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茶馆(节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第2课时
①主要事件(见“内容小结”)。
②社会现实:
当时社会政治腐败,恶人猖獗,地痞横行,洋货充斥,民不聊生,穷人卖儿卖女,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思想抬头,爱国正直的人受迫害等。
在众茶客们的谈话与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些有闲的市民对时事漠不关心,对穷人的苦难麻木不仁,明哲保身,玩物丧志,无聊麻木——大清国的确气数已尽,日薄西山,走到了它“要完”的时候了。
1.《茶馆(节选)》以王利发的茶馆为背景,写了哪些主要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深入探究
① 王利发: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
裕泰茶馆的掌柜,年富力强,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可能影响自己生意的唐铁嘴,他不欢迎,但也只“轻轻推开”;在房东秦仲义面前,他不敢得罪常四爷,但又要曲意逢迎秦仲义;对秦仲义,他极力恭维、奉承,用尽各种手段讨好。
胆小怕事,不乏善良。茶馆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他言语上也不时提醒茶客“莫谈国事”;他也有善良的一面,比如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请留点神”。
王利发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典型。他用尽心思维持茶馆的经营,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艰难生活。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揭露旧社会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社会的不合理制度。
2.课文中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松二爷、刘麻子分别是怎样的人?作者刻画这些人物有什么意义?
② 常四爷:爱国旗人的形象。
他有“铁杆庄稼”,能吃官家钱粮,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是憎恨。
正直、倔强,敢作敢为。看不惯官府兵营的人充当富人的打手,看不惯吃洋饭的人,在二德子等打手及宋恩子等官差面前不服软。
热爱国家,对国家前途忧虑。对洋货冲击充满忧虑,感叹“大清国要完”;看到康六卖女,他感慨“乡下是怎么了?”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他送给一对乡妇母女两碗面。
这一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③ 秦仲义:家道殷实,主张维新的民族资本家。
居高临下,自命不凡。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言辞凿凿地要收回茶馆;对常四爷买面给穷人的事不屑一顾;讲“实业救国”时自命不凡——似乎只有自己懂怎样救国。
缺乏同情心,但敢跟保守势力针锋相对,主张实业救国。面对乡妇母女,他对王利发说:“轰出去!”要把土地和买卖都卖了办工厂,认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面对保守势力代表庞太监,他也敢针锋相对,不甘示弱。
这一形象展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张扬的个性。
④ 松二爷:胆小而懒散的旗人。
心眼好,胆小怕事。二德子找碴儿,他好言相劝,但无效;宋恩子、吴祥子抓捕常四爷,他维护朋友但又不敢为朋友出头。
游手好闲,懒散而无能。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
他是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代表,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⑤ 刘麻子:病态社会的畸形儿。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从中牟取暴利。一面在穷人跟前卖弄本事,一面在权贵跟前奴颜婢膝。
这是一个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他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① 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在小范围之内的。整幕剧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组成的,是平面展开的,形成卷轴式的平面结构。这与中外传统戏剧的写法完全不同。
②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二十几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也不多,有的人物在茶馆中一闪而过。比如松二爷的出场不过反映了他那类封建遗老的没落。就是起着贯穿全剧作用的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头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流中表现着自己。
③ 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些人物渐次登场,共有多达八个故事片段。这些故事之间有的存在关联,比如康六卖女与庞总管买妻;而有的则没有什么关联,比如刘麻子卖表、秦仲义涨房租、茶客议论谭嗣同等故事之间就没有直接的关联。
3.《茶馆(节选)》独特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①《茶馆(节选)》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
《茶馆(节选)》自始至终没有一个贯穿整体的冲突,一幕之中众多独立的事件构成各自的戏剧冲突,众多各自独立的零碎的冲突合在一起使戏剧的每一幕都充满了高潮,也构成了全剧最大的冲突——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
② 主题体现在剧中人物的命运和人生轨迹之中。
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常四爷、王利发等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二德子、王麻子、黄胖子、宋恩子等地痞流氓和封建势力的鹰犬各有各的蝇营狗苟。
作者通过对这种与人们认知期望相悖的社会现实的展示,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日即将来临这一深刻主题。
4.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茶馆(节选)》的戏剧冲突是什么?主题又是怎样体现的?
①人物语言个性化。如王利发语言中透着谦恭、周到和小心翼翼;常四爷的语言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二德子的语言显露出无赖与无礼;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人物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②丰富的潜台词。老舍主张写戏剧台词要“想的深说的俏”,他笔下的人物语言往往短短几句,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如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庞太监之间,表面问安奉承,骨子里却暗藏杀机,每句话都是话里有话,耐人寻味。
③语言浓浓的“京味儿”。“甩闲话”“尊家”“搂下桌去”“官面上”等词语,逢人称“爷”的称谓,刘麻子的“您二位真早班儿”,二德子的“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 常四爷的“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等语言,无不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5.《茶馆》自发表以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请结合课文,分析人物语言鲜活的特点。
观点一:作者“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罕见”。
课文中的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 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馆》第一幕里,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上至在宫廷内当太监总管的权力人物、家道殷实的民族资本家、吃洋饭的恶霸,下至卖小东西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乡妇——同处一个舞台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6.曹禺曾称赞《茶馆》第一幕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对于这“罕见”,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写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还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对事件与情节的选择。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说理由。
观点二:老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罕见”。
在《茶馆》第一幕里,有好几个仅仅出现在这一幕而又分量不小的戏剧人物,老舍让他们出场,通过他们的舞台亮相鲜明地反映出剧本所表现的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完成使命之后,老舍又让他们“闪退”。尽管像马五爷、庞太监这样的人物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这些人物又都能给观众与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编剧手法罕见,即使是一闪而过的人物形象所产生的戏剧效果也不同凡响,让人难忘,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色彩斑驳的时代图画。
观点三:老舍对事件与情节的巧妙选择“罕见”。
老舍善于选择事件和让人物亮相的情节。第一幕的时代背景是戊戌变法失败,顽固派获得了“胜利”,怎么来表现这个腐朽的“胜利”?老舍选择了“太监娶媳妇”这个情节,顽固派的腐朽与荒唐通过庞太监的腐朽与荒唐得到了充分的揭露。马五爷早就在茶馆了,但作者让他在二德子动手的时候亮相,马五爷短短的三句话就把这个小恶霸的气焰打了下去,也把压在旧社会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这座大山强调了出来。这种手法之妙罕见。
①文绉( )绉 ②眼拙( )
③咂( )摸 ④珍馐( )
( )以升量石头
( )打量
( )量体裁衣
⑤量
( )头晕目眩
( )月晕知风
⑥晕
易错字音
zhōu zhuō zā xiū
liang
liang
liàng
yūn
yùn
(zhuō)大巧若( )
(chù)左支右( )
①
(gē)枕( )待旦
(yì)( )人何篡
②
拙
绌
戈
弋
(wù)( )夜
(xū)( )时
(shù)( )守
③
戊
戌
戍
(xiǎng)粮( )
(shǎng)一( )
(xiǎng)( )亮
④
饷
晌
响
易混字形
1.国事/国是
相同点:都可以指国家事务。
不同点:
① 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② 适用对象不同,“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国是”则只用于国内大事。
③ 语体色彩不同,“国事”具口语色彩,“国是”为书面语。
近义词语
2.一笔抹杀/一笔勾销
相同点:都有取消的意思。
不同点:“一笔抹杀”用于对成绩、优点等的否定。“一笔勾销”用于对往日债务或仇怨等的消除,不再计较。
3.参差不齐/良莠不齐
相同点:都可以指有差别。
不同点:“参差不齐”用于形容人的水平能力等;“良莠不齐”用于指人的品质好坏不同,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
4.左支右绌/捉襟见肘
相同点:都有能力不足、应付不过来的意思。
不同点:“捉襟见肘”运用范围较广,还可以指经济拮据、生活贫困,而“左支右绌”无此意
1.双关
茶客甲:(正与乙下象棋)将!你完啦!
仿用:蘩漪:(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
2.夸张
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
仿用:庞总管过的是酒池肉林的生活,奢靡得很!
3.排比
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仿用:那才演得出神韵,那才迷得住观众,那才称得上经典!
修辞运用
1. 您先戴两天,改日再给钱!
潜台词:您没钱不要紧,改日有钱了再给!
2.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潜台词:谭嗣同问斩了,你放心、高兴了吧?
理解潜台词
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①冯玉祥政变成功后,随即电邀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 (国事/ 国是),后者接电后欣然同意,决定北上。
②经过黄胖子的说和,两家决定握手言和,以前的恩怨 (一笔抹杀/ 一笔勾销)。
③王利发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要小心点,因为他深知来茶馆的人 (参差不齐/ 良莠不齐),一不留神就可能会招来灾祸。
④秦仲义说:“小王,你提前付明年的房租吧,我最近开销大,手头拮据,有点 (左支右绌/ 捉襟见肘)。”
国是
一笔勾销
良莠不齐
捉襟见肘
课堂巩固训练
2. 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的正误。
① 唐铁嘴惯于搬弄是非,看别人因自己的咂嘴弄舌而起纷争,他在一边幸灾乐祸。( )
② 不是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康六也抹不下脸卖自己的亲生闺女。( )
③ 我的这点小钱跟您庞总管相比,只不过是以升量石罢了,哪敢跟您相提并论!( )
④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之战中,潍坊的白衣天使们枕戈待旦,时刻准备着打赢这场阻击战。( )
×
√
×
√
⑤ 司马徽深知弋人何篡的道理,远离政治、军事纷争,隐居山林,落得个逍遥自在。( )
⑥ 茶馆里的那位卖小玩意的老人,听说两家因一只鸽子大动干戈,老气横秋地说:“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 )
⑦ 真正聪明的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平时不见其锋芒,在关键时刻却能举重若轻,化解难题。( )
⑧ 正所谓“月晕知风,础润知雨”,唐铁嘴说的“兵荒马乱”和庞太监说的“搜查谭嗣同的余党”,让茶客们预感到将有灾祸发生。( )
√
×
√
√
3. 判断下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 这一撕,撕碎了周朴园的假面具,撕碎了资本家的信条,撕出了侍萍的性格,撕出了她30 年风雨中磨炼出来的精神。( )
②(王利发)摇着头对老主顾说:“‘茶钱先付’,说出来都烫嘴!”( )
③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
④ 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
⑤ 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
⑥ 宋恩子:你还想拒捕吗?我这儿可带着“王法”呢!(掏出腰中带着的铁链子)( )
⑦ 谁的胳膊粗,我就得伺候谁。( )
⑧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
排比、比喻、移用
夸张
夸张、对偶
移用
夸张
借代
借代
比喻
4.理解下面句子中画线句的潜台词。
小 妞 妈!我还饿!
王利发 唉! ①出去吧!
乡 妇 走吧,乖!
小 妞 不卖妞妞啦?妈!不卖啦?妈!
乡 妇 ②乖!(哭着,携小妞下)
①
②
答案:
① 给你们烂肉面的人被抓走了,没人再给你们了!
② 乖孩子,别问妈这个问题了,妈没法回答你!
5.下面的报道,在语言表达、标点使用和文学常识等方面存在多处错误,请指出其中四处并加以修改。
①老舍先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茶馆》《龙须沟》《北京人》 等。
②他的作品《茶馆》年年都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每年演出20场,场场爆满。
③3月17日,《茶馆》本轮演出落幕已三天,仍有不少观众给北京人艺打来电话,垂询有关演出的信息。
④“《茶馆》是北京人艺的‘镇院之宝’,”北京人艺院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宝贵家产。”
⑤《茶馆》何以久演不衰?除了该小说本身具有穿越时空的深邃含义外,还在于两代艺术家的成功演绎,更在于北京人艺现实主义演艺风格的艺术魅力。
⑥如今第二代演员多数年过半百,目前当务之急是培养年轻演员。
⑦北京人艺副院长介绍,最新版《茶馆》里已经有一个刚毕业的中戏学生参演(饰康顺子父亲康六)。
(1)序号 ;修改方法: (2) 序号 ;修改方法:
(3) 序号 ;修改方法: (4) 序号 ;修改方法:
答案:
(1)①《北京人》不是老舍的作品,删去或改为《四世同堂》等。
(2)③“垂询”改为“询问”。
(3)⑤“小说”改为“话剧”。
(4)⑥删去“目前”。
(5)⑦括号及其中的内容移到“中戏学生”后。(指出四处并修改正确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文学常识识记的能力,标点符号使用的能力。① 文学常识对应错误,《北京人》不是老舍的作品,是曹禺的作品,删去或改为《四世同堂》等。③ 谦辞敬辞使用混淆,“垂询”是敬辞,应该为“询问”。⑤ 文学常识错误,《茶馆》不是小说,是话剧。⑥ 成分赘余,“目前”和“当务之急”重复。⑦ 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小括号要紧挨要解释的词语。
6.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内容,将思维框架图中的三处空缺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近几年,无论是各大院团还是诸多影视制作机构,对剧本的重视程度都大大提升。但放眼全国创作实际,“剧本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剧本还没立住就拿着大纲匆匆上马排演、开拍的现象仍为业界所诟病。剧本创作想要做强做实,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需要坚持品质至上,精心创作,用心打磨,以持久定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题材和经验储备。行业主管部门在编剧人才培养、编剧队伍建设上也需统筹协调,给予中青年编剧、地方戏曲本土编剧更多政策倾斜。此外,监管部门还要加强版权法规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编剧权益。重视和加强剧本创作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文艺创作要想强起来,剧本是立足之本,文学基础、创意基础必须落到实处,把文学前端筑牢,把创意基础夯实,才有文艺可持续的繁荣发展。
答案:
① 背景
② 编剧:扎根生活,提升品质
③ 文艺可持续繁荣发展的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明确材料说明的对象是重视和加强剧本创作,接着结合材料可知接下来从背景、措施、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所以
① 处填“背景”,
② 处是措施的具体化,从“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需要坚持品质至上,精心创作,用心打磨,以持久定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题材和经验储备”可概括为“编剧:扎根生活,提升品质”。
③ 处应为意义的具体化,“文学基础、创意基础必须落到实处,把文学前端筑牢,把创意基础夯实,才有文艺可持续的繁荣发展”可概括为“文艺可持续繁荣发展的基础”。
7.3月15日,省文化局举办的“经典文学作品巡演”活动将在你校举办,作为“校园之声”广播站的小记者,请你拟写一个宣传海报。
本次活动内容:省话剧团演出话剧《茶馆》
答案:[ 示例] 小茶馆大世界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20 世纪50年代创作的作品,它以老北京一家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3月15日晚7时,省话剧团在校大礼堂隆重演出《茶馆》,欢迎同学们届时前往观看。
校园之声广播站
解析:
海报内容要涉及到《茶馆》的作者、作品写作背景、作品大概内容;还要把海报的标题、单位写清楚;把话剧演出的时间、地点写清楚;鼓励语言等。
8.课外阅读《茶馆》全剧,观看电视剧《茶馆》,电视剧《茶馆》的结尾是王利发火烧茶馆并与之同归于尽。你觉得与原剧本相比,哪个结尾好?为什么?
答案:
[示例一]电视剧的结尾好。王利发从逆来顺受到一把火烧掉茶馆,突出了其性格的变化,表现出了他的抗争性,更有震撼力;王利发带着遗憾、依恋与茶馆一同走向灭亡,是跟旧制度、旧社会的决裂,有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
[示例二]原剧本的结尾好。王利发作为裕泰茶馆的掌柜,是个本分的买卖人,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但是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儿,只能俯首当“顺民”,逆来顺受。在恶势力的压榨下,走投无路的他最终选择自杀更符合其性格,也更为合理。
解析:
探究《茶馆》的结局应结合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情节发展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下节课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