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 《地球、月球与太阳》单元 8.太阳钟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课题 8.太阳钟 课时 1
核心 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内容及要求 9.2 地球绕地轴自转 3~4年级①观察并描述太阳光照射下物体影长从早到晚的变化情况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科学思维 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后,研究太阳照射下影子的的长短和方向随太阳位置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规律 探究实践 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态度责任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日晷的工作原理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制作日晷
教学 准备 教师:PPT、手电筒、铅笔、橡皮泥、竹篾等。
学生:硬卡纸、胶水、剪刀、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太阳的影响。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 同学们,在探究上节课的问题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上午9点和下午3点的太阳高度角是相同的。它们比中午时分的太阳高度角要小。 对我们的探究问题:上午9点和下午3点的太阳高度角有什么不同?大家有答案了吗?谁来说一说。 角的顶点、开口方向是不同的。还有就是影子的方向也是不同的。 这就要和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有关了。(板书:太阳钟) 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下两节课衔接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连贯性,探究活动有基础。
教学 过程 1.研究影子方向与长短的变化与光源的关系 让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一幅是下午3点测量太阳高度角时拍摄的照片,一幅是用手电筒照射一根竖立的木条,观察它们的影子。 请大家思考: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教师引导出:光源、遮挡物、屏 说的没错,左面这幅图中,光源是什么? 太阳 人是遮挡物,屏是草坪。 同学们,现在我们用手电筒来照射竖立的木条,观察它的影子。 我们发现了人的影子也在变化,现在你能改变木条的的影子吗?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器材,寻找方法。 汇报改变影子方向和长短的方法。 总结一下实现的方法就是? 改变照射的方向和高度。 非常棒,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其他发现? 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吗? 竖直向下照射! 既然已经知道了影子会变化,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继续研究的方向吗? 下面我们来模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从而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怎样改变的。 太阳是东面升起,西面落下,在天空中变化的轨迹呈现半圆形,我们可以用竹篾模拟太阳运行的轨迹;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把手电筒放在竹篾上贴合移动。 在竹篾上分别标注7:00;9:00;12:00;14:00;17:00时间的位置,手电筒分别放在这样一些位置。手电筒照射方向面朝木条上部。 请大家及时记录5个位置的影子大小和方向,可以把影子绘制在底板上。 实验中,老师提醒大家,绘制的时候每个影子旁边都要标注好对应的时间点,便于后期对比是进行区分。 操作时把数据记录在我们的活动手册上。 汇报记录情况 根据大家记录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太阳位置变化时,物体影子也随之发生变化;早晨和傍晚影子最长,中午最短。 2.介绍太阳钟 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晷”。 请大家观察图片,左侧是地平式日晷,右侧是赤道式日晷,你认为这些日晷是怎么工作的? 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说的没错,日晷正是利用了太阳的位置变化对物体的影子的影响是有规律的原理做成的。 他们之间有的是平铺在地面的,有的与地面成一定的夹角。 3.制作日晷 了解了日晷,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日晷,亲自去室外计时。 做日晷需要使用的器材有: 半圆形硬卡纸、三角形硬卡纸、胶水、直尺、笔 制作的步骤是:1、在半圆形的硬卡纸上按刻度示例图标明刻度和方向。2、按成品效果图,把三角形的硬卡纸竖直粘贴在半圆形硬卡纸上。3、确定好方向后,根据三角形硬卡纸的投影确定时间。 请同学们注意,三角形硬卡纸要竖直粘贴。否则影响计时准确度。 学生动手操作 成品展示,错误指导。 同学们,下课之后,大家可以尝试着在阳光下计时,计时结果和教室的钟表核对,看一看自己制作的日晷是不是能准确地计时。如果计时不对,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课后可以咨询老师。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基本概念的学习。看似无目的的观察,却能够给学生建立起稳固的关于影子的概念,还能够从“无目的”中发现很多不同的现象,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 实验探究,发现太阳变化时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为下面引出太阳钟做好铺垫。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日晷正是一个人类的需求的设计作品,这也正说明了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给学生普及科学史,感受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感受日晷之类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人类进步道路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增加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体现stem的教育理念。
三、研讨小结 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知道了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带来影子方向和长短规律性变化,一天中中午影子最短,早晚的影子最长;我们感受了古代人的聪明智慧,知道了日晷,制作和使用了这样一个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
四、拓展 大家可以在课后进行实际计时操作,作为课后拓展,把你的收获可以分享给身边的人,比如你的爸爸妈妈和同学们。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地完成了这节课,我感到非常高兴,谢谢大家!下课。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古代中国被称为( )。 A.太阳钟 B.日晷 C.怀表 D.影钟 2.下午,小明测量学校旗杆的影子长5米,1小时后他再去测量旗杆的影子,影长( )。 A.小于5米 B.等于5米 C.大于5米 D.不确定 3.对于上午9:00和下午3:00的太阳高度角,说法正确的是( )。 A.方向角度都相同 B.方向角度都不同 C.方向相反,角度相同 D.方向相同,角度不同 4.可以清楚地表示太阳的高度在一天内变化的量是( )。 A.太阳的大小B.太阳与地球的远近C.太阳高度角D.一天的温度 5.孔子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时离我们最近,而到中午时离我们远,因为早晚太阳看起来大,中午小。另一个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我们远,而到中午时离我们近,因为早晚冷而中午热,孔子觉得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在这个故事里,一天中早晚和中午冷热的不同的原因是( )。 A.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不同 B.太阳的高度不同 C.天气特征不同 D.太阳放射的热量 二、判断题 6.日晷是记录温度的工具。( ) 7.一天之内,太阳的高度是变化的。( ) 8.可以用尺子直接来测量太阳的高度。( ) 9.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造出的计时工具是日晷。( ) 10.阳光下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同。( ) 参考答案: 1.B 2.C 3.C 4.C 5.B 6.× 7.√ 8.× 9.√ 10.×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8.太阳钟 影子形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 一天中中午影子最短,早晚的影子最长;
八、课堂反思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似乎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 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接着通过“牛顿钟”的故事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学生对于他的举动自然比较感兴趣。正好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帮助学生正确意识到堂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计时器,让学生找出原理,并说说其它的计时器又是运用了什么原理计时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中促使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 “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 这节课不受天气的影响下,带学生到室外体验教学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