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
氓
第二课时
1.《氓》中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① 氓是一个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负心汉形象。
恋爱时,他真诚地求婚,两人订下婚约,充满浓情蜜意。婚后,随着女子容颜衰退,他便渐渐变心,甚至凶恶地对待妻子,将她无情抛弃。诗歌从他婚前婚后的变化中,展示了他用情不专、脾气暴躁的品性。
② 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善良、真诚、勤劳、坚强的女性形象。
恋爱时,她面对氓的求婚,虽责怪“无良媒”,但还是情意绵绵地相送、劝说,最后许诺婚期。这表明了女主人公的温柔、善良、真 诚。婚后,她勤劳持家,氓却用情不专,甚至待她凶恶,使她如梦初醒,决绝地与氓一刀两断并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奋力反抗的性格表现,展现了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深入探究
《氓》中的对比手法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了情感。
① 人物对比。
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这是女主人公自身的对比。这些对比很好地塑造了氓前后不一、反复无常,女主人公痴情、热情的人物形象。
② 结婚前后对比。
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对比,刻画出氓无情无义的负心汉形象。
2. 《氓》中的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作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运用比兴手法的好处:
内容上: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以桑叶的润泽与凋零分别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 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② 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① 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 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 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3.《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作用?
① 展现了情节的发展。
《氓》中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② 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诗中三次写淇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想当初,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
4.淇水是《氓》中一个重要的物象,它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 显示了构思的严密和巧妙。
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关联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将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体现了《氓》在结构上的成熟,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
观点一:我认为她会有幸福生活。 《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坚强专情、辛苦操持家务的女性,她不像一般被遗弃的女子那样软弱,而是非常刚烈、清醒、决绝。这样的好女子千里难寻,肯定会有懂得珍惜她的人,诗中的氓用情不专,不懂珍惜,早晚会有他后悔的一天。所以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会有幸福的生活。
观点二:我认为她不会有幸福生活。中国有一种传统观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代女子的独立性是非常差的,尽管女主人公很能干,但这种依附性丝毫不会减弱。离异后,她怎样生活?能养活她自己吗?没有了物质基础,幸福从何谈起呢?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文章中,既肯定了娜拉渴望独立的意识,也不回避现实存在的问题,即娜拉出走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同样,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也将面临一系列的生存问题。
5.《氓》中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请谈谈你的看法。
诗情深处是故事
① 曲折生动的情节。 《氓》这首诗以女子自述的口吻叙写了自己从答应求婚,到出嫁,再到最终被抛弃的过程。第一章,男子借“贸丝”之名前来求婚,是故事的序幕;第二章,写女子出嫁,是故事的开端;第三章,写女子由婚后生活得出的教训,是故事的发展;第四章和第五章写两人的婚后生活和男子变心、女子被弃,是故事的高潮;第六章,写女子毅然与男子决裂,是故事的结局。整个故事曲折有致,带有浓厚的故事性色彩。
② 鲜明突出的性格。
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这首诗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把人物的性格一步步凸显出来。如“氓之蚩蚩”简笔勾勒出氓的一副憨厚老实相,“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直接将氓无情、喜新厌旧、前后不一的性格展示出来,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则把氓始乱终弃的本质充分地暴露出来。这样,氓的性格及其变化过程便清晰地展露在读者面前了。
6.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③ 恰当灵活的手法。
诗歌的一、二、五章采用赋的手法讲述故事;三、四两章则采用比兴的手法,表现女子内在的心理活动和鲜明的观点态度;第六章结合赋和比兴的手法,刻画出女子决绝的心理和坚强的性格。恰当灵活的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首诗灵动活泼,摇曳多姿。
基础知识梳理
重要字音
匪来贸丝 (“匪”同“非”,不是)
于嗟鸠兮 (“于”同“吁”)
犹可说 也 (“说”同“脱”,摆脱、脱身)
隰则有泮(“泮”同“畔”,边、岸)
通假释义
(1)至于顿丘 (古义:至,到达。于,介词,引进处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2)三岁食贫 (古义:指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3)总角之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
古今异义
载笑载言 (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载 怨声载 道 (动词,充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动词,负荷,承受)
来即我谋 (动词,就、靠近)
即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副词,就)
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 (连词,如果,假如)
一词多义
体无咎言 (名词,言论,这里指预兆)
言笑晏晏 (动词,说)
言既遂矣 (助词,无实义)
静言思之 (助词,无实义)
秋以为期 (介词,把)
以望复关 (连词,来)
以尔车来 (介词,用)
言
乘彼垝垣 (动词,登上)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名词,四匹马拉的车,读 shèng)
将士乘胜,进攻其城 (介词,趁着)
以
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代词,这件事)
之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连词,“则……则……”并用,表并列,在语气上有强调作用)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连 词,表承接,译 为“就”“那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用于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的作用,相当于“乃”“即”)
则
(1)名词的活用
夙 兴夜 寐 (名词作状语,夙,在早上;夜,在夜里)
(2)形容词的活用
三岁食贫(形容词用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黄)
(3)数词的活用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数词用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跟 “壹”相对)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数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词类活用
(1)判断句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表否定判断)
(2)宾语前置句
秋以为期 (即“以秋为期”)
文言句式
(1) 总角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2)百姓的称谓 对普通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氓、布衣、黎民、生民、庶民、苍生、黎庶、黎元等。
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