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礼记》二则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4 12:4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礼记》两则
【笔记区】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文学常识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编纂,主要内容是辑录秦汉以前的一些礼仪论著。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其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重点知识
1、识记加点字字音字形
嘉肴(yáo) 弗食(fú)
自强(qiánɡ) 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 学(xiào)学(xué)半
天下为公 (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不必为己(wèi)
2、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穷苦,艰难)
(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 今义:增长)
(6)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义:是两个词,其中“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为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是一个词,是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
3、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动词,教导)
学学半(动词,学习 )
其 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
是 是非君子之道 (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惟读书是务 ( 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
4、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
《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5、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以……为子)
6、文言句式
其此之谓乎。(倒装句)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是谓大同。(判断句)
三、名句默写
1、《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与教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虽有嘉肴》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大道之行也》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句子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相同的句子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例题一】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家一样)
1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故外户而不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谓大同/予谓菊
D.是故谋闭而不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7.根据对上面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3分)

18.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一个你熟悉的名人的事例。(2分)


答案:
14.D(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
15.D
16.(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2分)。(2)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2分)。
17.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外户而不闭”。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3分)。
18.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康有为《大同书》的构会构想。(各1分)
【例题二】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学学半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
4、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5、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答案:
1、(1)甘美 (2)不通,理解不了 (3)教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教学相长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例题三】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乙】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①乎四体②,形③乎动静:端而言④,蠕而动⑤,一可以为法则⑥。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选自《荀子·劝学》)
①布:表现。②四体:四肢。③形:体现。④端而言:说话语意精深。⑤蠕而动:比喻举止文雅。蠕,虫子的活动。⑥法则:榜样。
9.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_________
(2)虽有至道 虽:________________
(3)一可以为法则 一:________________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11.【甲】文拿“嘉肴”与“至道”类比,以突出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运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指出“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不同。(2分)
答案:9.(1)自我勉励 (2)即使 (3)全,都 
10.(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 (2)口耳之间不过四寸的间距罢了,怎么能使自己的七尺之躯具有良好的品德呢? 
11.亲身学习实践的重要意义 对比
附【乙】文参考译文:
君子的学习,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表现在形体举止上。(他的)语言是精深的,举止是文雅的,全都可以作为榜样。小人的学习,是从耳朵听进去,却又从口中说了出去。口耳之间不过四寸的间距罢了,怎么能使自己的七尺之躯具有良好的品德呢?
【例题四】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 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不知其旨也( )⑵然后能自强也( )
⑶学不可以已( )⑷故木受绳则直(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
1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4分)
答案:
11.⑴甘美 ⑵勉励 ⑶停止 ⑷所以,因此
12.(2分)C
13.⑴《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⑵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14.(2分)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5.略(4分)
【习题一】
【甲】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彭端淑《为学》选段)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一则)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蜀之鄙有二僧: (2)子何恃而往:   
(3)虽有至道: (4)然后能自强也: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8.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9.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甲文通过记叙和议论的方式,用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甲文是对话体的故事,贫和尚的一句“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他对物质要求很低,而对战胜困难充满信心,同时也对富和尚充满嘲讽的意味。
C.甲文中“足矣”的“足”和乙文中“知不足”的“足”意思完全不一样。
D.乙文开头从“嘉肴”谈起,而目的不在于此。从“嘉肴”说到“至道”,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答案:
6.(1)边地,边远地区 (2)凭借,依靠吗 (3)好到极点的道理 (4)自己努力向上
7.(1)人们树立志向,反而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穷和尚吗?
(2)因此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
8.甲文:学习不仅要有目标,更要付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成功;
乙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学习之后,才能发现不足和困惑。学的越多,越感到无知,这样才能奋发图强。
9.D
【习题二】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云归而岩穴瞑 男有分,女有归
B.醒能述以文者 蒙辞以军中多务
C.货恶其弃于地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D.以为妙绝 往来而不绝者
10.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妻之美我者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将军身披坚执锐 D.异人奇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2.【甲】文画线句子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乙】文画线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13.解释【丙】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玉盘珍羞直万钱 珍馐:
②直挂云帆济沧海 云帆:
14.【丙】文“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用意?(3分)
答案:
9、B 10、C
11、①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前后句各1分,至少两句各翻译一个关键词:“是故”,“谋闭”,乱贼“,”作“)(2分)
②有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前后句各1分,正确译出“从”,“乐”的意思才得满分)(2分)
12、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1分);人人都能安居乐业(1分)②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1分)(或答:描绘滁人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快乐出游的画面)。
13、①珍贵的菜肴(1分) ②高高的船帆(1分)
14、①运用典故写作手法(1分)②用意:借用姜太公和伊尹得到重用的典故(1分),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新重用的愿望(或答:写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也得分)(1分)
【习题三】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不知其旨也 旨: (2)负笈不远险阻 负: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4.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15.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6.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2分)


答案:
12.(1)旨:甘美 (2)负:背
13.(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14.B
15.D
16.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人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复习任务
【童生试】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9、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在意思上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不独子其子
B.鹏之背 大道之行也
C.南冥者,天池也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亦若是则已矣 是谓大同
10.翻译句子。(4分)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庄子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B.乙文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各社会阶层都互相关爱、安居乐业、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C.甲文想象雄奇瑰丽,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文章气势磅礴。
D.乙文善用整齐的对偶句式,排比的修辞,文章也气势磅礴。

答案:
9、D
10、
①(大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②(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他仍在地下(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11、C
【乡试】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孟涂文集》)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 (2)然后能自强也( )
(3)学学半( ) (4)而或不达于事( )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B.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8.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9.(1)甲文阐述的观点是“ ”;乙文阐述的观点是“ ”。(4分)


答案:
6.(4分)(1)甘美 (2)勉励 (3)教(教的意思) (4)有时(有的)
7.(2分)A
8.(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
(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9.(1)教学相长(也) 君子学必好问
(2)示例1:学是第一位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知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学习中需要互动和交流,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示例2: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示例3: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中交流切磋、质疑提问都可以促进学习。(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有时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会试】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秦民大说 说:
②有一人徙之 之:
1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15.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甲文中的“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2分)
16.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分)



答案:
12.①通“悦”,愉快。 ②代词,指“木”(木头)。
13.A
14.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15.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讲信”
16.不同意。
示例 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 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