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课件(共39页)+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课件(共39页)+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03-28 14:44:09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年级:七年级
学科:美术(人教版下册)
美 术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二单元 春天的畅想
第三单元 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四单元 校园艺术节
第五单元 平面设计的盛宴
目 录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第2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那么你知道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已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进行美术创作的?
《梦》毕加索
《蒙娜丽莎》达·芬奇
真实
抽象
再现型
表现型
美术作品创作形式
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创造,蕴藉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甚至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真实
抽象
用画笔描述历史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经过美术家思维活动的产物。现实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美术作品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经过画家的提炼、加工,能动地反映生活,因而美术作品又高于生活,并充实丰富了生活的内涵。
《血衣》王式廓(油画素描稿)
1947年,王式廓随部队撤出延安,在华北辗转的两年间,正值全国土地改革进入热火朝天时期,他亲自参加并目睹了无数的批斗会、控诉会,农民兄弟的悲痛、愤怒、仇恨,与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产生强烈的共鸣,在内心引起激烈碰撞。
1950年,王式廓开始酝酿表现土改主题的《血衣》并开始搜集创作资料。 1954年,开始《血衣》的创作。1959年,完成了素描作品《血衣》。
创作背景
画面中,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形象,画家都对其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同情和热爱,对这些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
浑厚浓郁的色彩、奔放粗犷的线条,对人物细节的艺术处理达到了画面真实与现实真实的统一,使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心世界浑然一体,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画面内容
王式廓突出描绘了一位长时间受到地主阶级压迫的农民妇女。她位于画面最高的位置上,十分突出和醒目,正高举着血衣进行控诉。
画面中这位双目失明的母亲的形象,紧皱双眉、咬紧牙关的动作,充满了对地主阶级压迫统治的愤恨。
地主恶霸的形象被放到了画面之中,而且位置摆的恰如其分。他与控诉者之间形成一种关联,在农民群众的控诉之下低头认罪,但是又有一点心有不甘的神情。
主席台上一位土改工作队队长,他向苦难深重的被压迫农民投去无限关切的目光。
旁边的农民代表拍案而起,他心中的愤怒难以抑制,在表情中展露无遗。
台上以中间的农民代表为定点形成一个三角形,象征着在土改中,中国共产党和部队是农民最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创作过程
在采风过程中,王式廓曾尝试勾勒过很多草图,结果都不满意。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式廓在土改资料中看到一位农民拿着沾满鲜血的衣服控诉地主的罪恶,突然迸发出创作灵感。由此,血衣成为画面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王式廓开始了艰辛的创作。
《血衣》初期草图(第一稿)
《血衣》初期草图(第二稿)
《血衣》定稿草图
《血衣》纸本素描
刚着手画时,持血衣的妇女是正面。这样处理,国家觉得不够含蓄,也不够有力。后来他又画了很多头像。半侧面、侧面……探索到最后,妇女把脸转了过去。画家认为这样表现比较含蓄、有力。
王式廓先生在创作
用画笔控诉战争
1937年,德国法西斯炸毁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激起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的极大愤慨,因而立即创作了这一享誉世界的巨幅作品。作者运用阴冷的色彩,夸张、变形以及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法西斯暴行所制造的血腥景象,刻画了无辜平民所遭受的灾难、死亡和痛苦,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格尔尼卡》毕加索(壁画)
1937年的格尔尼卡小镇
一般人看到的是轰炸机,破碎的尸体和惨不忍睹的景象,但是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画家——毕加索,他看到的可能与你不太一样。
残暴 冷酷 冷漠 无情 挣扎 无助 痛苦 惊恐 凄惨 绝望 抗争 呐喊 向往自由
用画笔控诉战争!
毕加索在创作
毕加索
毕加索创作草图
牛的形象表现出残忍、无情,在冷漠中隐含一种威胁,是法西斯的代表。
这盏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光芒,宛如一个游动的、冷酷的梦魔。
慈爱的母亲举着油灯,为惊慌逃难的人们照路。
躺在地面的战士手里握住一把折断的创,他的肢体已经残缺不全。
画面内容
牛头下面,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悲痛欲绝,她的两只眼睛奇妙地变化成为两滴眼泪。
这匹骏马发出死亡之前的嘶鸣,伴着最后痛苦之中的抽搐。这一形象代表了痛苦中的人民。
在惊恐中逃命的人绝望地从楼上跳下,她的前后都是熊熊的火焰。
一位衣衫不整的妇女,正惊恐地踉踉跄跄向外奔逃。
“因材施艺”的创造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色泽和质地,也具有不同的材料加工特性和审美特征。所谓“因材施艺”,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材料自然属性的特质,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制作,出现宛如天成般的独特艺术效果。
作者仅用原木的一端雕刻出少女的头像,头发部分则与木料的纹理顺势相连,使人感到木料的条纹就是少女飘动的长发。
《向往》张德华(木雕)
这一石雕充分利用了石料原始状态的起伏形态变化,略加雕凿而成,仅为了表现虎身的条纹,而刻出了一些很细的线条,生动地表现出伏虎那威猛机警的神态。
《伏虎》霍去病墓石雕
《竹节毛驴》胡振昆(竹雕)
作者使用粗细、长短不同的竹管作为驴的头部、颈部和躯干,再用带节的竹枝作为驴腿,组合成行走动态不同的毛驴;再把它们放置在用竹板和竹枝构成的独木桥上,就成为一组生动传神的竹材造型。
作者充分利用黏土的特性,并通过熟练的技巧和简单的工具,捏塑出了这些活波调皮、慈态可掬的猴子形象。
《三猴》张希和(黏土捏塑)

这件玉雕巧妙地体现了玉雕技法中的“巧色”技艺。作者把玉料的翠色部分雕琢成菜叶,白色部分雕琢成菜帮,使得一棵青翠欲滴的白菜跃然呈现在人们面前。
《翠玉白菜》(玉雕)
课后作业
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及相关细节进行欣赏评述。
寻找感兴趣的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展示,并查找相关资料信息。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学设计
课题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七年级 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对美术创作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重点 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初步了解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难点 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讲授新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一、激趣导入教师介绍美术作品的创作形式:再现型: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创造,蕴藉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表现型: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甚至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教师提问: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你知道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已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进行美术创作的吗?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导入课题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二、新课讲授1. 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仔细观看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观看,激发了学习热情,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用画笔描述历史: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经过美术家思维活动的产物。现实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美术作品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经过画家的提炼、加工,能动地反映生活,因而美术作品又高于生活,并充实丰富了生活的内涵。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用画笔控诉战争:1937年,德国法西斯炸毁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激起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的极大愤慨,因而立即创作了这一享誉世界的巨幅作品。作者运用阴冷的色彩,夸张、变形以及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法西斯暴行所制造的血腥景象,刻画了无辜平民所遭受的灾难、死亡和痛苦,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3.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因材施艺”的创造: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色泽和质地,也具有不同的材料加工特性和审美特征。所谓“因材施艺”,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材料自然属性的特质,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制作,出现宛如天成般的独特艺术效果。三、课堂小结本节课引导学生加强对于艺术作品的热爱,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能够运用多种表现技法进行艺术创作。并引导学生课后思考还有哪些案例是能够体现出艺术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是否解释了美术作品的创作于现实生活的关系;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作品及相关细节进行欣赏评述;是否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建立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课堂练习 1.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及相关细节进行欣赏评述。2.寻找感兴趣的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展示,并查找相关资料信息。3.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课堂小结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板书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用画笔描述历史用画笔控诉战争“因材施艺”的创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