日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对比
昔盛今衰的感伤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虚写)
(实写)
时间 特点 表现 意境
手法
今 (实写)
昔 (虚写)
空城
(词眼)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荒凉破败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热闹繁华
今昔对比、
虚实结合
全词手法:对比,虚实结合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此句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伤感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不胜沉痛悲凉之感。
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既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也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更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哀深恨彻。
手法赏析:感官写景 视觉和听觉
本词即是“清空”的代表作,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词的语言、意象,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避免过于狭小逼仄或密集拥挤,而是疏朗开阔。
4、清空
赏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拟人
体会主题
肆
主要内容及鉴赏要点
昔日:名都、佳处
今日:
比
对
清角吹寒
正面渲染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侧面烘托
扬州
春风十里
劫后萧
条景象
黍离之悲
1.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2.对比、拟人
3.使用典故、以动衬静
写作手法
红药为谁生
空城
物是人非
小结本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扬州慢》情景默写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A、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A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A、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B、尽荠麦青青
C、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D、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D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
A、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C
4、《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 )。
A、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C、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B
5、《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 )。
A、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B、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C、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D、尽荠麦青青
C
理解性默写
1. 《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
。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 ”。
4.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
“ ”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
5.《扬州慢》的“ ”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扬州慢》中,“ ”诗句指出杜牧是个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
7.在姜夔的《扬州慢》中“ ”两句用假设的手法写到,曾经在扬州留下很多不朽诗篇的杜牧若再重游故地,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8.在姜夔的《扬州慢》中“ ”三句写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
9.在《扬州慢》中,“ ”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10.在《扬州慢》中, ,以乐景写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曲折表现伤今怀古之情。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波心荡,冷月无声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