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第二学期
10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整体感知
1926年间,鲁迅先生在《莽原》杂志陆续发表了十篇回忆故乡的“人”和“事”的散文。后来,他将这些散文重新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结集为《朝花夕拾》。鲁迅写对故乡、童年、故人的回忆,笔调温情委婉,《阿长与(山海经)》尤其如此。阅读这篇课文,从题目人手,明确主要的“人”和“事”,可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全篇的结构。童年的“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中年的“我”通过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她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练讲述阿长的故事,分析作者运用详略法安排写作材料的妙处。
2.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我”心中的《山海经》、阿长口中的“三哼经”
第一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绘制“鲁迅”知识树
1.查阅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
2.以作家、作品为主要分支画一棵“鲁迅”知识树。
3.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等。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第一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二:摆“龙门阵”,开“阿长"故事会
1.通读课文,熟悉内容要点。
2.用“‖”划分段落层次,演讲其中的一个故事。
提示:(1-2段)“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3-5段)阿长喜絮说、竖手指、告状、睡相不好。(6-12段)阿长懂得许多规矩(“道理”)。(13-18段)阿长对“我”讲“长毛”。(19-29段)阿长给“我”买《山海经》。(30、31段)“我”愿阿长的魂灵在地母怀里永安。
第一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以童年鲁迅的口吻向弟弟们炫耀“宝书”
1.默读19—29段。
2.以“我”的口吻,向两个弟弟炫耀阿长买来的《山海经》。
3.以弟弟的口吻,反驳“我”的话。
第一课时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了解了阿长的故事和《山海经》这本书,尤其是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整体感知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感情基调。
第一课时
课后作业
学生小组集体创作:还原对话,写出阿长到书店买《山海经》时与店员的对话。
提示:想象长妈妈买《山海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长妈妈不识字;长妈妈把书名错说成“三哼经”;长妈妈说不清书的内容;这本书并不常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梳理课文的思路和线索,准确把握阿长的形象特点。
2.鉴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结合“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时的感受”品析关键语句。
第二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用文字为“阿长”画“像”
1.研读文中刻画阿长的词语、句子,用“可”写出阿长在“我”心中的形象
第二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用文字为“阿长”画“像”
1.研读文中刻画阿长的词语、句子,用“可”写出阿长在“我”心中的形象
提示:可恶、可怜、可爱、可敬…
第二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用文字为“阿长”画“像”
1.研读文中刻画阿长的词语、句子,用“可”写出阿长在“我”心中的形象
提示:可恶、可怜、可爱、可敬…
3.小结:阿长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小人物”、身世坎坷的“不幸者”,却乐天安命;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但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第二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二:童年的“我”对阿长的情感路线图示
1.默读课文,思考:在童年时,“我”对阿长的“敬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展示“我”对阿长的情感路线图。
第二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二:童年的“我”对阿长的情感路线图示
1.默读课文,思考:在童年时,“我”对阿长的“敬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展示“我”对阿长的情感路线图。
提示:实在不大佩服一→不耐烦(觉得非常麻烦)→空前的敬意→僧恶→发生新的敬意
第二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提炼中年鲁迅刻画阿长的写作智慧
研读第24段:“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研读第25段: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
思考:听到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为什么有“震悚”的反应?
第二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提炼中年鲁迅刻画阿长的写作智慧
研读第24段:“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研读第25段: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
思考:听到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为什么有“震悚”的反应?
提示
(1)错码。作者写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暗含阿长的哪些信息?
(2)失衡。就近联系上下文看,作者写阿长惜墨如金,写“我”的感受却泼墨如水,为什么这样写这些?(3)混搭。在“我”的感受中,混杂着不同的成分——童年鲁迅的感受与中年鲁迅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为什么这样写?
第二课时
重点语段分析
1.第2段: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第二课时
重点语段分析
1.第2段: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分析:这段文字写“阿长”名字的由来:“阿长”不是“我”保姆的真实姓名,而是“我”前任保姆的名字。一方面写出阿长的地位卑微、不被尊重,表现出作者对小人物的“哀其不幸”;另一方面写出阿长的麻木,阿长对别人随意称呼她这样的不尊重行为毫无反抗,暗含作者对这个不幸者的“怒其不争”。
第二课时
重点语段分析
2.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文章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第二课时
重点语段分析
2.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文章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分析:第13段“空前的敬意”表达了“我”听长妈妈讲“长毛”故事后的心理感受。长妈妈讲的故事荒诞不经,“我”不但不怀疑、不反驳、不反感、不恐惧,反而产生“敬意”,这样表达有反讽意味,体现了作者对长妈妈和童年自己的愚味无知的调侃。第26段“新的敬意”是正面抒情,在没有人关注到自己的心理需求时,只有保姆长妈妈关注了,并且满足了,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举足轻重的积极影响作用。所以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
第二课时
重点语段分析
3.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第二课时
重点语段分析
3.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分析:这一段写“我”多年后歌颂和祝愿阿长。独句成段,语言如诗。写出“我”难忘“长妈妈给自己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感念当年的满意,感激她让自己此后更他爱读书。作者对阿长这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者”、有缺点但充满人性的光辉的“小人物”,不仅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有感动和敬意,体现出作者可贵人文情怀(仁义之心和悲悯之情)——对阿长备加怀念、感激、敬佩,同时深感怜悯、惭愧、歉疚。
第二课时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阿长的形象特点和中年鲁迅刻画阿长的写作智慧,他之所以写阿长这样一个人,是因为阿长在鲁迅童年时毫不计较鲁迅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童年鲁迅,努力满足童年鲁迅的愿望,这让成年鲁迅对阿长倍加怀念、感激、敬佩,同时深感怜悯、惭愧、歉疚。
第二课时
课后作业
学生小组活动:分析和鉴赏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31段)在文中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