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不同叙述视角的交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泪盈眶
李日月
面对现实,她唯有听从丈夫的劝说,不是她拗不过,而是不得不屈从于他。是鸟也不能永远飞在天上,总有个歇息的时候。
当年二十四岁结婚不算晚,现在三十一岁还没当上母亲,不得不说拖得太久了些。不是不想早点儿要孩子,正像丈夫嗔怪的那样,是她在一线当女交警当得太久了,她快成中队里仅剩的“首批女交警”了。在一线执勤哪能那么小心,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她已经流产两次了。
所有的女子执勤岗都在市中心,大庭广众下谁都不敢有半点儿懈怠,一个班次要做上千个交通指挥手势,阳光下就是涂抹再多的防晒霜也难免被晒成古铜色。可是再苦再累她都不愿意放弃当年的选择,成了女子交警班坚守最久的一个。
这次安排你转岗是领导照顾我们,到市局的档案室工作,别人想去还去不成呢!丈夫在市政府上班,人脉不错,早就想让她离开一线,她就是不点头。现在她终于答应了,调动的事很快就有了结果。这一回她听从丈夫的安排,是她又怀孕了,是该好好安胎当母亲了。
当年身穿警服,戴着白警帽、白手套站立在执勤岗上,身材修长、漂亮大方、英姿飒爽的她是何等风光。别说是行人,连等红灯的司机也都一个劲儿地盯着她瞧呢。
离开车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大街到档案室上班,不知为何,她脑子里空空的没有一点儿新鲜感。宽敞的房间,雪白的墙壁,四下里寂静无声,这里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从老大姐那里领到一件白大褂时,她想起七年前,警校毕业后如果没当成女交警,可能她早就穿起白大褂在某分局鉴定室上班了。
当同伴们换上白大褂,为从事没有风吹日晒的工作而满心欢喜时,不想穿白大褂的她突然听说市里正在筹备首个女子交警中队,就连忙悄悄找领导坚决要求去当女交警。领导问,为什么要当女交警啊?她说,我就是特别羡慕女交警能在大街上工作,在阳光里,在风雨里。我这人整天闷在办公室里会憋屈死的。
她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刚毕业的警校女生,什么贡献都没有,有什么资格挑拣工作?可是刚巧因为对体型、身高等条件的要求太高,女子交警中队真还有一个名额空缺者。领导就上上下下打量她一番,轻描淡写地说,那就写一份书面申请。写了,交了,竟真成了。
丈夫后来断言,即便她不当女交警,她也会争取干刑侦什么的,反正她不会甘心像别的女孩子那样从事那些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办公室工作。知妻莫如夫,她没有否定过这个论断。她从小就爱爬树,爱玩弹弓,比男孩子还淘气。她喜欢当交警,可以风风火火,车水马龙中定海神针一般的潇洒。
穿起白大褂的时候,老大姐提起好像除了警服从来没见过她穿裙子。女警官节假日都喜欢穿便服的,喜欢穿上没有多少机会穿的各式各样的裙子。老大姐说这话时,脸上尽是遗憾的表情。
除了当新娘那天穿过一次红裙子,她几乎没穿过裙子。丈夫买给她的裙子都让她压了箱底。她们也发过裙装警服的,但执勤的时候有跑动和蹲下等动作,还是穿长裤更方便。就是节假日,她也不愿意穿裙子,她更喜欢穿牛仔裤、紧身裤。她还喜欢把头发全都扎起来,只让一抹刘海在前额飞动,略微打卷,显露她特有的风采。若不是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和脑后高高翘起的马尾辫,谁都当她是精干的小伙子。
七年来,丈夫为她收藏了十多个证书和奖状。青春飞逝,算不算虚度光阴?她常想起丈夫吹给她的枕边风,女性干到这地步就不易了,是鸟也该歇口气别再飞了。再说还有个生孩子的大问题呢。
许多问题她无法回避,女同志干什么都不容易呢!
头一天上班,老大姐让她先熟悉一下情况。上午随便翻阅了一些新到的报纸杂志,下午跟老大姐到档案库看看。老大姐把她领到一张巨大的宣传画面前,说,你一直是我的偶像呢。看,那年机关搞宣传板宣传女交警的事迹,我特地选了你的这张照片送去放大,过后我又让他们送回来保存。这是报纸上发表过的照片,你给我们女人长了多少志气啊!
她眼睛一亮。那是她刚到市中心上岗执勤不久,报社的记者采访她给她拍的照片,印在报纸上没见多么的醒目,但被精心放大复制竟然会如此大放异彩。略显陈旧的画面记录了她靓丽多彩的从前:在白云蓝天的映衬下,女交警英姿飒爽地指挥着交通,宛如展翅搏击风浪的海燕……
凝视着让她感到万分亲切的照片,联想到自己的身体情况,忽地就热泪盈眶。照片上的她还是那样年轻潇洒,完全不知岁月的变化。而她本人不可能永远活在画面上,永远英姿飒爽、无忧无虑……
她一下子拥到大姐的怀里哭出声来。
(选自《啄木鸟》2022年第1期)
1.本文从丈夫的视角和大姐的视角塑造“她”的形象,有很好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2.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夕阳斜照着流水,碧绿的江面上摇曳着耀眼的金光,成瑶无心去看这些,她兴奋的脸蛋在晚霞中映满了光彩。“二哥,别看嘉陵江了,你听我说嘛!”
②“你说吧。”成岗的目光正望着远处的一片红岩,不肯移开。那是中共办事处住过的地方,有名的红岩村。
③“二哥,我跟你说嘛!许多同学都要走了……”成岗回头看着妹妹,从那双认真的眼光中,他发现这个少女已经不再是咿呀的乳雏,她已成长为一只练羽的海燕,只待一声春雷,就要冲向暴风雨!成岗略带几分激动。
④“真的!到农村去,马上就要出发。”妹妹说得很兴奋,一双晶亮的眼睛珍珠般地闪耀着,她渴望去参加农民起义,参加武装斗争,到山上打游击,过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战斗生活。可是看到哥哥一直没有回答她的话,少女明澈的眼光很快就变得暗涩了:“你一定又说我年轻不懂事,不让我去……”
⑤成岗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妹妹的心事他已经猜透了,但他并不急于插话。“二哥,我们班上走了三个,最近还要走……我多么希望……”“希望总是有的。但是希望不是幻想。”
⑥成瑶看了看二哥,她不太满意这种抽象的回答。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话头一转:“哟, 我的书包咧?我的书包咧?”一边叫着,一边慌慌忙忙地离开了阳台。很快就转来了,带着神秘的语调说:“专给你带回来的!只许你一个人看!”
⑦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 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
⑧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车站、码头,到处都有特务!”
⑨“危险?我是冒失鬼?”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就变了!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 你……好,好!我不连累你……”
⑩泪珠沿着她痛苦的面颊往下涌流。她曾经那样信任、尊敬二哥,可是现在……(1)她难过,失望,突然从成岗手里夺回《挺进报》,几下撕得粉碎,一把塞进书包,转身冲进自己的小屋,失声痛哭……
(2)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初升的旭日,鸟儿清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生,双枪老太婆的儿子)周身流血、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审问他们的正是那个特务魏吉伯;时而又挤在船上,二哥和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别人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她就被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最近以来,她的心境很不平静,狂热的心使她特别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和二哥闹别扭的事,早就像阳光下的乌云一一散去。成瑶感到内疚和羞愧: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反而说二哥是胆小鬼!二哥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她又渐渐回想到过去:是二哥给刚学扎发辫的自己,讲八路军抗战,讲敌后游击队,讲毛主席和延安……上高中那年,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的见到毛主席了,看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住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还有那一回,二哥半夜里回来,满脸鲜血,二哥不准她声张,洗净了血污,第二天照常去上班,却说是夜里走路自己跌伤了的。还有二哥生日那天,煮好了面,他却不回来,妈妈说:“呃,又是在车间。”果然在车间里找到了他,满身油污,和工人一起干活。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你多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都说你这个厂长没得一点架子。”可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下去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和工人在一起……
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事情:她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员!
从对岸开航的早班渡轮靠了岸。过一会儿,轮渡划子又呜呜地叫了两声,开向对岸。这时天色大亮。成瑶想着也许二哥正等着她咧,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摘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3.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中的高粱
安宁
①高粱是村子里长得最仙气的一种庄稼,夏天的时候,它们细细长长地迎风而立,颇有诗仙李白醉酒后的逍遥姿态。当然村子里的人们,是不懂什么李白或者杜甫的,他们只是喜欢饭后去田地里走上一圈,或者蹲在村口,一边吸一袋烟,一边看那大片火红的高粱地,被晚霞染得更加地艳了。女人们纳着鞋底,有那么片刻,她们会停下来,用针尾挠挠头发,而后看着风里摇摆的高粱们发会儿呆。男人想得深远,他们从用高粱秸秆打成的房顶上的“箔”开始,延伸到给儿子娶一房像样的媳妇,再到给孙子编一方小凉席,夏天的时候卷着出去乘凉用。
②关于高粱的记忆,基本上都是从被收割完之后开始的。高粱叶子和根首先被砍下来,堆积起来供冬天烧火做饭。随后村民们会将高粱秆子剪下来,整齐地晾晒在平房上,或者院子里。几乎家家户户用来扫地的笤帚、刷锅的刷子,都是用高粱穗做成的。这活基本上归家里的男人们干,因为用铁丝将高粱穗捆绑在一起,压紧,防止散开,算得上是一个技术活,铁丝的两端紧紧地扭在一起后,为了防止尖端扎手,还要用钳子给插到高粱杆里面去。一把上好的笤帚,不仅仅是将高粱翎捆绑在一起,还要讲究美观大方,用起来也舒适顺手,而且清扫的过程中,不会总是掉下高粱粒或者细小的草茎一样的翎子来。乡下的男人们似乎天生就会做这些精细的活计,这跟女人们天生会纳鞋底、绣花、做衣服一样。
③高粱晒干后,田地里的活渐渐忙完了,初冬恰好闲来无事,村里的女人们便剪下细长的高粱莛,备齐了料子,开始更新家里锅上蒸饺子用的篦子,或者晾面条用的锅配。锅配是用两面高粱莛以十字形拿麻绳串在一起的,串完后会剪成所需要的大小,形状当然都是圆形。一个用来放刚刚包完的饺子、擀好的面条的锅配,可以用上几年时光,而不觉其旧。而且看到这样一个旧用具,会觉得心安,有家常的温暖的气息。我总觉得,那旧味道是从高粱地里生长出来的,它们是有纹理的,不像塑料或者铁制品冰凉冷硬、缺乏温度,更想到源头上,泥土的湿润和宽广。我还会因此想起女人们在冬天的煤油灯下,聚在一起一边用麻线串着锅配,一边聊天的琐碎家常。好像有一些家长里短的乡村故事,也一起被串进了其中,并在蒸馒头或者煮饺子的时候,浸润到我们的肠胃里。村民们不懂这样的感觉,可是,他们却永远都是诗一样田园生活不停息的缔造者。
④“打箔”是另外一种与高粱相关的乡村生活。“打箔”其实就是打秫秸箔棚的简称,跟打家具一样,都属于技术和体力兼而有之的乡村活计,所以一般都是要请同一个家族里的男人来帮忙。秫秸箔大致有两种用处,一种是日常用来晾晒地瓜干、棉花、玉米、白菜等东西的大垫子,一种是只有盖房子的时候才会用到的房顶上的薄棚。晾晒东西的秫秸箔对用料没有那么讲究,差不多的高粱秆,都可以拿来使用,看起来这活有些像纺线,只不过工人都是大老爷们。他们在院子里搭起一个木头架子,再用绳子吊起几个砖头,用于固定秫秸箔,两根高粱秆之间用麻绳连接起来。一个面积不太大的秫秸箔,一下午就打好了,请来的同族男人也不用吃饭,洗把手就回了家。秋天的时候,将秫秸箔摊开在田地里,用来晾晒棉花。那棉花如果没有干,晚上也不用装起来,直接将秫秸箔卷起来,扛回家,第二天接着铺开来继续晒。有时候我很想躺在上面,变成一团棉花,或者一片干豆角,被人卷起来,扛回家去。这样慵懒的永远无法实现的生活,在我的想象中,总是又浪漫又诗意。尽管,真正的乡村生活,常常是琐碎枯燥,甚至孤独的。
⑤盖房子用的秫秸箔棚,就需要精挑细选最好的高粱秆,因为房顶的质量可大意不得。早在房顶上梁之前,就已经有村里最好的师傅,给打好了秫秸箔。只等着垒平屋口,上了梁,屋脊上的木头也弄好了,然后开始披上秫秸箔。在北方呼啸的冬天夜晚,家里生起炉子,暖暖和和的,人的脸也红通通的,也会想起糊房子的人,说谁谁谁干活真实诚,瞧这顶棚糊得多密实,明年开了春打箔还叫他!
⑥大人们在絮叨这些人情冷暖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在旁边,用高粱莛扎手表或者眼镜玩。眼镜是我最擅长扎的,将高粱莛的外皮剥下细细的4根来,再将里面的芯截取大小如指肚般的6块,而后便可以将其中一个芯串进外皮中间,并用另外一个芯连接起两端来。同样的方法做成另外一个圆框,并用小的尖利的皮连接起左右框,而后将两根外皮插进中间的芯,做成眼镜腿,剩下的两块芯在腿上做挡头,便可以戴在鼻梁上。
⑦有时候实在无聊,我还会剥下高粱莛的外皮来,将里面的芯做成香烟的样子,而后点燃火柴,一个人倚在墙根下,学着那些寂寞的老头,抬头看向天空,边吸着明明灭灭的“香烟”,边想着遥远的可以走出乡村的未来。天空上什么也没有,连一朵云也没有,空空荡荡的,像我的心。我觉得自己还不如做一株高粱,在秋天的地里,高高地随风飘摇,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关心,整个的秋天,都是属于我的。
(选自散文集《消失的乡下植物》,有删改〉
4.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不同叙述视角交织的表达效果。
答案
1.①丈夫的视角代表着男性视角,他们并不要求女子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只要求女子回归家庭,完成家庭中生儿育女的任务,做一些清闲的工作,贴补家用和打发时间;
②大姐的视角代表着女性视角,女人渴望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表达了对女交警的羡慕和赞美,女人依靠的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是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③这两个不同的视角很好地塑造了女交警的人物形象,她既是一个事业上出类拔萃的成功者,也是一个温暖的有家庭责任的好妻子好母亲,也展现了在理想事业和家庭责任的选择上她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2.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 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 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3.①文章通过全知视角对兄妹二人进行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二人的冲突,其间又交替使用有限视角,先是以成岗的眼睛观察成瑶的成长变化,后以成瑶的心理活动(噩梦及回忆、反思等)讲述自己和成岗的经历等。②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使叙事角度灵活多样,使叙述的对象更加生动立体。③展示了成瑶逐渐成长成熟的形象特点,也丰富了成岗勇敢、坚毅、睿智的革命形象。
4.首先通过幼时我的视角,写出自己在乡村生活中的天真烂漫。接着以现在的我的视角,回顾当初自己的想法的浪漫诗意,同时,冷静地反思真正的乡村生活的琐碎枯燥甚至孤独。这样的写作,把过去与当下有机融合,把作者对乡土生活的认识更加全面地展现,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缅怀以及美好诗意逐渐消亡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