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 《声音的奥秘》单元 11.不同的声音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声音的奥秘》 课题 11.不同的声音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3~4年级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变化是由于振动的变化引起的;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学会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声音是客观存在的,人随时随地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它是自然科学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思维 1.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以及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 2.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探究精神。 探究实践 1.通过比较、感受人嗓音有强弱、高低和音色的不同。 2.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态度责任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讨论自制一个乐器。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区分音调的高低。
教学准备 教师:1.爱牛优化课件,视频
学生:小皮鼓、三角铁、长短不同的管子、铝片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不同声音的秘密。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 一、游戏导入:猜猜我是谁 1.全班闭上眼睛,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2.教师任选3个学生回顾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以及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3.选人时,采取轻拍学肩膀的方式,不发出声音 [意图解析:复习回顾,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趣味游戏引入新课,体会声音的多样性,初步了解不同的人的音色不同,激发继续探究不同声音的欲望。] 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 二、探索声音的强弱不同 1.请同一个学生唱:1 2 3 4 5 6 7 ⅰ 独唱:1 合唱:1 提问:独唱和合唱同一个音符有什么不同? 讲解: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表示,单位是分贝,dB [意图解析:通过学生唱同一个音符,引入声音的不同点之一----音量,同时利用人声衔接上文。] 2.出示小皮鼓,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能够制造音量不同的声音? 学生敲击制造不同音量的声音。 追问:敲击小皮鼓时,是什么导致了音量强弱不同? 描述:敲击力的大小不同。 [意图解析:引导学生关注影响音量强弱的因素,同时渗透控制变量法,同一个乐器,不同的力度。] 3.出示三角铁,任务:请你制造音量不同的声音。 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三角铁。 选择教室不同地方的同学提问:你们听到的音量是相同的吗? 追问:音量的强弱还与什么有关?---距离声源的远近。 提问:影响音量的强弱的因素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意图解析:利用控制变量法,联系上文引入新的影响音量强弱的因素---距离声源的远近。结合生活,进一步利用实例说明影响音量强弱的可能因素,渗透振动幅度与音量的关系。] 三、探索声音的高低不同 1.再请同一个学生唱:1 2 3 4 5 6 7 ⅰ 唱的时候控制音量相同。 提问:有什么不同? 讲解: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意图解析:前后呼应,使课堂结构更严谨,引入另一个声音的不同点---音调,联系实际初步感知什么是音调。] 2.制造音调不同的声音。 演示实验:敲击水量不等的瓶子。 提出问题:猜测,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测:物体的长短。 实验验证: ①用相同的力度,敲击长短不同的管子 ②敲击铝片琴,找出最高音和最低音 [意图解析:初步了解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长短有关,越短音调越高。] 提问:影响音调的高低的因素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追问:发出高音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发出低音的物体呢? 小组同学敲击不同长度的金属管,试着合奏一段乐曲。 [意图解析:联系实际,运用生活经验,体会影响音调的高低的因素的多样性,渗透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四、噪音的危害与防护 1.播放不同场景发出的噪音,提问:什么感觉? 2.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三、研讨小结 [意图解析:复习回顾,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趣味游戏引入新课,体会声音的多样性,初步了解不同的人的音色不同,激发继续探究不同声音的欲望。]
四、拓展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还了解到如何保护自己的耳朵。 2.利用手边的材料,试做一件小乐器,试着弹奏一番。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物体中不会污染环境的是( )。 A.噪音 B.废气 C.森林 D.空气 2.高低和强弱变化混乱、听起来嘈杂刺耳且不和谐的声音,被称为( )。 A.噪声 B.和声 C.乐音 D.音乐 3.摩托车上消音器的作用是( )。 A.美观 B.加快机器散热 C.增加摩托车机身重量 D.减少噪声 4.敲击右图中1号到8号依次变短的金属条,发出声音最高的是( )。 A.1号金属条 B.4号金属条 C.8号金属条 D.无法判断 5.音量的强弱主要与( )有关。 A.用力的大小 B.物体的松紧 C.物体的长短 D.物体的粗细 二、判断题 6.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影响听力。( ) 7.长期生活在噪声中不会导致疾病。( ) 8.噪音会影响身体健康。( ) 9.长期戴耳机听音乐,会对听力有一定的损害。( ) 10.敲击长短不同的管子,长管子发出的声音高。( ) 参考答案: 1.C 2.A 3.D 4.C 5.A 6.√ 7.× 8.√ 9.√ 10.×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不同的声音 影响音量的强弱的因素:距离的远近、空间的大小等 影响音调的高低的因素:物体的长短、粗细等
八、课堂反思
1、走近孩子,让科学课成为孩子的课堂。一堂再妙的教学设计,如果学生不敢伸开手脚,缺少了孩子们的激情参与,没有了“小手如林”的场景,谁都感到是件挺麻烦的事。为此,我用了整整半天的时间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玩在一起,和他们聊天、拉家常、讲故事,渐渐地孩子们一个个都放松开来了,围着我问这问那,说东道西,班上许多孩子还画了他们认为最美的画儿送给我。 2、在“常态”和“有效”上着力。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关注常态课堂,聚集有效教学”,因此,从拿到上课内容的那一刻起,我就把本节课备课主旨牢牢定位在“常态课堂”和“有效教学”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力求实实在在,舍弃一些“花式”实验,让学生在平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真真实实地学到知识。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做到简单易行。例如,在音量强弱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上,我所准备的器材相当简单,只有音叉和学生平时用的直尺,但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简单:敲音叉→玩直尺→肢体体验→师生互动,对音量强弱的探究活动由远及近、由枯燥到学生感兴趣,从敲专业的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到学生玩常用的直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到学生用身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又到老师学生互相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在实验过程和学生的'交流汇报上,我注重课堂实效。 本堂课不足之处不少,本人明显感到遗憾的有两点:1、课堂容量过载。《不同的声音》这一课课时安排应为两课时,我用一课时解决两课时的大部分教学内容,感到课堂密度较大,从而使有些知识点匆匆略过,忙着赶时间。2、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教师处理过于粗糙。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现场生成的非常可贵的教学资源处理不够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