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创新设计》人教版选修四同步教学课件:第四单元(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版《创新设计》人教版选修四同步教学课件:第四单元(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10 07:51:14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程标准
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内容解读
1.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主要史实。
2.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一、弃医从政 图谋救国
1.他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开始从事 活动。
2. 前夕,上书李鸿章,提出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结果失败。政治中日甲午战争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兴中会
(1)时间与地点: 年成立于檀香山。
(2)纲领: ,恢复中华,创立 。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894驱逐鞑虏合众政府2.中国同盟会
(1)时间与地点: 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2)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 ,平均 。不久,孙中山把它归结为 、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评价: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同盟会都存在缺陷,但它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1905民国地权民族三民主义名师点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2.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成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性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 性质的成文法。
(2)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 ”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 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3)意义:体现了中国 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资产阶级宪法4.结果和影响:1912年4月1日, 窃取革命果实, 名存实亡。
(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 。
(3)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创举,也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名师点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袁世凯共和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四、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1.致力于民生主义:发展实业,重点放在 上。
2.二次革命
(1)背景: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刺杀了主张议会政治的宋教仁,随后对外“善后大借款”,准备武力镇压革命力量。
(2)概况: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讨袁的“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
3.护国运动: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并同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反袁护国运动,孙中山等革命派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最后,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交通运输业4.第一次护法运动:为反对段祺瑞卖国独裁统治,维护《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 年发起第一次护法运动,但很快失败。
5.第二次护法运动: 年底,孙中山重返广州发动了第二次护法运动,但由于陈炯明发动叛乱,也很快失败。
名师点拨:这一阶段斗争的实质是维护共和与反对共和的斗争。19171920五、促成国共合作
1.条件
(1)捍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给孙中山带来极大困惑。
(2)俄国 的成功, 的爆发,使孙中山受到鼓舞和启发。
(3) 给予孙中山真诚帮助。
(4)孙中山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政策转变。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与地点:1924年1月,广州。
(2)内容: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北京政变: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 趁机发动北京政变,并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
4.孙中山北上
(1)目的:为了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
(2)主张: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 的政治主张。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冯玉祥不平等条约5.孙中山逝世: 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名师点拨:发展后的新三民主义包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指导思想。1925拓展1
1889年,孙中山写了《致郑藻如书》,提出了改造乡村的三点意见:一是鼓励农民,发展农桑;二是立会设局,劝戒吸食鸦片;三是办学校、兴教育。试图通过在家乡试行乡村改革,进而推向全国,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1894年,他又写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一整套经济改革的方案。
(1)孙中山上述努力的结果怎样?
(2)对他有什么触动?
答案 (1)上书毫无结果。
(2)认识到改良道路行不通,走上武装反清的革命道路。拓展2
下图为反映辛亥革命的一幅漫画。“国”字传统写法是國,但在下图中却为“囻(口内一个民字)”,并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1)这副漫画表达的思想观念是什么?
(2)请解释该思想观念形成的社会原因。
答案 (1)五色旗体现了各民族和平共处的观念;“民囻”体现了反专制、主权在民的观念;中华民囻屹立于地球,体现了民族独立自强的观念。
(2)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阶级关系上,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③思想上,西方民主共和等进步思想的传播;④政治上,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华民国的成立等。拓展3
为什么孙中山坚持捍卫《临时约法》的权威?
答案 《临时约法》用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是民主共和的象征,是当时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所换来的革命成果,也是孙中山追求的目标,因此孙中山要极力捍卫它的权威。拓展4
为维护共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拓展5
读下图
孙中山晚年思想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答案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角度1】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间的关系及评价。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提示 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革命学说的核心,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国家富强的共同愿望,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争纲领,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也决定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角度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请回答:
(1)这体现了《临时约法》的什么思想?
(2)它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答案 (1)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君主至上的专制思想。
(2)“人民一律平等”否定了封建贵族的政治特权。【角度1】孙中山实现人生第二次伟大转变的原因。
提示 (1)内因:孙中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
(2)外因:护法运动的失败深深刺激了孙中山,使他感到国民党的失败在于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革命力量。俄国革命的胜利使他看到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五四运动和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更使他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动力所在。孙中山晚年转变与中国革命 【角度2】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 (1)民族主义:新的民族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旧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满清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纲领。
(2)民权主义:新的民权主义主张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及团体,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旧的民权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3)民生主义:新的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又提出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要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4)二者联系:新旧三民主义立足于民主革命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决定二者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扬弃与发展。2.孙中山先生在晚年实现了其人生思想的第二次伟大转变。
(1)孙中山为什么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这种转变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他对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2)积极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特别提醒
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他将永远为人们所怀念。学思之窗
1.你怎样看待孙中山对职业选择的认识?
答案提示 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2.你认为上述表现是不是社会的进步?
答案提示 是。因为变革了旧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和社会丑恶现象。3.在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下,孙中山的这个计划有没有实施的可能?为什么?
答案提示 没有实施的可能。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势力横行,封建势力强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如故。不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无法实现中国的富强,中国的社会经济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获得大发展。资料回放
在这段话中,可看出孙中山的理想是什么?你有何感想?
答案提示 追求民族独立和富强。感想:作为青年学生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作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提示 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兴起和发展。2.如何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答案提示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查找资料,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在衣、食、住、行及思想观念等方面有哪些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提示 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在政治上颠覆了皇权,更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为之改变。(1)衣服最为明显,不仅仅是马褂到中山装的变化,更重要的,以前穿衣戴帽都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但辛亥革命之后,等级制度被打破,由此换来了服装的自由。(2)在交通方面,虽然在辛亥革命之前也有汽车火车的引入,但是大力发展推广却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由此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更是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经济的发展。
(3)在饮食方面,西餐引入,咖啡也渐渐进入人们生活,餐桌文化渐渐多姿多彩。在住的方面,小洋楼开始从大都市逐渐走向周边城市,宽敞明亮的西式建筑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切都慢慢变得美妙起来。2.阅读与思考:在以上材料中,孙中山认为中国之大患各是什么?将材料(2)与材料(1)对比,可以看出孙中山在思想认识上有哪些进步?
答案提示 材料(1)认为中国之大患是军阀混战,材料(2)认为中国之大患是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奴役。
其进步:由最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要使中国独立富强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课件26张PPT。第2课 圣雄甘地课程标准
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内容解读?
1.甘地的主要历史事迹。?
2.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一、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
1.从政前的生活经历
(1)出生:1869年出生于印度西海岸波尔班达城的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
(2)童年:多次撰写文章提倡素食主义。
(3)青年:在英国 大学学习法律,回国不久前往南非工作。伦敦2.走上从政之路
(1)在南非,形成一整套非暴力的理论,创建“ ”非暴力训练基地。
(2)运用“ ”概念进行非暴力抵抗运动。
(3)在 思想指导下,领导南非的印度侨民反对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法案和条例。
(4)1914年回到印度成为印度 领袖。
名师点拨:“人性同一”和“人性本善”的观点,是甘地非暴力学说的哲学基础。凤凰新村坚持真理非暴力国大党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1)印度沦为 的殖民地,实行殖民统治,印度社会反英情绪增长。
(2)甘地培养一批忠实于非暴力不合作原则的骨干。英国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原因:英国的高压政策(根本原因);1919年 惨
案的发生(直接原因)。
(2)内容:同英国政府不合作(从政府就职、学校教育、法院、 服役、选举到抵制英货)。
(3)结果:1922年,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 的界限,甘地 及国大党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的民族反帝 运动暂时走向低潮。阿姆利则非暴力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原因: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主观原因)。英国殖民当局颁布 法(客观原因)。
(2)概况: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的“ ”中达到高潮。反英斗争的形式有罢工、罢课等。有的地方或者武装起义,或者宣布独立。
(3)结果:殖民当局释放甘地,撤销取缔 的禁令,允许沿海人民煮盐。甘地停止了不合作运动。食盐专营食盐进军国大党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新发展(二战期间)
(1)原因:二战中,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争取印度支持,派使节同甘地商谈战后 问题。
(2)内容:甘地明确提出了“ 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
(3)评价:这是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 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5.甘地的其他活动:为消除 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1948年初,遭到印度教极端分子枪杀。自治英国退出独立种姓名师点拨:甘地把印度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拓展1
材料 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1)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 (1)从合作到不合作。
(2)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拓展2
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宗教信仰;家庭影响和个人经历;印度国家和民族遭受压迫的现实等。拓展3
(1)下图反映了甘地怎样的经济思想?
(2)应如何看待甘地的这一行为?答案 (1)以手工纺织抵制西方文明。
(2)①从形式上看,这是反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主张恢复以
手纺车为中心的行会式手工业,崇尚印度的传统文明,抛弃先进
技术,这是不可取的,是历史的倒退。②但实际上它是和抵制英
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是维护印度民族经济、反对殖民掠夺、抵
制西方经济侵略的重要经济手段。【角度1】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 抵制立法机关、法庭、学校;鼓励家庭手工纺织,抵制英货;抵制国家职务,拒绝或放弃政府赠给的头衔和名誉职位。主要原则是非暴力。甘地的主要历史事迹与贡献 【角度2】甘地的主要历史贡献有哪些?
提示 (1)南非斗争实践。领导南非印侨以罢工、游行和请愿为主要形式的“非暴力抵抗”运动,迫使南非当局废除歧视印度人的法律。
(2)为争取民族解放发起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甘地在斗争中获得了崇高的威望,被称为圣雄。(3)为印度独立而斗争。甘地明确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
张,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
(4)为平息教派纷争、消除种姓制度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到处
奔走,以苦行游说、绝食、祈祷、纺纱等非暴力形式唤起人们的
理性和良知,平息冲突。但无济于事,为和平而献身。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20年8月1日,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纺车运动以抵制英国货物泛滥。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自治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
请回答:
(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是什么?
(2)这一运动涉及哪些具体的社会部门或领域?答案 (1)争取印度自治。
(2)涉及立法、司法、行政、教育、手工业、税收等部门。【角度1】全面评价甘地。
提示 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甘地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印度的自由民族独立运动,对印度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但他具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局限性,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角度2】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提示 一方面,用不合作方式发动群众,打击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其经济收入锐减,加强了印度人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推动了印度反英斗争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变为革命,当群众运动超出资产阶级利益所能容许的范围时,甘地立即作出停止不合作运动的决议,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2.有人说: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所以能被印度国大党接受,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甘地的做法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因而很适合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需要。请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评论。
答案 这一观点符合甘地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的。甘地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实行非暴力抵抗,一方面是为了发动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又将其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防止发生激烈的革命运动而对民族资产阶级不利。特别提醒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学说在印度民族运动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但两者相权衡,积极作用仍是主要的。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主要来源于何处?
答案提示 印度的宗教思想、基督教的思想、南非斗争实践的总结及对当时印度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等实际情况的认识。2.“非暴力不合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它?
答案提示 同英国政府不合作;不合作范围从政府就职、学校教育、法院、服役、选举到抵制英货。在斗争中采取非暴力的形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合法的手段来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和经济侵略,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但非暴力的形式束缚了印度人民的手脚,带有局限性。二、学习延伸
1.百家争鸣:请对甘地的以上言论进行评论。
答案提示 甘地多次撰写文章,大力倡导素食主义,认为一个人的情欲和食欲相伴而生,因此必须从节制口腹之欲开始。反映出甘地的思想深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影响,其主张体现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2.阅读与思考:你如何理解其中“认识了印度的力量”这句话?
答案提示 甘地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从印度的实际出发,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未带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为印度在二战后独立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甘地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甘地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彻底性。课件28张PPT。第3课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课程标准
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内容解读?
1.凯末尔革命的过程和历史背景。?
2.凯末尔改革措施及评价。 一、独立之路
1.青少年时代的凯末尔:1881年出生于萨洛尼卡,12岁考入军校,24岁陆军大学毕业后放逐派遣至 。
2.军事上崭露头角:指挥 战役获胜,被誉为“伊斯坦布尔 ”。大马士革达达尼尔海峡大救星3.民族革命
(1)背景:协约国妄图肢解土耳其,土耳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过:1920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 ,当选为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领导击败希腊武装入侵,签订《 》。
4.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1923年10月,大国民议会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首都设在 , 当选首任总统,兼 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现代土耳其 国家从此诞生。大国民议会洛桑和约安卡拉凯末尔议会民族名师点拨:面对土耳其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凯末尔号召人民用一切代价捍卫民族的尊严和荣誉。在1923年7月签订的《洛桑和约》中,土耳其的国家独立和基本主权得到承认。二、凯末尔改革
1.改革原因:凯末尔认识到,要巩固独立革命的胜利果实,就必须振兴国家。
2.选择道路:走具有西方(资本主义)色彩的现代化道路。
3.改革内容
(1)政治:废除 (封建君主)和 (宗教领袖),实现政教分离,改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苏丹哈里发(2)社会文化:颁布改革 和其他 象征物的法令,自己作为形象大使。
(3)文字:废止 字母,用 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4)教育:宗教与学校教育分离,全国的教育机构隶属 。
(5)法律:采用西方法律,废止伊斯兰教法,废除多妻制,建立 的结婚和离婚制度。
(6)经济:以 为师,经济领域推行国家主义。服饰传统阿拉伯拉丁国家男女平等苏俄4.改革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运动。
5.改革特点:世俗化、西化、全面彻底、影响深远。
6.改革评价
(1)积极:促使土耳其走上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30年代,土耳其成为世界上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为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它代表了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并使国民素质得到发展。
(2)消极:长期忽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名师点拨: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凯末尔政府的改革,促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它代表了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拓展1
一些西方人评价说:“1918年,土耳其是一个看来已经一败涂地、不可救药的国家。”
西方人这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一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战败国,大片领土被占领,沦为英、法等国的半殖民地。拓展2
材料 凯末尔在面对一个快要燃尽的火堆时曾感慨地说:“或许有人认为这是结束,我已经达到了目的。但只是在这以后,我们才真正做点事情。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
(1)“我们真正的工作”是指什么?
(2)这有何意义?
答案 (1)民主化改革。
(2)使土耳其从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拓展3
读下图:
(1)该图反映了凯末尔在哪一领域的改革?
(2)这一改革有何作用?答案 (1)社会生活的改革。
(2)使整个社会向世俗化和现代化迈进。【角度1】凯末尔革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提示 土耳其在“一战”中遭到惨败,被迫接受《色佛尔条约》,从而沦为协约国的半殖民地。同时希腊侵占伊兹密尔,英国纠集多国势力,悍然入侵安纳托利亚腹地,土耳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凯末尔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 【角度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推动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民族国家的建立为现代化改革和走向富强开辟了道路;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河。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19年5月19日早晨,第三军团督察凯末尔在黑海之滨的萨姆松登陆,开始了领导民族独立战争的历程。这一天,无论对于现代土耳其,还是对于凯末尔本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以至于多年后有人为了编写大百科全书而问起他的生日时,他将自己的生日说成5月19日。
请回答:
(1)凯末尔面对一战后土耳其的困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2)如何看待凯末尔的选择?答案 (1)面对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凯末尔毅然走上了领导民族独立战争的历程,在斗争中富有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精神,最终于1922年领导土耳其人们赢得了独立。
(2)凯末尔将自己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他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角度1】为建立世俗国家,迈向现代文明,凯末尔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凯末尔政府除了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外,还制定了大国民议会颁布一系列法律,宣布废除各级宗教法官,从此土耳其才逐步摆脱了宗教法的羁绊;废除种种陈规陋习,进行世俗化运动;致力于发展经济,颁布了发展工商业的法令;建立起各级各类学校,传授现代知识与文明。凯末尔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角度2】凯末尔改革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 凯末尔推动和引导的改革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革命,它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封建思想,尤其是宗教神权思想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控制,在土耳其树立起现代生活观念。从而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为土耳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创立新土耳其后,凯末尔转而致力于创造新土耳其人这一同样艰巨的任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新土耳其”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2)为“创立新土耳其”“创造新土耳其人”而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 (1)资产阶级共和国。
(2)领导土耳其人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废除苏丹·哈里发制度;实行政教分离;颁布和制定各项法律;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废除陈规陋习,提高妇女地位。特别提醒
凯末尔改革给我们今天的改革与建设留下的经验:(1)国家独立是改革成功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2)多方位的全面改革,相互促进,才能谋发展。(3)争取有利的内、外环境,并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是重要条件。(4)改革中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意志。(5)改革中要真正为人民谋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了解凯末尔在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
答案提示 (1)土耳其在一战中遭到惨败,被迫接受屈辱的停战协定与和平条约。面对领土被肢解的状态,土耳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凯末尔号召人民捍卫民族的尊严和荣誉。(2)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1920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当选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他亲临战场指挥,击败协约国支持的希腊武装入侵。
(3)签订了对土耳其较为有利的《洛桑和约》。
(4)在1923年10月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首都设在安卡拉。2.根据凯末尔改革的内容评价其对土耳其的贡献。
答案提示 (1)进步性:促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它代表了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反帝反封建,而反神权是反封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政治方面,政权、社会同宗教的分离,有助于巩固民族独立和共和制度,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在经济方面,基本上改变了封建的、半殖民地的生产方式,使土耳其基本上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和帝国主义的奴役,初步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的改革,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因此,凯末尔的改革是同时代亚非半殖民地国家中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改革。(2)局限性:凯末尔在政治和社会改革中存在明显的不彻底性,经济改革的缺陷是:国营企业管理不善,缺乏效率,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到最大资源的开发。二、学习延伸
1.百家争鸣:有人认为,上述举措都有“形式主义”之嫌,你是怎样看的?
答案提示 服饰改革体现着时代的变化,是政治变革的成果之一,有利于改变社会风俗,促进社会进步。材料中所涉及的服饰改革绝不是单纯的“形式主义”而是社会变革的重大体现。2.探究活动: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试着写一篇短文加以评论。
答案提示 从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土耳其凯末尔改革等方面进行评论。具体答案略
3.阅读与思考:结合凯末尔的改革,说说你如何认识上文叙述的事件?
答案提示 土耳其的封建宗教神权统治有长达600多年的历史,其势力强大而根深蒂固。凯末尔的改革又存在不彻底性,未能从人们的灵魂深处彻底消灭封建思想,以至于1965年,共和国成立40多年后,封建势力仍残渣泛起,并且参与人数多、势力大、影响恶劣。课件8张PPT。单 元 总 结一、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1.孙中山国民革命生涯的三次转变:(1)第一次转变,由改良思想转变为革命思想。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遭冷遇,走上革命道路。(2)第二次转变,由依靠军阀到反对军阀。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大都失败,特别是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3)第三次转变,接受苏联和中共帮助,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中共合作,开创了国民大革命的新局面。2.孙中山一生的贡献:(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对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展开了一系列不妥协的斗争。(3)晚年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二、比较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土耳其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1)领导阶级相同: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
(2)斗争性质相同: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
2.不同点
(1)斗争形式不同:印度主要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主要采取暴力革命。(2)斗争内容不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是对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土耳其革命既要赶走英法殖民统治者,又要推翻封建的素丹政府。
(3)斗争结果不同:甘地的非暴力原则存在着局限性,虽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却给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带来了消极影响,使民族解放运动走向低潮;土耳其革命赶走了外国侵略军,推翻了素丹·哈里发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斗争取得了胜利。三、亚洲觉醒的先驱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