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习作例文与习作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习作例文与习作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3 16:4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六语下
统编
习作例文与习作
同学们,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 ,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从习作例文中进一步感知习作方法。
谈话导入
请你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说说“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
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
讨论交流
作者是怎样写出他的这种情感变化的?
前后对比写出情感变化。
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我”对语文课的真实情感。
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达感情。
汇报交流
A.以前上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现在
“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
B.以前“不喜欢语文课”,现在觉得“课文内
容饶有趣味”。
(1)前后对比写出情感变化。
汇报交流
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学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
(2)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达感情。
汇报交流
A.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感受
到中文的丰富和优美。
B.想起自己再也没有学习中文的机会,心里难
过,希望把整本语文书一下子全学会。
(3)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我”对语文课的
真实情感。
以《别了,语文课》为例,与所学课文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开始喜欢上语文课 不舍
读完张先生送的书 不舍
温习语文 反复写字 不舍
默书进步 我却哭了 不舍
老师同学送书道别 不舍
《别了,语文课》
可以通过几个事例,表达一种情感。
请你阅读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在这一课中,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
在艰苦的生活里,她们都有一颗慈爱、智慧的心,带给孩子们温暖和快乐。
从母亲在冬天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给“我”取暖,我体会到了母亲爱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
从毕大妈夏天把一缸水放在太阳底下“煮”热,给孩子们洗澡,我体会到了毕大妈是一个温暖而又有智慧的人。
讨论交流
你认为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这两件事,把情感融入其中,自然地流露了内心的情感。
对照课文和批注,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表格。
习作例文 抒情方式 我的理解 表达的情感
别了,语文课
阳光的两种用法
合作探究
习作例文 抒情方式 我的理解 表达的情感
别了,语文课 直接抒情 “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这段内心独白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我”的心情。 文章抓住“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语文课由讨厌到喜欢的心理变化的过程,表达了“我”深深的不舍之情。
融情于事 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达了“我”对语文课的感情变化,如选择“我”在课堂上哭和老师送书这两件事,更能凸显“我”当时内心的不舍。 阳光的两种用法 融情于物 文章反复提到的“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文中将情感寄托于“老阳儿”,告诉我们母亲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那束阳光。 文章通过描写母亲创造了阳光的第二种用法,启迪我们母亲这束照亮和温暖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
融情于事 文中描写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将自己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在叙事中,把生活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让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
文章要想表真情,融情于人事物景。
直抒胸臆说感受,情感变化显心情。
修辞手法来帮忙,比拟反设排夸张。
首尾呼应文完整,真情流露不假装。
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情感的变化来表达,如,《别了,语文课》一文中,通过几个具体事例的前后对比写出“我”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有时,我们不仅可以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事情中去,还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
坐在我旁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张先生,陈小允哭啦!”
从这个句子中能读出怎样的情感?明显吗?
(所表达的情感不明显)
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学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坐在我旁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张先生,陈小允哭啦!”
与前一句相比,有什么不同?
直接抒情
找找本单元中还有哪些课文也有这样“直接抒情”的表达,读给大家听一听。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这个句子哪里表现出惊惶?
(只能从后面的语言中隐约感受到。)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与前一句相比,有什么不同?
融情描写
(通过母亲具体的一系列的动作配合语言,表现母亲的惊惶。)
再到本单元的课文中找找,看看还有没有运用这种描写的语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对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
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
这两个语段有什么相同点?
借景抒情
小练笔
回忆所选事件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尝试把这部分内容写出来。综合运用各种情感表达方式,尝试把情感融入事物,景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
试着运用刚才学到的三种方法,修改自己写的片段。力求自然流露情感。
同桌之间互相展示自己写的文段,然后试着参考以下标准打分评议,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评价标准 级别 修改建议
表达了一种情感
用上“直接抒情”
用上“融情描写”
用上“借景抒情”










同桌互相提出一条以上的修改建议
讨论交流
展示一个同学的片段,共同讨论交流。
听老师读语段,说说语段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这种情感。
说说哪里存在不足。
同学们在写的时候可能存在这些问题:只是简单直白表达自己的情感,事件的描写多为概述,有一些动作、语言等描写,但是情感的表达不够具体、自然。同学们可以对照自己写的语段,看看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读一读这些题目,说说你更欣赏哪个题目。
《匆匆》
《那个星期天》
《别了,语文课》
《阳光的两种用法》
(题目和内容一样,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表达)
实战演练
依据自己前面所画情感变化图,写下整件事情的经过。
注意用上前面学到的三种抒情方法。
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题目。拟好后,
互相说说自己拟题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习作完成后,默读习作,对照下面的清单,自主修改。
习作修改清单
(1)依据变化图,有没有像《那个星期天》一
样写清楚情感的变化?
(2)“直接抒情”“融情描写”“借景抒情”
三种抒情方式,选择了哪几种?
互读互评
1.依据各自描写事件的情感变化进行分组,情感大
致相同的分为一组。
2.小组内互相交换习作,依据自我修改清单重点关
注有没有依据情感变化图写清楚,习作中用上了
哪些抒情方式,用红笔画出较好地表达了真情实
感的地方,指出优点或提出建议。
3.结合建议,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小区里有一只和我关系亲密的狗,它就是我常常见到的一只母狗,它被我称为“狗娘”。
狗娘有四个孩子:一只是小黄狗,黄中带了点白,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一只是小黑狗,个头比小黄狗小一点,摸起来肉嘟嘟的;一只是黑白狗,黑中带白,一双小眼睛水灵灵、闪亮亮的,很惹人爱;还有一只小白狗,全身雪白,最怕人靠近,想摸它一下都不行,你一靠近它,它便飞奔而去。
感动,在那一瞬间
开篇交代故事的主人公——狗娘。
四只小狗的外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
范文示例
在狗娘出去觅食的时候,有人趁机将它的孩子抱走。先是小黄狗,接着是黑狗,黑白狗……只剩下小白狗的时候,狗娘变得非常谨慎,不管什么时候,都带着它的小儿子。
那一天,小区里来了两个十几岁的男孩,他们开始戏弄小白狗。狗娘对他们凶猛地狂吠,一个架着一副眼镜的高个子男孩将怒气发泄到小白狗身上,抬起脚朝小白狗踢过去,小白狗发出了凄惨的哀叫声。这时,只见狗娘朝那两个男孩扑去,那气势如猛虎下山,又如饿狼扑食。狗娘对
三只小狗被抱走后,狗娘非常谨慎。为下文狗娘舍身保护小白狗作铺垫。
他们龇着牙,想把他们吓跑。不料那高个子男孩随手拿起一个带钉的木棒,朝小白狗挥去。我认为这下小白狗完了……然而,木棒打到的不是小白狗,而是狗娘,狗娘竟替小白狗挨了这么狠的一棒子。钉子深深地扎入狗娘的皮肉,它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然后发了疯似的朝他们扑去。高个子男孩一看情况不好,就跑了,另一个男孩也赶忙溜之大吉。
我不禁被眼前的场景震住了:一只狗竟有如此大的勇气,宁愿自己受伤,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受伤,这样的母爱能不让人感动吗?
狗娘护子的情节是全文的重点,动作描写得生动形象,让人如临其境。
结尾点题,表现出自己从中体会到狗娘的母爱,并深受感动。
①分别介绍狗娘的四个孩子。(略写)
②狗娘尽力保护最后一条小白狗不被人抱走。(略写)
③狗娘与两个男孩搏斗,拼命保护小白狗。(详写)
感动,在那一瞬间
开头:介绍小区里有一条和“我”关系亲密的
狗———狗娘。(交代主人公式)
狗娘
中间:展现
母爱
结尾:狗娘的母爱让“我”感动。(表达情感式)
结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