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3 23:18: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古诗三首
你都知道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吗?
指的是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2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3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4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5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6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一句描写了在阵阵鞭炮声中人们送走旧岁,迎来新年的热闹欢乐的气氛。
第二句描写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新年元日这天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元日》的作者是( ) 代诗人( )这首诗描写了 ( )除旧迎新的景象。写出了春节人们 ( )、( )
用( )的习俗,表现出万象更新的节日情景。
宋 王安石
春节
贴春联 放鞭炮
新桃换旧符
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因这个时节的天气清爽,景物明朗,所以称之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起源于秦朝,在唐朝时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扫墓。
杜牧,汉族,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多年为官。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2
纷纷:形容多。
3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4
借问:请问。
5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本诗从篇法来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
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
第三句是“转”,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
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到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为什么会有“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样的表现呢?
因为清明是人们祭奠祖先的日子,当人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会非常伤心,所以才会有这样失魂落魄、伤心欲绝的表现。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王维,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多年为官,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其诗多为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书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王维一生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菜英少一人。
1
异乡:他乡、外乡。
2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3
佳节:美好的节日。
4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5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笔锋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共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我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便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时,他们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除夕之夜,在国外留学的学子,仰望天空的一轮明月,不由吟诵到: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