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专题训练——语言美(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专题训练——语言美(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3 16:5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文专题训练----语言美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山里走出一代词人
吴永雄
我和市文联李繁红主席相约,特地驱车前往距武夷山市百余公里的下梅乡白水村,寻找柳永青少年时期留下的足迹。
小车沿着崇山峻岭中新修的公路行驶,宛如奔跑在天边绵延不断的彩带上;漫山遍野的毛竹流碧滴翠,郁郁葱葱,令人心旷神怡。大约一个多钟头后,转过了大山口,迎面便是一片开阔的盆地,一时抑郁的心情也随之舒展开来。曾经养育过柳永的梅溪从这里经赤石流入崇阳河,小溪上横跨着一座廊桥,俗称“遇仙桥”。双旁护栏,桥上可供行人避暑歇息,传说柳永少年时经常在此游玩,后得仙人指点,遂成俊才,被誉为“鹅子峰下一神笔”,这是家乡人对柳永奇才的美称!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又名景庄,世称柳七、屯田,后改名为永。
三变“从小就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深懂儒家文化之内涵”。但是他却屡试不第,虽然后来也“榜上题名”,而已五十有三之龄,叹之“及第已老矣”!可是,这并没有改变中国词坛“屯田蹊径”的文学地位和北宋社会掀起的“柳永热”,就连大词家苏轼、秦观也受到“柳永词”风格的影响。
沉思之中,小车已进入白水境内,我们急忙问路。热情的村民指明路线使我们顺利地走进柳永故里。
眼前的小山村,名叫茶贤,白水的一个自然村,四面大山环抱,是武夷山脉大王峰支脉的延伸。村头就是有名的金鹅山,其状若鹅头,奇峰异石,巍峨屹立。与金鹅山相连的有莲花山、狮子山、梅子岭,远远望去,万木葱笼,重峦叠嶂。以柳永“燃烛夜读”和“神笔”而得名的蜡烛山、笔架山,更是风光旖旎,别有天地。我们站在村前的“溪前桥”环顾四周,一片又一片的荷花送来阵阵香风,还有此起彼落的蛙声,把寂静的山村变得热闹起来。荷农已开始在池中采摘莲子,那含苞待放的荷花,亭亭玉立,姱容羞答,像是在此欢迎我们!好客的村妇把我们引到一个小山坡前,指认这里便是柳永的故居地。我们方才醒悟,柳永的故居,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荡然无存了,只有他亲手栽种的罗汉松还苍翠地挺立在野草中,好像是在向世人讲述柳永一生凄婉的故事。村民们为了纪念这位不朽的乡贤词俊,出资在柳永故居旁建起“拾坊寺”。“拾坊寺”为闽北山区特有的建筑风格,四方土墙,上面木架盖瓦,最上面呈四角亭状;大厅前后两进,古色古香。
“拾坊寺”旁,有几处篱笆,里面种植南瓜、蔬菜,还露出朵朵野花。村野上空,蜻蜓低飞,蝴蝶群舞,偶尔夹着几片落红。一条小溪从村中川流而过,潺潺流水发出悦耳的声音;老汉、村姑、小狗在农家小屋前来回走动,男女村民坐在一起手剥莲子,笑声里传出丰年的喜悦。一幅民风淳朴、轮廓鲜活的山村风俗画,都被李主席变换角度定格在快捷的瞬间。篱笆墙外有条小路直通村外,路旁山花烂漫,杂草丛生。村民说,当时柳永就是从这条小路上金鹅山读书的。我顺着村民指出的前方望去,仿佛不远处有位英俊少年,正手捧诗书,踏着乡间小路,一步一步地向鹅子峰走去。鹅子峰上有石室、仙坛、仙井、棋盘、播剑石等,这些古迹都与柳永相伴相处,也都聆听过柳永的朗朗书声,只是留不住悠长岁月的脚步!距鹅子峰不远的寂历山,也是柳永偕友同游寄情的地方。寂历山上有座小庙,称为“中峰寺”。山中深谷幽涧,猿声处处,景景入画,常使柳永流连忘返。
白水的山川风骨与武夷山水神奇的底蕴,陶冶了这位聪明好学的少年的诗眼词韵,并使他后来以引俗入雅的“柳氏家法”闻名于世。然而,也正是这位才子词人,却因“词忤仁庙”而落得“久困选调”,仕途坎坷……
此时,已是夕阳西下,我们只好离开茶贤村。路上,我想起了柳永的人生归宿。史载,柳永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致仕,也就是说,柳永在这一年辞官回归故里。不幸的是,当他离开京城(约1057年)路过润州(今江苏镇江)时,卒于此,享年75岁。柳永虽然为官,却家境困窘,无力归葬崇安故土,只得停柩润州僧舍。直到二十年(约1077年)后,王安礼(王安石之弟)知润州时,才由其出资安葬于北固山下,柳永得以入土为安。
这时,我与李主席望着车窗外座座青山,心潮起伏,相对无言,不禁同时吟出柳永脍炙人口的《雨霖铃》之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我们从这些藻绘的词采中,不禁引发对一代词人一生的无限的感慨!
(选自《福建文学》,有删减)
1.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受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籍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荡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作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远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下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痩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节选自《朱自清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注]二十年代初,正是五四运动落潮期,朱自清寄情山水,追求一时的宁静和一切均适度的生活情趣;同时他又渴望光明,向往自由。
2.试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①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②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③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④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①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②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①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②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③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④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①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②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③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
④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当地名进入古诗》)
3.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在滴
苏沧桑
①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②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③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④此时,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⑤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⑥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⑦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⑧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
⑨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捞纸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
⑩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
“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帘”。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
午后的捞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
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
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
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
(节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
【注】元书纸:竹纸的一种,是产于浙江富阳的传统手工艺品。北宋真宗时期已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因皇帝元日庙祭时用以书写祭文,故名为元书纸。
4.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语言美。
答案
1.①用词之美。本文多处使用叠词,如“郁郁葱葱”“远远望去”“阵阵香风”“猿声处处,景景入画”等,不仅生动突出了景物特点,更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还可以从传神的动词、生动的形容词等角度解答)②修辞之美。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小车沿着崇山峻岭中新修的公路行驶,宛如奔跑在天边绵延不断的彩带上”“含苞待放的荷花,亭亭玉立,姱容羞答”等,增强了文章语言的可读性和感染力;③句式之美。如“状若鹅头,奇峰异石,巍峨屹立”“村野上空,蜻蜓低飞,蝴蝶群舞”等四字句,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的铿锵美、节奏美;(还可从修辞句式、整散结合等角度思考)④风格之美。“心旷神怡”“重峦叠嶂”等成语的使用以及诸多古诗文的引用,使本文语言典雅,富于诗情画意。
2.①通俗易懂,口语化。如“三株两株”“小姑娘怕羞的样子”等。②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在水里摇曳着”中的“摇曳”,将垂柳的影子在水中的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又如“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中的“沐浴、缠、挽”等字词,将树的枝条在月光下的美好形态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③叠字的运用有一种音韵美。如“淡淡”“偷偷”“光光”等。④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营造出如诗如画的境界。如“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①用词之美。本文使用了精美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如第一部分第三段运用的“漫溢”一词,本意指水过满,向外流。本词准确、具体、生动地表现出地名“凉州”入诗后那“无处不在而又无法承载”的荒凉之感和成人的哀愁。
②修辞之美。全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与地名有关的诗句,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如作者在写到甘肃武威时,引用诗句“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来表现此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与共鸣。
③句式之美。本文句式整散结合,如第一部分第二段中的“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语气急促中有舒缓,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
④风格之美。本文语言典雅,富于诗情画意。作者运用的“摩挲”“次第打开”“藏匿”……等具有较强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典雅之美。同时,作者从甘肃武威、到阳关、蓬莱、昆仑……从西汉到当下……洋洋洒洒,穿古越今,古诗佳句,信手拈来,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审美体验,极具诗意美。
4.①修辞美:反复、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图景;②句式美:语句长短交错、整散相间,使语言充满活泼跳跃的变化美和节奏美;③诗意美、绘画美。通过联想组合, 赋声以形,使语言充满诗情画意;④音乐美:多处使用拟声词,如“滴答”“当当”“哗哗”“唰唰”,使语言充满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