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探究尾段是否可删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童谣
路明
(1)阿枣不肯午睡。外婆坐在床边,一边给阿枣打扇子,一边轻声唱: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花拍大麦。噼噼啪,噼噼啪。
(2)阿枣动了一下。
(3)外婆看看她,又唱:“猫咪猫咪,明朝初二,买条鰭皱,挂在床里。鳑鲏跳一跳,猫咪笑一笑。
(4)阿枣翻了个身,问:“猫咪为什么要笑一笑?“
(5)外婆说:“猫味看到鳑鲏鱼,知道自己有的吃了,心里开心,自然要笑。”外婆拍拍阿枣的屁股,你烦死了,快睡觉。
(6)“我要听扇子歌。”
(7)“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
(8)阿枣睡着了。
(9)那是一九八六年的夏天,阿枣四岁。妈妈要回镇上。她对阿枣说:“阿枣,去外婆房间里玩一会儿。“阿枣玩够了,四处找妈妈,妈妈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阿枣追出门,摔倒在地上,哭着爬起来,又摔倒。外婆抱起阿枣,在她耳边唱:
“阿枣宝,侬要啥人抱?我要姆妈抱,姆妈纺花做袄袄。
阿枣宝,侬要啥人抱?我要阿爹抱,阿爹出门买糕糕。
阿枣宝,呒人抱,还是自家走走好。“
(10)阿枣在前面跑,外婆端着饭碗一路追。阿枣叹:“不吃不吃,我不爱吃蒸鸡蛋。”外婆说,“阿太(小祖宗),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以后阿枣长不高。”阿枣说,“长不高就长不高。”
(11)外婆又跑了几步,蹲下去说,“阿枣,等等外婆,外婆跑不动了。”
(12)外婆养蚕,阿枣帮忙喂桑叶。初生的蚕宝宝只有火柴头那么大,黑乎乎的,在阿枣手上扭来扭去。蚕宝宝个头小,胃口一点都不小,嫩嫩的桑叶铺满竹匾,不一会儿就被咬得千疮百孔。外婆说,新蚕很娇气,只吃芽尖的第二片叶子。以后,新蚕长大了,可以吃第三片,第四片……等吃到最后一片叶子,就可以吐丝了。
(13)阿枣早上醒来时,外婆已经采完桑叶回家了。桑叶只能在早晨或黄昏时采,白天叶子晒干了,蚕宝宝吃不得。
(14)蚕宝宝吃饱了就睡觉,头眠,二眠,三眠,每睡完一觉就胖一圈。三眠之后就是老蚕。老蚕肥嘟嘟的,吃起桑叶来,沙沙沙,像下雨一样。这是养蚕人最辛苦的时候。外婆每天夜里要起来好几次,添桑叶,清蚕砂。
(15)快到端午了,老蚕不再进食,身体变得透明。外婆说:“阿枣你看,蚕宝宝肚子鼓鼓的,都是要吐的丝。”
(16)卖茧子那天,外婆和舅舅天不亮就起床。舅舅摇着小船,去镇上的茧站。中午,外婆回来了,笑眯眯的。阿枣扑过去,在外婆的布口袋里乱掏。掏出一盒彩色蜡笔,一个好看的本子,还有一件花衣裳。
(17)梅雨天到了,外婆在灶前烧饭,柴禾带着潮气,烟囱口冒不出青烟,只是一片白茫茫。阿枣坐在门里,望着廊下的泥地,水花溅起,远处稻田被雨水冲刷得一片幽绿。仿佛连日脚都变慢了。
(18)外婆病倒了。阿枣跑去外婆床边。外婆摸着阿枣的头说:“外婆死了,阿枣就看不到外婆了。”
(19)阿枣睁大眼睛:“什么是死呀?”
(20)外婆笑了:“人死了,就像蚕宝宝吐完了丝,躲在茧子里面。”
(21)蚕宝宝躲在茧子里面干吗呀?
(22)“蚕宝宝咬啊咬,等咬开了一个口,蚕宝宝飞走了。人也会飞走的。”外婆不要飞走。
(23)乖囡。外婆会在天上看阿枣。
(24)阿枣每天早上跑去看外婆。外婆闭目休息,阿枣拉拉外婆的手:“外婆外婆,你死了没有呀?”
(25)外婆摇摇头:“还没有呢。”满脸的褶子堆出一个笑脸,“外婆舍不得阿枣呀”。
(26)外婆一天天瘦下去。到后来,外婆说不出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阿枣。八月天,外婆身上盖着被子,像一条老蚕。
(27)那天家里来了好多人,闹哄哄的,有人一进门就放声大哭。阿枣想找外婆,怎么都挤不进去,急得团团转。这时,阿枣被一双手抱了起来,回头一看,妈妈满脸的泪水。
(28)阿枣,妈妈没有妈妈了。
(29)外婆埋在村后的桑树林里。阿枣每天早上醒来,自己穿好衣服,梳好辫子,登登登跑到桑树林,看外婆有没有飞走。
(30)阿枣绕着坟转了两圈,地上没有洞。外婆还在,阿枣放心了。
(31)村里人说,阿枣这孩子懂事,重情义。外婆没白疼她。
(32)一个礼拜过去了。两个礼拜过去了。阿枣天天来。
(33)外婆,你怎么还没有飞走呀。我知道你舍不得我,我也……我也舍不得你呀。
(34)阿枣的眼泪掉下来。
(35)妈妈要带阿枣去镇上。阿枣跑去桑树林,外婆,我要走啦,这下你可以放心地飞啦。阿枣跪在外婆坟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头。你在天上能看见阿枣吗?阿枣戴两个蝴蝶结。
(36)阿枣在家里睡午觉。地朝右侧卧,右手轻拍着自己的左肋,唱道:
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
扇子扇凉风,时时在手中。谁要来借扇,请问主人公。
扇子扇凉风,打马过桥东。要问我是谁,扇子老公公。
(37)阿枣唱不下去了。外婆说,一共有十二把扇子。可惜每次唱到第三把扇子的时候,阿枣就睡着了。
(38)外婆你看见了吗?阿枣很乖……阿枣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阿枣好想你。
(39)阿枣有了新发现。原来侧卧的时候,左眼流出的泪,会流到右眼里的。
(选自路明《出小镇记》译林出版社2020年6月)
1.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删去的话,结尾也依然合理顺畅。你是否支持这种说法?请说说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淀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他们几个哩?”
水生小声说:“还在区上,明天我们就到大部队上去了。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二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揺!”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伙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尺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她们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战士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
一路走着,因为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一九四五年于延安
(有删改)
2.如果把小说结尾部分“一路走着……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删去,文章情节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呢?请从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密 运
王继峰
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
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葫芦,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汨汨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
休息了许久,他在葫芦里灌满山泉,继续赶路。他走得很慢,频繁喝水,不时擦拭身上涌出的汗。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然精神振奋,嬉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白军很快注意到这个行为异常的男人。
“什么人?去哪里?干嘛穿这么厚?”一个刀疤脸的白军用枪指着男子。
“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男子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身还不住打寒战。
刀疤白军生气地看着这个疯癫男子:“问你干嘛穿这么厚,你听到没有?”
“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
“过来!搜身!”刀疤白军表情凶狠。
“好好好,全身随你摸!”男子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一阵阵馊味越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刀疤白军大骂:“癫佬(疯子),再乱动毙了你!”
“不要,不要!老婆都没有讨到,不敢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
“癫佬还想讨老婆!”刀疤白军嘴上嘲讽着,双手从男子的胳肢窝往下搜。
男子咧嘴傻笑,很得意:“我去香港就系讨老婆的!”嘴一咧口水流得更多了,在场的人立即发出一阵哄笑。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脸未遮住的部分露出尴尬的笑。这个疯子还有羞耻心,怕别人看到口水。大家看到他的丑态,笑声更大了。
男子全身脏臭,袄子摸起来很湿润,似乎随手一抬就会流出咸酸的臭水。刀疤白军和男子靠得很近,臭味很呛鼻。他皱着眉头,屏住呼吸为男子搜身,表情无比嫌恶,像摸狗屎一样恶心。旁边的白军很不耐烦:“赶紧让癫佬走,太臭了!”
“癫佬快去讨你的老婆!”刀疤白军没搜出异常,便往男子的屁股上一踢,然后吐了一口口水到掌心,双手用力擦了几下。
“感谢!长官!有闲(有空)到梅县来,老鸡嬷(老母鸡)杀两只你食。”男子摸着屁股,哈着腰,涎着脸,表情谄媚,边说边跳跃着向船上倒退。臭气随着他的行动四处扩散,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推波助澜,行人纷纷避让。
“滚远一点!”刀疤白军骂了一句,头也不回,继续搜查行人。
男子买了票,屁颠屁颠上船。浓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捂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好冷!好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
船到香港,旅客纷涌而下,男子一个人慢吞吞地跟着。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
荒野出现一座破烂的土房子,他痛苦扭曲的脸上露出喜色,摇摇晃晃地走上前,用一种特殊的节奏敲门。还没敲完,他就咕咚一声倒在地上。
主人闻声开门,判断他是中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室,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主人脱下袄子,见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颗颗大洋纷纷掉落。主人很惊奇,等他把全部纱布解开后,惊奇更甚了。双臂还有一层大洋没掉落,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原来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
主人看得胆战心惊,愣了好久才找出镊子,把大洋一块块夹下。夹了几个,他不敢再夹了。因为有些银元已经和血肉结在一起,一夹会把疮痂撕烂,鲜血直涌。
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男子。过了一个时辰,男子悠悠醒来。男子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
“卢伟良,这是怎么回事?”主人瞪大眼,指着满地闪亮的大洋。
男子叫卢伟良,广东梅县人,是大埔县青溪秘密交通站的站长。主人是香港秘密交通站的接头员。
原来,闽粤边界的红色政权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收缴大量财物,闽西特委决定拿出一批大洋支持上海的革命。经过慎重考虑,特委选定卢伟良护送这笔巨款到香港,再由香港秘密交通站送到上海。闽西到香港的路途大都是白区,关卡重重。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白军忍着臭味,草草搜一遍腰腿就放他走,谁也想不到这个“疯子”竟然身携巨款。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
接头员听完前因后果,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卢伟良,并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
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有损卢伟良的形象,应当删去。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梁
马加
从来源到察哈尔的大道,呈现着异样荒凉的景象。凝结的薄冰破碎了,枯黄的马兰草被践踏得面目全非,羊粪露出在雪的外面,水成岩的石子上涂抹了斑斑的烂泥,仿佛有一列长距离的军队刚从这里走过。
孙林注意着路上的现象,无论是一颗土粒或是一根草。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他迫切地需要知道在两点钟前是否有队伍从这里经过,因为抗联司令员给他一道紧急的命令,要他把刚刚离开的一个大队追回来。
孙林的耳轮很大,平滑的额角,看起来没有精神的石灰色的眼球,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一分钟也不会转动一下。这个人就有个长处,他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送信时跑得脚板生出大饼厚的僵皮,他向来不对谁抱怨一句。
道路崎岖得不能骑马,可是丢开马以后,更觉得身体难以支持下去。他四肢瘫软无力,头昏脑乱。显然是急行军和夜里没有睡眠的结果。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他想到他会消失最后的挣扎力而倒毙在路旁,也许因为寒冷而得到可怕的结果。他的思想近于混乱,但是有一种力量还能支持他继续前进,那便是对革命工作所发生的热情。
雪花从甸子梁最高的山尖上抖撒下来,带着一种附着力,吻合在低矮的甸坡的茅屋上。孙林悄悄地走到一家院里,在马槽的附近,碰见一个贩麻的老头子,正用扫帚扫着落在麻捆上的积雪。他告诉了孙林关于部队通过甸子梁的事情。
“你是在梁上碰见队伍的?”孙林望着村外一片白茫茫的山峰,问着老头子。
“有些队伍已经下梁了,有些队伍在雪里滚……”这老头子没有说完,又贪馋地把烟管插进嘴里去。孙林的脚尖刚刚触到了雪块,一种莫名的战栗震撼着神经末梢,仿佛他的感觉器官触到冰柱上了一样,血管也要凝结起来,他在那雪块上揉了两下,没有说一句话。
不知道是受了老头子的影响,还是自己打不定主意,孙林跟老头一道走进屋里。“我从来没有走过这鬼地方!”他不耐烦地跺了一脚。
“除了五台山外,甸子梁是周围八九百里最冷的地方。每年七八月都要冻死人。从甸坡到甸子梁还有五里地。到梁上地就平了,风也大了,雪也深了。中间三十里没有人家,假如你的火力不足,到半路上就冻完蛋了!”
老头子想起了舒适一下自己的身体,解开皮袄,拢起火。把葫芦里的烧酒倒在一只青鹅羚碗里,快活地呷了一口,然后把酒碗递给青年人:
“同志,烘烘肚子吧!”
“我们军队不准喝酒。”孙林想起了部队的纪律,皱一皱眉。
“你不喝酒,过梁的时候会冻死你的!”老头子叫着。他的红沙眼燃烧得有些肿了,闪烁着火花:“我成了习惯啊,过梁就要喝酒。”
孙林走到外面去,雪还是下着,拴在石槽上的骡子跑到马厢的门口,雪落在它的头上,它一次又一次不安地闪着耳朵。孙林很长时间地望着天空。他知道雪不会停下来。而山上的路又被雪掩盖住了,辨认出道路的痕迹是很困难的,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似乎整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再冒险地走路,也没有人愚蠢地和无情的严寒开玩笑。
他怏怏地回到冰冷的房子里,靠着锅台,失望地瞧着老头子的下巴。
“今天不能过梁吗?”
“梁上有三不过,你不知道吗?”老头子反问,他好奇地望着孙林的两只耳朵,“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
“我今天……”孙林的面孔变得苍白起来。
“你今天不能过梁!”
老头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摇着头,又喝了一口酒。老头子伤感地咳嗽着。缄默了一会儿,突然,发酒疯一样摇着孙林的胳膊。“咳咳!你们八路军真是能吃苦呀,希望老天爷睁开眼睛。”老头子的同情使孙林感到难过,每当想起任务,他的思想立刻陷入被谴责的不安状态。
他霍然站起身子,背起马枪,踏着门板踉跄地跑到外面,老头子惊讶地望着他坚决的表情,扑灭地上的火,也随着走到外面。
“老天爷留你在这里过夜的。”
“不!我要过梁去!”孙林冷静地回答说。风雪吹开了他的薄薄的棉衣,他的身子已经被风雪吹打得摇抖不定。“过梁去……你疯了么?”老头子惊骇地抓着孙林的胳膊,摇了两摇。
“我要……”孙林没有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
“同志,你过梁会冻死的!”老头子同情地恳求着。
孙林没有听从老头子的话,背起马枪,勇敢地向着山顶走去。五分钟后,他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只有洁白的雪地上残留着脚印的痕迹,没有多久,又被雪花掩盖住了。
两天以后,抗联在来源打了一个胜仗,老头子从甸坡赶着骡子回了家,在烧坏敌人汽车的战场上,他又碰见了那个年轻的通讯员,他坚毅的表情里愈发显露出青春的健康,对着汽车的碎铁片发着微笑,仿佛有什么快乐事情一样,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
1941年7月作于延安 (有删改)
4.文章结尾“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能否删去?为什么?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梅花开
胥得意
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本来还在认认真真地办着年货,等儿子回来安逸地过一个祥和的年,谁知道来了封城的消息。
城封得很快,头一天的消息,第二天就封了。新闻里和通知里都讲了,人人都不能出门,要彻底把那种说不清的病毒隔离住。
全城人都行动了,这位母亲也不能例外。她平时就是一个明事理的人,退休后,主动当起了小区里的志愿者,事事都带头。这次,因为疫情封城,一定是因为事情非常重大了。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封城了,政府不让回来,你就不要回来了。”
儿子是海军的一名军医,一直跟着军舰出海,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家了,恰好今年没有任务,早就计划回来过春节的。在接到母亲的电话前,在新闻中,他已经得知了家乡封城的消息。
不能出门,只好在家里看新闻。母亲和父亲的心里焦急万分,他们所在的城市每天都有新增的病例,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时还没有特效药,人们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好在,电视中不停地播放着各级政府抗击疫情的相关消息。北京的专家队来了,上海的医疗队来了,全国各地都在支持着自己所在的城市,而且为这次疫情而建的医院正在一天一个样地拔着节,母亲和父亲心中有了些安慰。
可是,一觉醒来,父亲却开始咳嗽,并伴有发烧,一连串的症状都和新闻中所说的疫情相仿。忐忑不安中,老两口拨通了防疫站的电话。一个小时后,急救车来到了小区。上门的医护人员仔细地询问完情况后,父亲迅速被急救车拉走了。
母亲被隔离在家了。趴在阳台上看着呼啸着疾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她急切地给儿子打电话,儿子没接。儿子在稍后的留言中告诉母亲他很忙。听说儿子忙,母亲突然意识到自己给儿子添乱了。全城几百万人都在家隔离着,又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慌什么!
自从父亲被接走后,母亲就开始了茫然无措。直到一天,有一位专家在电视中讲,只要春天一到,疫情就会好转。于是,她开始无比渴望春天的到来。
父亲戴上了呼吸机,他不忍心让母亲看到自己在隔离病房里的样子,每天只是偶尔发来语音微信。父亲告诉母亲,他入住的医院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军人,请她放心。父亲还告诉母亲,所有的医护人员也都穿戴得严严整整,传染不上。父亲还告诉母亲,要相信这场仗一定能打赢。
可是不论父亲怎么说,母亲心中还是惴惴不安。母亲知道儿子是一个海军军医,全国的医生都行动了,不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眼下的情况,哪怕是祝福一句都会让儿子分神。她知道儿子是一个极孝顺的孩子,有空了就会给家里打电话。可是,让她有些不解的是,除夕这天她竟然没有收到儿子的任何消息。
时间变得太漫长了,一面惦记丈夫,一面想念儿子,母亲只能守着电视看。电视中播放了许多医生感人的事迹,母亲看着看着就哭了。她是被感动的,感动之余,她又开始合计儿子在做啥。可是,儿子每天很晚才会发来一条报平安的短信,很简短。
好消息一点点传来了,电视中讲,患者开始陆续出院了。而且,更好的消息是她接到了医院的通知,明天,她的丈夫就可以出院了。放下电话的那一瞬间,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没来及眨一下,眼睛就模糊了一片,接着温热的泪水从脸颊上滚滚流过。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等在了医院门口。每年的此时,街上的花店都热闹非凡,而如今,所有的店铺都关了门,她想给医生、护士还有丈夫买几束花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母亲觉得无比失落。就在这时,在家里已经十天足不出户的她看到马路边有一丛腊梅正绽出一片金黄。那一刻,她几乎要尖叫出来,似乎隔着口罩都闻到了腊梅的花香,她几步冲了过去。
母亲围着腊梅花转了两圈,还是没忍心折下一枝。母亲突然想起了一个办法。她几步跑了回去,掏出手机拍了几张腊梅。
终于见到了丈夫,像是隔了几个世纪。她的泪水又汩汩地流了起来。父亲和母亲还戴着口罩,他们都知道此时哪怕再是想念也要按医生的要求保持距离。母亲急切地把手机相册打开,让父亲看里面的腊梅,大声而兴奋地说:“腊梅开了,春天就要来了!”
父亲点点头,对母亲说:“把照片也给儿子发一张吧,他在病房里忙碌了十几天了。”
母亲一惊,问:“他在哪儿?他咋在病房?”
父亲缓了一口气:“他们的医疗队在除夕夜坐专机飞来了。虽然我没有见到他,但是每天我都能听到护士提到他的名字,他一直忙着会诊呢。”
母亲激动地把照片传给了儿子,她在微信中告诉儿子:“家乡的腊梅花开了!爸妈都好。”
那天晚上,母亲收到了儿子的回复:“爸妈,我们军舰又出海了。我在密闭的舰舱中,信号不太好,不能和你们视频,但是我天天在盼家乡的腊梅花开……”
其实,儿子还想在回到家时告诉母亲,他在患者名单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但是,他不想让父亲看到他那时的样子。
(原载于《中国应急管理报》,2020年2月,有删改)
5.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答案
1.支持:最后一段其实还是换个写法写阿枣因为思念外婆而哭,上文已经有过类似内容,可以不必重复;而且倒数第二段和前文阿枣唱扇子歌自己学会睡午觉这一点连接更紧密,以此做结尾更合理直接。
不支持:结尾段巧妙地引导读者从阿枣的角度去体会儿童特有的童稚的领悟,感受到阿枣因为思念外婆而默默流泪,时间之长,流泪之多。更有沉浸感,使得结尾更具煽情效果。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
2.(1)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了水生嫂等青年妇女们勤劳,质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形象更加鲜明高大。
(2)深化文章主题。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在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出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前景,使作品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3.示例一:不可以删去。卢伟良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在密运途中为保护大洋,穿着袄子,还一直没有洗澡,全身酸臭难忍。他现在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想洗澡是人之常情,这一内容正好与前文情节形成照应,并不影响文章对其精神的赞美,且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当时轻松喜悦的心情。
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以卢伟良讲明密运的情况后接头员对卢伟良的赞美结束,有力地凸显了卢伟良的英雄形象;小说删掉情节完整,人物个性突出,主旨鲜明。
4.不能。(1)这句话交代了孙林过梁的结果,充分体现了老头子前面强调的过梁的危险。(2)这句话表明了孙林过梁付出的牺牲,有力地表现了革命战士不怕牺牲、坚毅勇敢的形象。(3)这句话与前文多处提到的孙林的耳朵相照应,让文章前后联系更紧密。
5.参考答案一:可以删去。
(1)小说的结尾通过儿子的短信内容交代了儿子的去向和祝愿,“天天在盼家乡的腊梅花开”,呼应了标题,更好的表达了对家乡远离疫情的期盼和祝愿。
(2)儿子刻意隐瞒自己的去向,就是不想让父母担心,但实际上父母已经知道。表达了一家人相互关爱的家庭温馨,同时也体现出儿子奋战抗击疫情一线的无私大爱,和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丰富了人物形象;小爱与大爱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主题。
参考答案二:不能删掉。
(1)收束全文,与前文伏笔相照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父亲知道儿子奋战在医院,儿子又怎能不知道父亲在住院呢?消除了读者的疑问,凸显了他们彼此的关心和牵挂,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2)通过最后一段表现了儿子不希望父亲为自己奋战一线而担心,相互间的牵挂默默地放在心里,印证了母亲眼中儿子是个孝顺的孩子这一事实,表明了一家人相互间的关爱和温馨,丰富了形象,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