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 4.14金属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 4.14金属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03 23:5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 《身边的材料》单元 14.金属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身边的材料》 课题 14.金属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3~4年级①区别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说出中国古代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典型案例。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知道性质决定其用途。 2.知道不同金属间存在共性的同时也存在个性差异。 3.会根据不同金属的特点进行合理使用。 科学思维 1.了解常见金属的共同性质。 2.知道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 探究实践 1.能够利用多种感官观察金属的特征。 2.能够利用简单工具探究金属的性质。 态度责任 了解选择金属材料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知道不同金属的共同特性和个性差异。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理解性质决定用途,合理利用不同类型的纸。
教学准备 教师:1.爱牛优化课件,视频
学生:铁丝、铜丝、铝丝、砂纸、铁棒、铜棒、铝棒、木棒、玻璃棒、铁锤、热水、烧杯、天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索金属的世界。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 一、认识常见的金属制品 1.提问: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金属制品,请你找一找,你周围有哪些金属物品?它是由哪种金属制成的? (拉链、钥匙、窗户边框、黑板边框、卷笔刀的刀片等) 2.谈话:认识它们吗?想一想人们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 (出示一些常用物品图片) 3.谈话:看来,金属这种材料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今天,我们就以铜、铁、铝三种金属为代表,一起来探究金属的特性。 [意图解析:通过组织学生寻找身边的金属制品,拉近金属与学生的距离。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金属,为什么要利用这些金属,金属究竟有哪些性质?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 二、研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1.活动一:打磨金属棒,观察金属光泽 (1)观察未打磨前金属棒表面 (2)用砂纸依次打磨铜棒、铁棒和铝棒 (3)观察打磨后金属棒表面 (预设:比打磨前金属表面更亮了,有金属光泽等) (4)小结:许多金属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生锈,用砂纸打磨后可以露出金属原本的模样,我们发现金属有光泽。 2.活动二:锤打金属丝,观察金属变形情况 (1)观察金属丝锤打前的模样。 (2)讨论实验注意事项:锤打时注意安全、锤打时下面垫块布、锤打次数一致,每次锤打均匀用力。 (3)观察锤打后金属丝的情况。 (4)小组汇报,交流总结。 3.活动三:放热水中,感受不同棒表面温度变化 (1)将三种不同的金属棒、玻璃棒、木棒同时放到热水里,过5分钟后,用手摸一摸感受温度的变化。 (2)小结:玻璃和木头导热性较差,金属导热性较好。其中,铜导热性最好,其次是铝,最差是铁。 [意图解析:本环节的活动旨在认识金属的共同特性。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对比实验探究,从而发现金属的共同特征。例如:金属都有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延展性。其中,在研究导热性实验中,增加了木棒和玻璃棒的对比,发现金属具有导热性;进一步比较铜棒、铁棒和铝棒的温度变化,进一步发现不同的金属之间还存在导热性差异,为接下来不同金属的个性研究做出了铺垫。] 三、研究金属的不同之处 1.活动一:比硬度 (1)用手掰一掰,初步感知不同金属的硬度; (2)相互刻划,进一步比较它们的硬度; (3)借助指甲、钥匙、小刀等比较不同金属的硬度。 2.活动二:比轻重 (1)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相同大小的铜棒、铁棒和铝棒的轻重 (2)用天平称一称,精确比较相同大小的铜棒、铁棒和铝棒的轻重 [意图解析: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金属的特征,利用多种方法分层次进行金属硬度和轻重的比较,发现金属的不同之处。]
三、研讨小结 四、探究不同金属的用途 1.提问: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制作? (出示铁锅、铝罐、铜锣、金首饰等图片) 2.总结:归纳比较不同金属的硬度、轻重、延展性、导热性和加工等。
四、拓展 拓展:介绍钛合金等新型合金的运用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意图解析:此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合金较于单一金属具有突出的优势让学生体验到新型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金属容易拉成丝或打成薄片,这是利用了金属的( )。 A.光泽 B.延展性 C.硬度 D.形状 2.请仔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B.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C.放置百叶箱时,箱门朝北,箱底离地面1.5米。 D.我们用锤子分别锤打不同物质的金属丝,发现它们都是非常坚硬的。 3.弹簧门在打开之后可以自动关闭,最适合做弹簧的材料是( )。 A.石料 B.塑料 C.金属 D.木头 4.将木头、铁钉、牛皮纸、塑料盒按照硬度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木头、铁钉、牛皮纸、塑料盒 B.木头、铁钉、塑料盒、牛皮纸 C.铁钉、塑料盒、木头、牛皮纸 D. 铁钉、木头、塑料盒、牛皮纸 5.材料的( )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A.硬度 B.导热性 C.延展性 D.光泽 二、判断题 6.易拉罐很好地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 ) 7.所有的金属都有光泽。( ) 8.人们佩戴的金银手镯是利用金属的光泽。( ) 9.制作金属物品时,要综合考虑金属材料的性质和价格等因数。( ) 10.铝片比铁片硬。 ( ) 参考答案: 1.B 2.D 3.C 4.C 5.A 6.× 7.√ 8.× 9.√ 10.×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14.金属
八、课堂反思
本节课在结构上遵循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金属物品的金属属类,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介绍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逐一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出金属的基本特征,即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可变性(具有延展性),最后,以拓展的方式在补充常见金属性价比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水平。 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做了一些调整,先让学生来做实验,然后再进行书本中的第一环节,这样子学生会更清楚地接受知识,但是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学生打磨金属的方法不太正确; 2、学生所带的塑料勺导致实验误差,本节课的材料分别是塑料勺、金属勺、木筷子要把这三种材料放入热水中,目的为了感受金属良好的导热性能,但是有的学生带了冰激淋或奶粉的那种小勺子,这样放入水中塑料勺就会先发热,实验结果就有误差; 3、看表格了解金属的性质,学会利用金属的特性为生活服务,这一知识点个别同学还是不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