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院中学——幸福教育
第二单元 第6课 雪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3.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4.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同学们,见过下雪吗?见过雪后的景象吗?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或者朗诵一段(节)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1.走近作者 了解写作背景
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面对凛冽的朔风。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壮美之景。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此时,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磬口( ) 忙碌( )脂粉奁( ) 灼灼( )朔方( ) 嬉笑( )褪尽( )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3.找同学朗读课文,然后进行听读与想象。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范读,感受文章描绘的画面。
学法指导: 听读完毕,老师启发学生描绘自己感受到的画面。
(提示: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虽然有要求在先,但一般朗读效果不会很理想。于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然后课件朗读,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使学生沉浸入审美的意境。(图片可以采用不同的雪景,同时配以不同的音乐,前半部分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后半部分激越悲壮)
5、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其间教师对朗读方法应作适当的指导。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教师可播放有关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之后学生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提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朔方的雪,如粉、如沙)
2、研读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
1)反复自由阅读,并抽读。
2)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A、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以两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朦胧的美景,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是怎样的一种雪啊!)
B、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C、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还写到一位父亲?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他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里,江南的雪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儿童欢乐的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中,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可以让学生找出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的词语,体味这富有诗意的形象。)
D、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作一点分析。(如抓住“滋润美艳”、“蓬勃奋飞”、“精魂”等词以及一些富有情感的语句)
建议:讨论后,每组重点就一两个问题在全班交流,并相互补充。
3、研读4—6段,思考:
1)作者怎样是描绘朔方的雪?它引起了你哪些联想?
(提示学生勾出描写朔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2)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如“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学法指导:抓住“孤独”这一北方雪的特点,而把“死”与雪的精神相联,如奉献等,“精魂”凝聚一种坚强)
(三)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磬口( ) 脂粉奁( ) 模样( ) 胭脂( )
朔方( ) 旷野( ) 眷念( ) 凛冽( )
2、选词填空。
①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____________(信息 消息 影子),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②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____________(响 叫 闹)着。
③晴天又来____________(消释 消化 融化)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四)学后反思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学生回顾两幅雪景的特点
2、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北雪?为什么?(提示:可结合课后本文的写作时间谈谈当时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哪一句?
提示: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二)合作探究
1、“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提示: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2.你认为作者仅仅是在描写雪吗?
提示:借描写南方的雪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借描写北方的雪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
3、从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来指导学生美读课文。
南雪:语调舒缓,语气轻柔;北雪:语调激昂,语气铿锵有力。
4. 重点诵读描写南方雪野和朔方雪景的语句,然后选择图片给配解说词.
5、比赛朗读:男女同学分别读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体现江南雪的娇艳和北方雪的蓬勃奋飞。
(三)达标测试
1、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灼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博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升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弥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
朔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