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温故知新
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而时习之
走进文本
东鲁____吾与点,
南华秋水我知鱼。
春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叫《四子侍坐》,还有一个标题就是《沂水春风》。沂水汤汤,春风骀荡,那一场关于理想的对话,千载而后,仍让我们浮想联翩,心驰神往!
写作背景
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评价,这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里,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各个作了评价:① 对曾晳表示赞同,甚至欣赏;② 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③ 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题解:
不能错过的标题
我们知道,《论语》本身没有标题,选入课文时,是按照这一章的开篇句截取出来的标题。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问题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标题中包含了几个人?
一眼看去,四个人。果真如此吗?再看“侍坐”,完整的标题应该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 )坐呢?
这是五人的在场。
问题二:四个弟子,一位老师,四位弟子的称呼用的是名还是字?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人物资料: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60岁。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51岁。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39岁。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31岁。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18岁。
结合这份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标题中人物是按照年龄来排列的,体现了儒家长幼有序的原则。
对人物的称呼,标题中用的是“字”,人物对话中用的是“名”。古人称呼别人一般用字,这是敬。孔子称呼弟子用名,传递的是日常的亲切和自在的谈话氛围。他说,由啊,说说你的想法吧(而不是仲子路同学,请你回答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①侍坐:在尊长近旁侍奉。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一日:指很短的时间。
③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用。
④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
⑤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
⑥则:连词,那么,就
⑦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人家)不用我了。(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①率尔:轻率,不假思索的样子。尔,相当于“然”。
②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春秋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3人,步卒72人。
③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乎:于,在。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④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⑤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
⑥比及:等到。
⑦且:连词,并且。
⑧知方:知道为人的正道。方,道,指是非准则。
译文: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①哂(shěn):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②方:方圆,纵横。
③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④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⑤其:那。
⑥俟:等待。
译文: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有什么打算)?”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的事,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①能:动词,能做到。
②焉:这里作指示代词,也可理解为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③如:连词,或者。
④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⑤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⑥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⑦愿:愿意;
⑧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有什么打算)”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①鼓:弹奏。
②瑟:古乐器。
③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④舍:放下。
⑤作:立起来,站起身;
⑥撰:才具,才能。这里可以翻译为志向。
⑦伤:妨害。
⑧乎:语气词,呢。
译文:“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志向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①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
②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行加冠礼)。
③童子:少年。指未成年的男子。
④喟然:叹息的样子。
⑤与:赞成。
译文:(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①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的话毫不谦让。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译文: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无实义。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译文: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子路 名( )
曾皙 名( )
冉有 名( )
公西华 名( )
由
点
求
赤
学而时习之
整体感知
侍坐,陪长者闲坐。
课文围绕谈“志”展开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学而时习之
整体感知
请对每个小组的五位同学的表演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学而不思则罔
合作探究
请按照文中人物出场顺序,结合文本分析四位弟子性格有哪些特点。
学而不思则罔
合作探究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学而不思则罔
合作探究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冉有(求)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志:
性格:
侧重富民
学而不思则罔
合作探究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赤)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学而不思则罔
合作探究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志向虽各有侧重,
学而不思则罔
合作探究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点)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志:
性格:
春游图
学而不思则罔
合作探究
孔子在听完弟子言志后,分别给予了怎样的反应?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学而不思则罔
合作探究
孔 子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哂
与
叹
惜
学而不思则罔
合作探究
为何“与”点?
三 还是在讲﹁治国﹂
二 不想做官,逍遥生活
一 太平盛世的缩影
以礼治国
学而不思则罔
合作探究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其实现在孔子看来,就是礼治。
学而不思则罔
合作探究
欣赏并想象曾皙描绘的场景
①时间——暮春
③地点——沂水、舞雩台
②人物——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少长咸集)
学而不思则罔
合作探究
课文探究
1. 从子路的言行中,可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率尔”两个字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略显鲁莽、轻率的性格特点。“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国家,子路对治理这样的国家信心满满,语气过于肯定。
2.从冉有的言志中,可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比起子路说的中等国家,冉有说的国家要小得多。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从公西华的言志中,可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先谦虚一番,不说自己已经能够做这些,而只说愿意学着干。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
3.从公西华的言志中,可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时,曾点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的不同之处。写其动作是为衬托他的特殊志趣,从而为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
4. 写曾点答话时为什么写其动作?
在曾晳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治理国家要谦让,子路太不谦让,“是故哂之”,并没有表达子路不适合治理千乘之国的意思;而对于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孔子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孔子认为以公西华的能力,他做个“小相”是大材小用了。
5. 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志向的评价是怎样的?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让学生畅谈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路的鲁莽轻率,冉有的谦虚谨慎,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晳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延伸练习
请为孔子写一段颁奖词
孔子: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
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
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 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 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 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答案:D
解析:
D 项,彬彬有礼地表示可治理小国的是冉有。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冉有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春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
答案:
(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