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4 06:3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石钟山记
苏轼
提纲挈领 学习要点
1.作者敢于怀疑,析之以理,验之以实。学习作者质疑和求实的精神。
2.学习本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的方法。
3.体会作者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的风格。
4.掌握文学文化常识。
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
苏迈(1059—1119),字维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长子,生母为苏轼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尝为酸枣尉(《苏轼文集》卷六八《书迈诗》)。
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知人论世 了解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知人论世 了解背景
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四:“通篇讨山水之幽胜,而中较李渤、寺僧、郦元之简陋,又辨出周景王、魏庄子之钟音。其转折处,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见中流大石,始释己之疑,故此记遂为绝调。”
夯实基础 文学知识
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⑵,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起行⑷。念无与为乐者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⑹。怀民亦未寝⑺,相与步于中庭⑻。庭下如积水空明⑼,水中藻荇交横⑽,盖竹柏影也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⑿。
夯实基础 文化常识
1.《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 的专著。著者和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多。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
《水经注》则是 在《水经》基础上扩充撰成,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达三十万余字,共40卷。全文超过《水经》20余倍。
2.彭蠡: 湖的别称。
3.磬(qìng):古代 ,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4.桴(fú)止响腾: 。
5.县尉:官名.(相当于公安局局长),秦、汉制度,与县丞同为县令 ,掌治安捕盗之事。一般大县二人,小县一人。
6.团练副使:官名。唐朝始置,为团练(地方自卫队)守捉使(全称)副职。五代沿置,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S8),定为准从六品。宋朝常用以安置贬降官员, 无职掌, 哲宗元佑(1086—1094)中定为从八品。
7.鹘(hú):老鹰。鹘,鹰的一种。
8.周景王之无射也:《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 。
9.魏庄子之歌钟也:古 器。
10.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斧刃纵向,伐木者用之,其形与刀同;斤刃 向,斫木者用之,其形与锄同。
11.渔工水师:渔人(和) 。
水系
郦道元
鄱pó阳
打击乐器
鼓槌
佐官



船工
初步感知 准确认读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qìng

kēng
kōng
初步感知 准确认读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qī hú
zhé
guàn
chēnghóng
xià
kuǎn
tāngtà
zhì

初步感知 疏通词句
石钟山1记
郦道元
《水经》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3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4浪,水石相搏5,声如洪钟6。是说7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8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9始访其遗踪10,
1.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得名由来:“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2.彭蠡:鄱阳湖的别称。
3.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
4.鼓:激荡,掀动。
5.搏: 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对着深潭,微风吹动波浪,水拍打石,声音像大钟。这个说法,人们常怀疑。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初步感知 疏通词句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桴止响腾13,余韵徐歇14。自以为得之15矣。然是说也,余尤16疑之。石之铿然17有声者,所在皆是18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悠扬。越,高扬。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在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敲听听,南边的重浊而模糊,北边的清脆而响亮,像鼓槌停了敲声音还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这个说法,我更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初步感知 疏通词句
元丰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齐安21舟行适临汝22,而长子迈将赴23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24,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25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20.六月丁丑:这里指农历六月初九。
21.齐安:今湖北黄州。
22.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4.湖口:县名,今江西湖口。
25.硿(kōng)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
26.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就任饶州德兴县县尉,送他到湖口,因而能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
石钟山
初步感知 疏通词句
森然27欲搏人28;而山上栖鹘2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3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31也。余方心动32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33如钟鼓不绝。舟人34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35,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36而为此37也。
27.森然:阴森地。
28.搏人:击人。
29.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30.磔(zhé)磔:鸟鸣声。
31.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2.心动:心惊。
33.噌(chēng)吰(hóng):形容钟声。
34.舟人:船夫。
35.罅(xià):裂缝。
36.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37.为此:形成这种声音。
阴森森地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笑的,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要回,就听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像钟鼓声不断。船夫很惊恐。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而发出这种声音。
初步感知 疏通词句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8,可坐百人,空中39而多窍40,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41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43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44也。古之人不余欺也45!”
38.中流:水流的中心。
39.空中:中间是空的。
40.窍:窟窿。
41.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42.汝识(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
43.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
44.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45.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进入港口,有大石头正对着水中央,上可坐百人,中间空,有许多窟窿,跟风和水相互吞吐,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刚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初步感知 疏通词句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46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7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48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9虽知而不能言50。此世所以不传也51。而陋者52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3,自以为得其实5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46.臆断:主观判断。臆,胸。
47.殆:大概。
48.终:终究。
49.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50.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51.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52.陋者:浅陋的人。
53.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
54.实:指事情的真相。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把握内容 梳理脉络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提出石钟山命名的疑问。
缘由
验证李勃叩石
夜探
真谛
事需考察为文之因
目见耳闻
考察原因
把握内容 领会思想
大胆质疑:郦道元——人常疑之 李勃——余尤疑之
小心求证:不避夜深舟小,亲身探访:
善于思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本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及精神?
事不目见耳闻
不可臆断其有无
鉴赏评价 分析技巧
结合课文分析本文是如何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从而做到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的?
开头提出疑问,引人入胜,富有情趣。机缘巧合,夜探绝壁下,波澜起伏。事后感叹,恍然大悟。事小,理深。全文似乎在写游记,但表达却有内在逻辑,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
三潭印月
拓展阅读 触类旁通
黠⑴鼠赋 苏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⑵。拊⑶床而止⑷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⑸中空。嘐嘐聱聱⑹,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⑺而不得去者也。”发⑻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⑼,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⑴黠:狡猾。
⑵啮:咬。
⑶拊:拍。
⑷止:使……停止
⑸橐【tuó】:袋子。
⑹嘐【jiāo】嘐聱【áo】聱: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
⑺见闭:被关闭。见:被 。
⑻发:打开。
⑼索:搜索。
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老鼠刚才是在咬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那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⑽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⑾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⑿,登龟狩麟⒀,役万物而君⒁之,卒见使⒂于一鼠,堕⒃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⒄,乌⒅在其为智也?”
⑽穴:咬洞,这里作动词用。
⑾致:招引。
⑿扰龙伐蛟:扰,驯服。伐,击,刺杀。此处指“擒”。
⒀登龟狩麟:登,捉取。狩,狩猎。
⒁君:统治,这里作动词用。
⒂见使:被役使。
⒃堕:陷入。
⒄脱兔于处女: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使敌方不做防备)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使对方来不及出击,这里指老鼠从静到动的突变。
⒅乌:何,哪里。
苏子叹了口气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他们,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⒆,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⒇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⒆虿【chài】:蝎子。
⒇俛【fǔ】:俯下身子。
(我)坐下来,闭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我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下了我的文章。
这篇文人意趣很浓的小故事,描写了一只狡猾的老鼠(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逃脱的情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中既有儒家“刺时刺事”的内涵,又有道家“万物有灵,草木有本心”的气韵。故事本身,读后也能令人感慨万千,最有智慧的人类,尽管可以“役万物而君之”,却难免被狡猾的老鼠所欺骗,原因全在做事时是否精神专一。专一则事成,疏忽则事败。寓意深刻,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