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4 09:1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
2.把握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学习赋比等表达技巧。
3.体会具有民歌色彩的语言风格,以及运用对话特点,把握主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人。南朝陈诗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
诗集《玉台新咏》为继《诗经》《楚辞》后的一部诗歌总集。《孔雀东南飞》选编入《玉台新咏》。
(二)文学常识
乐 府
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辞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来,把乐府这个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辞就称为“乐府歌辞”“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因此,“乐府”就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乐府双璧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是汉代古乐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三)写作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
到汉末时,这种思想中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已深入人心,像刘兰芝这样被休,又被追再嫁,直至被逼自尽的悲剧,在追求幸福和爱情的青年身上时有发生。这正是本文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关: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
梳理情节 感受诗中真情
任务设计:
1、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通文意。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总结诗中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文化常识等知识点。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梳理情节(诗篇较长,梳理情节可采用图表的形式)。找学生讲述故事。
小序——简述故事 点明写作原由
第一段——引子
开 端——兰芝请归
求情
赠物
被遣归家 严妆
辞归
发 展 誓别
归家
阿兄逼婚 拒婚
逼嫁
死别
高 潮——双双殉情
殉情
尾 声——合葬化鸟 告诫后人
情节小结: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叙述故事。剪裁精当,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诗的开头,并没有赘叙两家的家世,而是让人物直接出场;结尾也并没有写两家的悔恨悲伤,而尽在不言之中。再如兰芝拜别焦母、小姑,皆无答语,为读者的想象力留足空间,可谓“无声胜有声”。
3、阅读中,你会发现本诗以人物对话为主体,体现出民歌的特点。思考人物对话有什么作用?
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了矛盾冲突。
②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刘兰芝说“及时相遣归”“勿复重纷纭”,表明了她放弃幻想、毅然离去的决心;焦仲卿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表现了他的软弱和无可奈何;焦母说“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活画出她的蛮横无理。这些人物语言,都声口可闻,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4、诗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结尾“夫妻化鸟”的情节该如何来理解
开头:①兼用比兴手法。以孔雀失偶来比喻夫妻别离;孔雀徘徊反顾, 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②统摄全篇,引出下文故事。
“夫妻化鸟”①“夫妻化鸟”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 由现实中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梧桐、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自由幸福的婚姻的向往。②呼应开头,浑然一体。
相关链接:
汉代诗歌常用鸿鹄徘徊比喻夫妻离别,如汉乐府《艳歌何尝行》(又名《飞鹄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古艳歌》中也说:“孔雀东飞,苦寒无衣。为君作妻,中心恻悲。夜夜织作,不得下机。三日载匹,尚言吾迟。”
小结:结尾表现出来的美好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席勒在《致威廉封·韩保尔特的信》所说“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的传说,同样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自由幸福的婚姻的向往。
5、两家在焦、刘爱情悲剧发生后又“求合葬”,这样的结尾处理有何作用
①“两家求合葬”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绝妙讽刺。一对恩爱夫妻被活生生地拆散;当他们为爱情殉难之后,却得到了想追求却追求不到的结果, 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②这样的结尾处理也使得这场爱情悲剧更具有震撼力。
任务二:
赏析人物形象
任务导语:
“叙事长篇动人啼笑处,全在点缀生活,如一本杂剧,插科打诨,皆在净丑。《焦仲卿》篇,形容阿母之虐,阿兄之横,亲母之依违,太守之强暴,丞吏、主簿一班媒人张皇趋附,无不绝倒,所以入情。若只写府吏、兰芝两人痴态,虽刻画逼肖,决不能引人涕泗纵横至此也。”(贺孙《诗筏》)
任务设计:
1、故事一开头,刘兰芝向焦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为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重复交代?
①采用赋(铺陈)的手法,从十三到十六,学会了“织素”“裁衣”,能“弹箜篌”,能“诵诗书”,表现出聪明伶俐、心灵手巧、知书达礼、多才多艺的一面。②刘兰芝有这样优秀的品德仍被驱遣,再次强调了刘兰芝的无辜与委屈。暗示焦母的无理。③照应了刘兰芝“三日断五匹”以及做嫁衣时“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的情节,表现了刘兰芝的勤快利落。
2、读课文,谈谈刘兰芝什么地方吸引你呢?
①美丽、聪明、勤劳、善良、知礼。
刘兰芝聪明伶俐、心灵手巧、知书达礼、多才多艺。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她出众的美丽。下文写县令、太守纷纷到她家求亲,从侧面表现她的品貌远近皆知。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体现出她的善良懂礼。
②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
她自比“纫如丝”的“浦苇”,以此表明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③蔑视礼法,坚贞不屈,追求自由。
兰芝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贞不屈。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暗示兰芝追求自由,蔑视礼法。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贞不屈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
小结:刘兰芝具有勤劳、善良、美丽、忠于爱情,备受压迫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吸引读者。
3、有人认为焦仲卿作为一个男人,性格软弱,连老婆都保护不了,你同意吗
不同意
焦仲卿是“大家子”。对母亲俯首帖耳,不敢断然反抗,遭到母亲的厉声训斥后,他只有“长跪”。他的行为举止,完全符合礼教规定的孝。 当与其母诀别时,还担心其母日后孤单,祝愿她寿比南山,表现出孝顺的性格,这是时代造成的。他有善良软弱的孝顺,但也有苦苦抗争的坚韧,更有为爱而死的忠贞不渝,所以不同意 。 (观点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任务三:
总结归纳
任务设计
1、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首乐府民歌通过叙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有力揭露了封建礼教,特别是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讴歌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
2、请概括归纳诗的艺术特色。
①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②剪裁精当,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详见任务一)
③以人物对话为主体,体现出民歌的特点。
三、作业
改编诗剧
依据对《氓》与《孔雀东南飞》的深入理解,借助联想与想象,以“跨时空的相遇”为主题,想象刘兰芝遇到淇水畔走来的被弃女或者“氓”遇到焦仲卿后,人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与行为,自拟题目,改编诗剧,小组展演,并在演出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