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03 23:1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 《声音的奥秘》单元 9.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声音的奥秘》 课题 9.声音的产生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3~4年级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思维 培养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发展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探究实践 1.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能够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 4.能够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态度责任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够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1.爱牛优化课件,视频
学生: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声音的世界。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听声音 手势暗示安静,描述: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 2.制造声音 拿出塑料袋,描述:你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法使塑料袋发出声音? 学生动手尝试。 完成实验,整理器材,讨论: (1)你用哪些方式使塑料袋发出了声音? (2)这些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意图解析:首先提供安静的环境,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充分调动感官,体会声音的多样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通过不同的方式使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探索声音产生的奥秘,预设学生能够想到都用了力使塑料袋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为下文探索,什么样的状态改变能够产生声音作出铺垫。] 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 二、层层递进,探索声音的奥秘 1.展示实验材料钢尺,演示弹拨以及按压钢尺的方法,讲解实验记录的方式。讲清实验注意事项,倾听,细看,思考。弹拨时避免钢尺敲击桌面的声音,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单。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现象,组内交流讨论,提出声音的产生的原因的猜想。 记录单1: 材料: 组别: 。 用力方式弹拨按压是否发声画出钢尺运动方式我的猜想
2.视频展示趣味实验,将气球挂在发声的音箱前方。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将你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进行描述,并记录下来。 3.用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 描述:什么感觉,互相交流体会。 进一步锻炼,利用科学语言交流讨论的能力。 4.试管里放些泡沫屑,吹试管口。 描述:(1)听到了什么? (2)看到了什么? 将实验现象用一句话记录在记录单上。 精练语言,提炼实验现象。 5.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 描述:听到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完成实验记录: 敲击音钹:我听到了 ; 我看到了 。 轻轻按住:我感觉到了 。 6.结合以上五组实验的实验记录,请你分析归纳,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现象? 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研讨小结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实验活动的设计,从自发可视的实验到探索人体的发声器官,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探讨声音产生的原因。通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交大,因此活动记录以及语言描述的引导采取了层层递进的方式。首先,采用画出钢尺运动轨迹的方式,直观性的记录,更能给学生的推理提供有力的证据,进而引导学生将声音的产生于运运动的方式相联系。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能够简洁明了的理解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不敌,同时帮助整合学生的实验现象,理清思路,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进而提出猜想的逻辑推理方法。其次,采取文字描述的记录方式,是在前面画出运动方式上的进一步提升,培养利用科学语言交流讨论的能力,并逐步靠近声音的产生的原因。最后综合几组实验记录,分析总结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实验原理。]
四、拓展 1.播放实验视频,敲击音叉,接近水面;水鼓表演。 提出问题:你知道为什么会有下面两种现象吗? 2.图片展示,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描述:动物有自己的“语言”,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 (1)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2)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3)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4)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5)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意图解析:利用习得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检验课堂内容的掌握的程度,拓宽视野,同时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鸟类的发声器官是( )。 A.羽毛 B.鸣管 C.足 D.扇动翅膀 2.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阻止物体振动,物体就不会发声 C.声音是由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D. 声音是有振动产生 3.不会发生在操场上的声音是( )。 A.铃声 B.鼓掌声 C.跑步声 D.叫卖声 4.敲锣时,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 A.锣面 B.槌 C.手 D.空气 5.击打音叉后,将音叉迅速轻轻触及水面,我们看见水面( )。 A.出现一圈圈的波纹,有小水花溅起来 B.动一下就不动了 C.没有变化 D. 激起大浪 二、判断题 6.鸟类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 7.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没有看到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 8.哺乳动物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 9.物体发声时会振动,这是物体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现象。( ) 10.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A 6.× 7.× 8.× 9.√ 10.√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9. 声音的产生 我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做往返运动----振动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八、课堂反思
在教学的开始,我首先让学生制造声音。这个体验活动,学生能够对于声音的产生进行再认识 从而为学生进行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然后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活动就较为自然。学生认为:敲打会产生声音,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思考敲打的时候,物体会怎样?这样就较为容易的有好的想法。 在进行猜想的时候,我指导学生猜想固体和液体和气体分别进行发声的设计。现在,我再找个地方应该还要更加的细致一些。我想这个分别让学生进行设计和猜想,效果会 更好的。比如我想如果能够分别指导学生设计,那就会更好了。 在本节课的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就是学生过多的关注自己带来的材料。而材料就是放到自己的身边,这样学生在手中不停的拿着自己的材料进行把玩,因此影响了学生的听课的效果。我想这个时候需要学生不要去把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有孩子还是没有不能够较好管住自己的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一定要注意把学生的材料安排好,这样学生能够较好的进行学习。我想在教学中,我需要将找个位置,将学生的东西进行适当的安排这样的效果就会比较的好了。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来想要知道学生进行设计一种能够发出较好声音的乐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时间不够,我再厚面的教学中,我需要再找一些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做这件事情,我一直在想着把科学和学生的设计制作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以致用,而不会单调学习和做实验,而且能够更好的进行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