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之《马诗》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古诗三首之《马诗》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3 16:3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10 古诗词三首
六语下
统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
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
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
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
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
的方法。
视频导入
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
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一首古诗《马诗》。
李贺(约790—约816),字长吉,唐代诗人。我国文学史上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
主要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马诗二十三首》。
诗人简介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的。
写作背景
01
自由朗读《马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02
再读古诗,注意节奏,读流利。
初读感知
根据下面的朗读节奏,自己再读一读古诗。
朗读节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
马 诗
[唐] 李 贺
/
/

“络”字左窄右宽。“各”第一撇较短,横撇和捺宜伸展。




网络 脉络
洛阳 品格
书写指导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
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方法回顾
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借助课文注释,同桌相互交流古诗大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古诗解读
注 释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翻 译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
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想象画面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自读前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空旷的沙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清 冷
悲 凉
你能读出这种意境来吗?试一试吧。
讨论交流
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
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大漠”“燕山”是古时候的边塞之地,那里
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那里挥洒。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如果有一匹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会是多么威武豪迈。可恰恰相反,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古诗解读
注 释
【何当】什么时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翻 译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想象画面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你仿佛看到了一匹怎样的马?你能想象到诗句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
诗人骑着一匹戴上了金络头的战马,驰骋在战场上。
何当
什么时候
这种画面只存在于诗人的脑海中,并未实现。
现实的无奈、悲凉
讨论交流
作者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
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借“快走”“清秋”表达了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试着读出这种无法实现报国志向的无奈、悲凉之情吧。
朗读指导
请你结合课前查阅的诗人生平资料,想想李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只是为了写马的轻捷矫健吗?同桌之间先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讨论交流
诗人李贺少年成名,声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诗人通过咏叹马的命运,来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汇报交流
领悟诗情
题目是《马诗》,却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因为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才不遇的感叹。
领悟诗情
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渴望被重用、建功立业的心情。
写法探究
将某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诗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
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诗人借马喻人,
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板书设计
马 诗
写景:
边疆战场,宁静荒凉

抒情:
驰骋沙场,报效祖国
借马喻己 托物言志
随堂演练
1.《马诗》这首诗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古讽今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理解和想象的画面试着
背诵《马诗》。
3.课后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