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2课时
大堰河是旧社会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喂猪、晒豆麦,终日操劳;大堰河是善良的,她永远“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乐天安命,质朴乐观;大堰河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辛苦劳作后,仍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是博爱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大堰河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
总之,大堰河是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了对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
1.这首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颂歌。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深入探究
①动作描写。如第4 节中的八个“在你……之后”,这些描写既突出了大堰河的勤劳,又突出了她对乳儿的爱,也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同情。
②神态描写。如当诗人被亲生父母领回自己的家时,诗人写道:“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反映出大堰河对乳儿的疼爱和不舍。
③心理描写。如第9 节写大堰河的一个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些描写虽是梦,但反映了大堰河的心理,真实可信,同样表达了大堰河对乳儿那种慈母般的、质朴的、发自内心的爱,可以说,大堰河已经把乳儿看成自己亲生的儿子了。
④除了以上的正面描写,诗人还从侧面对大堰河的形象进行了烘托。如诗人回到自己的家后,吃、穿、住、用都有极大的改善,诗人却写道:“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诗人通过写自己与“生我的父母”的陌生,从侧面烘托出了养“我”的保姆视“我”如己出,“我”与她亲如母子的深情。
2.诗歌是如何刻画“大堰河”这一形象的?
这首诗中多次出现对真实场景的再现、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这些场景和细节构成了一幅幅画面,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如诗的第4 节,开头和结尾都是“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而在这两句之间连用八个“在你……之后”的排比句,每一句都是对大堰河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在这些描写里浸润着诗人浓浓的赤子之情。可以说,这首诗中的细节描写是诗人情感抒发的一种方式。
3.这是一首抒情诗,却有大量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你怎样看待诗中抒情与细节描写的关系?
①诗人在这首诗里,既是站在一个乳儿的角度来怀念“母亲”,情真意切,毫无造作之感;又是站在阶级的高度,表达了对所有像大堰河那样受苦受难的母亲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之情,能够引发最大范围的情感共鸣。
②诗歌的这种力量还通过各种手法展示出来,如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产生了一种火山爆发式的情感抒发,读起来很有气势。而且诗人在遣词造句上也特别讲究,如第10 节中“四十几年”“数不尽”“四块钱”“几束”“几尺长方”“一手把”等用得贴切到位,很有表现力。总之,诗歌很好地将内容与形式结合在一起才产生了这样的艺术效果。
4.本诗读来情感饱满,催人泪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从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韵律和音节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手法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 节,少则3 行一节,多则14 行一节;少则每行2 个字,多则每行22 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多节的首尾句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节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情感与描摹形象。
5.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
①多用描述意象。这首诗几乎选用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的农村妇女形象。
②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在娓娓的陈述之中,传达了对大堰河的挚爱之情。全诗不断地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也使诗歌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如第3 节首尾句反复说“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思念之情,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③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如大堰河生前与死后的对比,大堰河的梦与现实的对比,农民生活与地主生活的对比,“我”在亲生父母家和在乳母家的感受的对比等。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助于突出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主旨。
6.试从意象和手法等方面,赏析本诗。
①诗歌开篇第1 节,诗人用第三人称平静地叙述大堰河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此时诗人正在思念大堰河,叙述大堰河悲苦低微的身世时,没有什么感情的大起大落,因而语调平缓,但又不失深沉的思念。而在叙述完大堰河的身世之后,诗人便想起了大堰河对他的养育之恩,激起了对大堰河无比深挚的怀念与感激之情,感情迅速升温,因而诗人在第2 节后几行中改用了热烈而又亲切的第二人称“你”:“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②在第3 节,诗人用第二人称“你”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在对悲惨凄凉氛围的浓重渲染中,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第4 节,诗人正处于美好的回忆中,小时候被爱抚的甜蜜涌上心头,那激动是可想而知的,第二人称“你”的称呼恰好能表达这种感情。
7.《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大堰河的称呼时而用第三人称,时而用第二人称,这种人称的变化有何表达效果?
③在第7 节,诗人的思路过渡到对保姆贫困生活的回忆,“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但命运悲苦,深爱她的诗人在想起这些时饱含着深深的悲愤。在第9节,诗人改用了第三人称“她”,平静地叙述了大堰河的苦难和她那美好的但永远也不能实现的梦,令人不禁心生同情。在同情之余,便又会产生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怒和诅咒——这也正是诗人感情的变化过程。在第11 节,当愤怒在胸中澎湃时,诗人笔下的称呼也改变了,“这,这是为你,静静地睡着的大堰河/ 所不知道的啊!”
④诗的第12 节用了第二人称“你”,这种直呼正是胸中感情迸发的体现。最后,第13 节,诗人愤怒、思念的感情交织起来,达到高潮,所以这时采用的仍是能表现昂扬激烈感情的第二人称“你”,“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总之,诗人能够成功地把他感情的起伏变化——由平静深沉到激动不已,再到平稳,最后迸发——表现在诗中,人称的恰当变换起了很大的作用。
爱语文
下
节
课
见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