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03 23:1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 《声音的奥秘》单元 10.声音的传播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声音的奥秘》 课题 10.声音的传播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3~4年级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设计趣味实验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科学思维 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 3.了解鼓膜的作用,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探究实践 1.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理解鼓膜的作用。 态度责任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理解鼓膜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1.爱牛优化课件,视频
学生:手机、水槽、带铁圈的铁架台、线、防水袋、小鼓、纸屏、泡沫小球、纸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研究声音的传播。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 一、设计情境,引入新课 描述:上课铃响了,为什么在校园不同方位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 [意图解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方向--四面八方,同时初步关注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 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 二、探索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 1.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播放实验视频 (1)让铃声响起; (2)盖上钟罩,抽去罩内空气; 提出问题:铃声有什么变化? 通过对比实验,有空气时和抽去空气的条件下,铃声的变化,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探索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实验:听一听浸没在水中的手机的铃声。 (1)打开手机铃声,将手机用防水袋密封起来; (2)将手机利用绳子固定在铁圈上,悬在水中,不触碰水槽; (3)从水槽的各个角度听手机的铃声。 [意图解析:手机悬挂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与水槽接触所带来的声音是在固体中传播的干扰,同时为了验证声音能在水中传播,选择从各个角度听铃声,排除职能通过绳子等固体物传播声音的干扰。] 3. 探索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小组实验 (1)一名同学轻挠桌面,另外三名同学站着听一听。 (2)三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不同部位,再听一听。 声音在不同的材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设计意图:两组实验采取了对比的方式,同时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中比较听到的声音,突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效果比气体中更好。此外第二个实验同样的声音同时在不同部位听,以此拓展同样是固体,不同的材料也会影响传声效果。] 4.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意图解析:本环节包括四组实验,采用不同的实验探究的方式,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控制变量法,对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思考材料对声音传播效果的影响。] 三、探索声音的传播形式 1.展示实验器材,小鼓,纸屏(悬挂着泡沫小球) 2.提出猜想:敲小鼓,织屏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3.小组实验1 :敲击小鼓,观察纸屏以及小球 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意图解析:通过观察泡沫小球的运动方式,初步体会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四、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1.相互观察同桌的耳朵,认识耳朵的结构。 图片展示耳朵的结构。 2.结合耳朵的结构,采用类比的方式,交流谈论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视频展示声音在耳朵中传播历程。
三、研讨小结 [意图解析:首尾呼应,联系课始的问题,听声音,关注人体的声音器官。]
四、拓展 通过土电话传声,分析声音在土电话中的传播路径,结合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能力不同这两大核心要点,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__________。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在小溪边听到“哗哗”声 2.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 )振动。 A.内耳 B.中耳 C.鼓膜 D.耳道 3.声音在下列物体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 A.铜线 B.空气 C.水 D.都一样 4.声音在( )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A.空气 B.真空 C.固体 D.无法判断 5.小华和夏利正在玩“土电话”(如图),小华对夏利说:“你好,夏利。”夏利听到( )。 A.“你好,夏利。” B.夏华没有听到声音 C.“你好,小华。” D.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二、判断题 6.声音以波的形式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 ) 7.医用听诊器是利用了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效果好的科学道理。( ) 8.小鱼在水中游动,听不到岸上人们的声音。( ) 9.在水中游泳时,只能听到水中的声音,不能听到岸上的声音。( ) 10.为了避免打扰他人,我们应该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 )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B 6.× 7.√ 8.× 9.× 10.×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10. 声音的传播 传播形式---声音---传播能力 声波 与介质有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不同的物质中声音的传播能力不同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八、课堂反思
我在设计时对教材作了一些补充和调整,整个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预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演示对比实验,来引入新课,促使学生“愿问其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点燃其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加强直观,丰富感知。“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认识化解在分组实验和学具操作中,让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并形成表象,理解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化。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讨论、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学会了物体传声的实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识由直观的教具演示了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3、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