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鞭炮、风筝”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鞭炮、风筝”等20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板书:春节)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4.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拥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收录在《老舍文集》里。
资料链接:此文写于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老舍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几个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差不多同时,他写了《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之情。
三、预习反馈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会写字)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注意:“醋”字左边里面有一短横(一种调味品,起源于中国。古时用酒作为发酵剂酿制食醋,所以从“酉”。),“燃”字 “火”比“然”略短,但不能写到“灬”的上方。。)
4.全班齐读生字词。(课件出示词语)
热情 风筝 亲戚 万象更新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骆驼 搅拌 一律 彩绘
分外
四、听读思考
1.听录音跟读课文,思: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可结合课本插图谈感受)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
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出示课件: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农历时间 节日名称 活 动
腊月初八 腊八节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
腊月三十
大年初一
正月十五
节日名称:小年→除夕→春节→元宵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祭灶王、吃糖→贴对联、放鞭炮、守岁→拜年、逛庙会→赏灯、吃元宵
3.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4.观察上表,你们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5.指导背诵: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背一背。
6.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 “年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六、随堂演练
1.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1)我吃jiǎo zi( )最喜欢蘸suàn( )和cù ( )bàn hǎo( )的酱汁。
(2)春节时,人们通常会tōng xiāo ( )守岁, rán fàng ( )爆竹,bǐ cǐ ( )之间互相祝hè( )。
2.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万( )更新 万不得( )
悬灯( )彩 ( )然不同
(1)“ _________”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新年时,家家户户________,街道上打 扫得干干净净,显出一派________的气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知道作者主要介绍了重要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且说出了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感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研读课文
1.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2.小组研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交流体会和感受。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情。
②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思考: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在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④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2)体会过年的热闹。
①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除夕:喜庆、团圆;正月初一: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交流反馈写“除夕”的片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节日喜庆、团圆的气氛。
课件出示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住“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进行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教师小结:相同题材的文章,因为地域不同,作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的体验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不同体验写出不同特色的文章。
⑥过渡:熬过了除夕,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接着正月初一到来了。
⑦指名学生交流反馈,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逛庙会时人们的悠闲与快乐。(课件出示:课文第9、10自然段)
⑧指名学生读。
⑨过渡: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元宵)
(3)体会元宵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课件出示:课文第12、13自然段)
三、读写迁移
1.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2)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
(3)抓住特色活动来写。
4.读一读下面描写孩子们过春节“逛庙会”的情景,仿照例句,选一个你喜欢的春节活动写一写,注意写具体。
例: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等。
5.教师小结:北京的春节历时一个多月,作家老舍却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四、拓展延伸
结合对比课后斯妤的《除夕》片段,知晓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习惯不同,积累有关节日诗句。
如:
春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夕: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随堂演练
1.根据语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课后习题第三题)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闲在:清闲自在。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课后习题第二题)
(示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
(京韵散文)
开始--腊月初旬 闹而有序
时 彩排--腊月二十三
间 第一高潮--除夕 俗而有趣
顺 第二高潮--正月初一
序 第三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 京味儿十足
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凸现风俗特点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京韵散文。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的留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语言特色、详略、比较阅读、表达顺序等方面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
1.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落实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保证他们能多次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我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抓住关键词“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秦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脉络。接着,我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勾画圈点批淮,抓佳关键词句来展开教学,采用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
2..突破难点,领悟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要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来进行品读,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把握本文的谋篇布局,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升华情感的同时,激起学生表达、抒发情感的欲望。由老舎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延伸到我们自已的春节,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本文写作方法的精妙之处,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