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爬天都峰》。下面我就教材方面、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这篇课文作一个初步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爬天都峰》是部编版第七册第无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从内容上看,本课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的心理变化。以及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对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四、说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我在教学中充分借助教学课件,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从读中理解,演中体会,议中体会、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教师通过“导、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与学生谈话: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说一说你爬山的感觉吗?这样的形式导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思考。
(二)深入议读,领悟课文
首先让学生听朗读,正确文中个别字词的读音,接着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并借此解释课题。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作用。
其次圈点勾画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练读后指名朗读、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紧接着抓住关键语句,感觉人物形象。特别是与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那些关键语句的理解,是学懂课文的关键,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文中“我”和老爷爷对话中的两个“也”字,细细揣摩,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丰满了。分角色朗读。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通过演读,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内化活用文本语言,并受到感染,从而引起共鸣,达到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通过这样的问句引导,激发学生再创造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明白他们的对话中“勇气”的体现并进行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最后让学生思考: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道理-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完成教学难点。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先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文章脉络,然后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总结、拓展提升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与人交往时,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另外还进行拓展延伸了一些克服困难名言,让学生能更体会知难而上、坚强的毅力精神。如毛泽东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五)课时作业
爱因斯但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教学中,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结束设置的小练笔恰好可以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开拓。
六、说板书
大家都知道板书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设计本课板书时,我以作者在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理清文章的脉落。总之板书力求体现师生双边活动,充分发挥板书应有的效用。
17、爬天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