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州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巴州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4 11:07:22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两校联考试卷 C.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A.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
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体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
(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背景。
试卷说明:请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否则不予计分。 B.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
观点。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法、道、墨四家。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共 7小题,每小题 3分,共计 21分) C.《汉书》作者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
1.下列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是“前四史”之一。
A.缴(jiǎo)获 惨怛(dá) 怵(shù)惕 斧钺(yuè)汤镬
D.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襁(qiǎng)褓 藩(fān)篱 节旄(máo) 瓮牖(yuǒ)绳枢
C.仇雠(chóu) 皭(jiào)然 鞭笞(tái) 龟(jūn)手之药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小题,每小题 3分,共计 9分)
D.罹(lí)难 淬(suì)炼 濯淖(nào) 度长絜(xié)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A.赢粮而景从 B.空自苦亡人之地 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C.若火之始然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小.人.喻于利
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来源于伟大的革命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实践,有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成功。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
A.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
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羝乳.乃得归 畏革命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
A.其.“恕”乎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
B.以.愚黔首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故内惑于.郑袖
D.人之有四端也 /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
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后,
例句:竟为秦所灭 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见犯乃死,重负国
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
高二语文,第 1 页, 共 6 页
着伟大的中国人民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有力。
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 A.革命文化内涵丰富,其主要内容是革命精神,其次还包括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等。
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 B.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就难以产生革命文化。
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 C.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但并不是其参加了活动,就可以创造革命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D.根据文章的内容,“党指挥棒”的原则、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属于革命文化。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有
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了中国革命,才孕育形成了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第 11 题 3 分,第 12 题 3 分,第 13 题 6 分,共
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 计 12 分)
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 奇医·奇方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
了革命文化。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中华民族 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 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 90多年的奋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号“一文堂”,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
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 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正是因为革命文化是我们党
医问药。
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所以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
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
(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时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
A.革命文化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源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等革命实践。
就接上了;有在别处断骨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革命文化。
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功夫,就给弄好了。
C.革命文化和革命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
D.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
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A.文章开门见山,先给革命文化下定义,然后指出革命文化具有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这年秋天,日本鬼子打进了阿城。原阿城驻防司令麻五摇身一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阿
B.文章用延安精神论证了“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并阐述了革命文化的作用。
城第一号大汉奸。
C.文章从理论自觉的层面,列举事实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文化的重大意义。
高二语文,第 2 页, 共 6 页
一天夜里,宋先生正襟危坐在八仙桌旁,捧读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突然,寂静的大街上 当天,有人看见宋先生提着药箱,骑着毛驴去城外出诊了。从那天起,阿城的人们再也没见
传来一条游狗信信的惨嗥,似遭受了什么重物的捶击。接着一串哒哒的马蹄声响过来。随后,就 过宋先生。
有人跳下马,咚咚地砸门。 后来,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
宋先生打开门,面前那人提着一盏马灯,影影绰绰一身军人打扮。军人十分恭敬地问候宋先 着紧缺药品。传说又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回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说给麻五后,麻五当时脸
生。宋先生垂眼一瞅,知道来人是已投靠了日本人的麻五的副官。副官叫宋先生上马。宋先生略 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宋先生,但宋先生
一沉吟,说,是你家哪位姨太太不舒服吗?副官说,是麻司令。他老人家今晚就寝前不知怎么回 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
事瘫软不能站立了,有劳先生去看看。先生笑了,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 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
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语气冷冷地,马上去! 抗战胜利后,宋先生的名字和那张奇方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
宋先生扫了一眼副官,又微微一笑,说,好的。先生说着便去后院牵出了他的那头小毛驴。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另一个伪军模样的人走过来,欲扶宋先生。先生摆摆手,抓住鞍辔,腿一跨,很矫健地上了毛驴 A.文章开头以传统的传奇小说模式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成长经历,为下文具体描写这位
背。走吧,他说,走吧。 奇医作了铺垫。
宋先生是在子夜时分走进麻五的驻地的。麻五在床上蛤蟆样哼哼着,见了宋先生,一连声说, B.文中在表现宋先生的接骨神技时,用泥中拼碗训练肉中拼骨,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原理相同,
先生救我,先生救我!这阵儿只觉着浑身酥软,像没有骨头似的。说着就要往起爬,竟是动不了。 有科学依据。
宋先生看一眼一摊稀泥样的麻五,上前看了看病情,说麻司令病得不轻呢,我给你开几剂方 C.小说通过描写药铺的典型环境,比如“一文堂”的店名、门前大书的对联、“颜色发黄的线装书”
药吃吃看。这里有两样药引子,是万万不可少的,你要务必弄到,方能见效。说罢端坐到一张紫 等来烘托人物。
檀方桌前,铺开纸张,挥笔就是一剂方药。药引子另纸附上,写的是: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 D.汉奸麻五突如其来的瘫软怪病,有巧妙的隐喻作用;而宋先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子,其实是暗
三天后,麻五的副官骑着马又上“一文堂”来了。其时宋先生正在药房配药,见到麻五的副官, 讽麻五没骨气。
宋先生也没放下手头的活,只散淡地问一句,麻司令的病好些了吗? 12.下列对小说内容和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没有。副官说,先生你开的药剂好像疗效甚微。 A.宋先生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这充分体现了宋先生的医者
药理全对,怎能无效?这就奇了。宋先生放下手里的活,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家司令吃了 仁心,希望世间的患者越少越好。
枯草,可除草性;吃了松籽,当具松质。怎会无效呢? B.一听副官说麻五自己生病了,宋先生笑了,这与宋先生作为一个医生的身份不符,但是这与
副官一脸茫然。 宋先生作为一位爱国人士的身份极为符合。
宋先生缓缓地说,麻司令他把药引子吃到哪儿去了?当然是肚子里呀!副官觉得宋先生的话 C.“你家司令吃了枯草,可除草性;吃了松籽,当具松质。怎会无效呢?”宋先生这句话表面上
有些愚蠢。 上是在说药性,实际上是在讽刺麻五墙头草,站不直,为日本人做走狗。
宋先生双手一拍,难怪不管用,我是要他把药引吃到心里去呀…… D.小说的主要反面人物是麻五,作者描写麻五全部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主要通过宋先生与
副官莫名其妙地去回话了。 副官的谈话来描写麻五。
高二语文,第 3 页, 共 6 页
13.小说最后用人们的种种传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6分)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四、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 4 小题,第 14 题 3 分,第 15 题 3 分,第 16 题 3 分,第 17 题 10 分,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共计 19 分)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擅长 B.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撰写、写作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 C. 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空以身膏.草野 膏:肥料
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而疏屈平。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句最能体现他的这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种性格。
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
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 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5分)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
(2)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5分)
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二)课外古诗鉴赏(共 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 分)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节选自《屈原列传》) 江间作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宋】潘大临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高二语文,第 4 页, 共 6 页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4)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潘大临,黄州人,家贫未仕。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5)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在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阻隔着难
18.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倍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
A.首联描绘西山和赤壁是虎踞龙盘的形胜之所,地处战略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要, (6)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
是天然屏障。 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做
B.颔联自然地写到了三国历史上的英雄在这里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表现了诗人的景仰 铺垫。
之情。 (7)《过秦论》中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
C.颈联中,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实景:沙滩明亮,白鹭栖息,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天空开阔,鸿雁飞翔。
D.尾联的“鱼竿客”,暗指朝廷的当权者,表明诗人也希望能像三国的英雄一样能大展宏图,实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 3小题,每小题 3分,共计 9分)
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3 题。
1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
A.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到赤壁游览,此时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史汉”一样。司马迁的《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像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
B.本诗精于炼字,“退”字令人叫绝,写出了天空中鸿雁在调皮地倒退着飞的情态,煞是可爱。 无韵之离骚。”( )。
C.本诗结构严整,对仗精工,前三联都使用了对仗,表意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增强了节奏感。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古
D.本诗意境阔大,笔力雄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写景抒怀,气势雄大。 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黄庭坚甚至公开宣称,如果接连
三天不看《汉书》,便觉得俗气逼人, 。
(三)理解性默写(共 7 小题,每小题 2 分,每空 1分,共计 14 分) 明朝时,《汉书》受到的追捧更是史无前例,连文化水平并不算高的朱元璋也对其 有
20.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句子处的空缺部分。 加。有一回,明军俘虏了元朝官员郭云,朱元璋见他相貌魁伟,便释放了他,还送给他《汉书》
(1)习近平在北大与学子交谈时指出,要担当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 做见面礼。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建文帝、神宗等几位皇帝,对《汉书》也是 。可以说,
定的青年。这正如《论语》中曾子所说的“ , ”。 在众多《汉书》的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2)《大学之道》中提出:“ , 。”主张普天之下,不论 文人的著作,能够洛阳纸贵,在图书市场上 ,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备受推崇,
身份高低,都应以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 甚至被后人用来当作下酒的佳肴,更不失为一种至上的幸福。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高二语文,第 5 页, 共 6 页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它并不认同 战无不胜。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免疫力”,结合你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写一篇文章。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息;不少于 800字。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唐宋之际,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大为推崇。
B.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读书人大为推崇。
C.唐宋之际,对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被读书人大为推崇。
D.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3分)
A.面目可憎 垂爱 手不释卷 风行
B.面目狰狞 钟爱 爱不释手 风靡
C.面目可憎 钟爱 爱不释手 风行
D.面目狰狞 垂爱 手不释卷 风靡
六、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疫情从 2020 年初开始,到现在已近 3 年了。这场疫情,给我们每个人,给全球各国都
带来了很大影响。
在同一个地方,有人感染,有人安全,这是机体免疫力。
同样的隔离,有人一年不愁吃喝,有人一星期就经济拮据,这是财务免疫力。
同样隔离在家,有人读书学习,有人练武锻炼身体,学习、锻炼身体很自律。有人打麻将玩
垃圾游戏,混混沌沌过日子,这是价值免疫力。
一样的灾难,有人阳光向上,勇往直前。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恨社会,这是心理免疫力。
这场灾难,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对所有人的体质、阅历、认知、人性、良知、勇气、思想、
道德、灵魂、理想、价值观等都是一场筛选。人生的艰难困苦无法选择,但可以让自己无坚不摧,
高二语文,第 6 页, 共 6 页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两校联考试卷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答案
(试卷满分:150 分)
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A D B D C B A
题号 11 12 14 15 16 18 19
答案 B D D D A D B
题号 21 22 23
答案 C D C
整套试卷答案(选择题+主观题)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3分,共计 21 分)
1. B 【解析】A项,“怵”应读“chù”;C.“笞”chī ;D.“淬”应读“cuì”。
故选 B。
2. D 【解析】A 项“景”通“影”像影子一样;B项“亡”通“无”没有;C 项“然”同“燃”燃
烧。故选 D。
3. B【解析】A 项,大学:指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
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B项,小人:卑鄙无耻的人。古今义相同。
C项,丈人:对长辈的尊称。今义:指岳父。
D项,从容:委婉得体。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故选 B。
4.A【详解】A.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得利益;B.贼:名作动,伤害;C.帝王:名作动,称
帝称王;D.乳:名作动,生“知:知道”错误。“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
故选 A。
5.D【详解】A 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B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在。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第 1 页,共 7 页
C 项,介词,从/介词,被。
D.两个“之”都是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 D。
6. B【详解】例句,为……所,表被动。A项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十二金人”。B,见,表被动,
是被动句。C.也,表判断。D.状语后置句,“方其以组系燕父子”。
7.D【详解】“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是错误的,应为“羊、猪各一头叫‘少牢’”,故
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每小题 3分,共计 9分)
8.C
9.B
10.A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错。原文第二段提到“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
供了动力”,并没有明确指出“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故选 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先给革命文化下定义”错。文中“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是文化
自信的重要源头”不是给革命文化下定义,而是呈现革命文化的意义。
C.“列举事实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文化的重大意义”表述错误,从文章第三段的内容
看,此段属于道理论证。
D.“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分析错误,如第二段列举延安精神“对延安
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引用论证如引用毛泽东、习近平的
话,但文章并没有使用“对比论证”。
故选 B。
10.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主要内容是革命精神,其次还包括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等”表述不当。原文第二段中革命文
化包含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是并列关系,选项中的“主要……,其次还……”给其
分了主次,改变了原文的逻辑关系。
故选 A。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小题,第 11 题 3 分,第 12 题 3 分,第 13 题 6 分,共计
12分)
1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项,“实则原理相同,有科学依据”错。结合文本内容“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
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
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分析可知,文中说这样做是为了练手功,与肉中拼骨未必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第 2 页,共 7 页
原理相同,未必有科学依据。这样写是为了增添传奇色彩。
故选 B。
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作者描写麻五全部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错误。也有正面描写,如“麻五在床上蛤蟆样
哼哼着,见了宋先生,一连声说,先生救我,先生救我!这阵儿只觉着浑身酥软,像没有骨头
似的。说着就要往起爬,竟是动不了”。
故选 D。
13. ①丰富人物形象。用传说交代宋先生医术之外的另一个侧面,进一步突出宋先生之“奇”。
②释疑,使情节完整。通过传说,交代宋先生的身份、去向,使宋先生先前的所作所为都有了
合理的解释,情节发展更真实、可信。表现人们对宋先生的敬仰、赞美。③增强小说的传奇色
彩,增强可读性。用传说而非作者直接交代,造成真假莫辨、不可思议的效果,更富有神秘色
彩。(每点 2 分,共 6 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 4 小题,第 14 题 3 分,第 15 题 3 分,第 16 题 3 分,第 17 题 10 分,
共计 19 分)
14.D(3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见”和“欲夺之”之间是承接关系,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
“令”是“为”的宾语,而“众”是“莫不知”的主语,二者中间应当断开,排除 C。
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修改草稿,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
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
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故选 D。
15. D(3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膏,名作动,滋润。
1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自命不凡”错。对屈原性格理解偏差。“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整个世
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屈原的性格不是自命不凡,而是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故选 A。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第 3 页,共 7 页
17.请将文中的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
木一样毫无生气。(①“被”,通“披”,散乱,不梳不束;②行吟于泽畔,状语后置;③“颜色”,
脸色;④“形容”,外貌、模样。每点 1 分,大意通顺 1分,本小题共 5 分)
(2)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
放逐。”(①“举”,全、都;②“浊”,混浊;③“醒”,清醒;④“是以见放”,“见”表被
动,为被动句。每点 1 分,大意通顺 1分,本小题共 5 分)
(二)课外古诗鉴赏(共 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 分)
1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尾联的‘鱼竿客’,暗指朝廷的当权者,表明诗人也希望能像三国的英雄一样能大展宏图,实
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错误,这首诗的前四句缅怀古代的英雄业迹,诗人对于历史上建立的丰功伟绩
的人物是非常景仰的,他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可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限制,他只能终老于江湖之上。
后四句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归隐之志,所以“鱼竿客”,并不是指朝廷的当权者。
故选 D。
1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写出了天空中鸿雁在调皮地倒退着飞的情态”错误,“六鹄退飞”本是《春秋》经语,但此处
仅是字面上的借用,因为事实上飞鸿并不在往后退。只是由于天空太广阔了,高飞戾天的鸿雁在那
么广阔的蓝天背景下飞行,使人无法觉察它们是在向前移动。如果凝望片刻,还可能误以为它们是
在向后退飞呢。
故选 B。
(三)理解性默写(共 7 小题,每小题 2 分,每空 1 分,共计 14 分)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4)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5)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6)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7)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 3 小题,每小题 3分,共计 9分)
2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下文交代了欧阳修等人对《汉书》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读书人甚至帝王对《汉书》是认同的,
且后文并未将《汉书》与《史记》进行比较,也未讨论后世读书人对两者的认同度,所以排除 AB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第 4 页,共 7 页
两项。另外,第一段重点在说司马迁、班固以及他们的著作,并且括号前面的句子的主语是“司马
迁的《史记》”,所以括号内的句子以“班固的《汉书》”为主语更合适,由此可排除 D选项。故
选 C。
22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主要存在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深入与开展”改为“开展与深入”;二是成
分残缺,可将“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改为“简洁、晓畅的《汉书》,被
读书人大为推崇”或“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等。
A.偷换主语,可将“读书人大为推崇”改为“深受读书人推崇”。
B.语序不当,“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应改为“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
C.成分残缺,可删去“对”。
故选 D。
2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使用词语的能力。
①面目可憎:形容人的面貌或事物的样子令人厌恶。面目狰狞:形容面目凶狠可怕。语段中形容人
三天不看《汉书》就会很俗气,令人厌恶,所以第一空应选用“面目可憎”。
②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钟爱:特别疼爱,非常
喜爱。语段中强调的是朱元璋特别喜爱看《汉书》,所以第二空应选用“钟爱”。
③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人迷。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下。语
段中形容明朝的几位皇帝十分喜爱《汉书》,所以第三空应选用“爱不释手”。
④风行:普遍流行;盛行。风靡: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风靡”与“风行”这两个词
都有风行之意,而“风行”更主动、有力度,褒扬的感彩更浓重一些。语段中说的是文人的著
作在图书市场很流行,所以第四空选用“风行”更合适。
故选 C。
六、作文(60 分)
24.【范文】
免疫力,不可或缺
世事征程,有和风细雨、春暖花开,也不免有虫豸啮啃、迷雾阴霾。一路上,我们奋然前行,
然而,面对这些侵蚀时,免疫力不可或缺。
需要免疫力,原因在于我们都有属于人性的弱点。畏惧、怯懦、犹豫、欲望,无时无刻不环绕
我们,攻击我们。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有理念引领,就在于能够实现价值、追求境界。在这个过
程中,只是依靠勤奋和执着,理想往往难以实现。君不见,善始者繁多,善终者寥寥;君不见,几
多人前半程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后半程误入歧途、黯淡落幕?原因何在 缺乏免疫力而已。免疫力
是我们与病毒搏斗的铠甲,是我们一路前行的保护神。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第 5 页,共 7 页
免疫力可以让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抵挡一路的风雨。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活到了 95
岁。他经常一大早就出门锻炼,去北海公园慢跑、打拳。在读书写作的间隙,也会搁笔活动一下筋
骨,一丝不苟地做伸腰、蹬腿等运动。健康的生活习惯,让他的身体有了极强的免疫力,让他在 90
岁高龄时,仍能声音洪亮地登台讲课。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延长生命的长度,才能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从容地面对凄风苦雨,最大化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头脑和精神需要有免疫力。苏子曰“古今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个“志”不就来源于免疫力吗?当我们陷入困境时,不会让多变的外界环境
掠走清醒的理智;当我们面对各种诱惑时,不会让这些诱惑侵蚀纯洁的心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
在人生路上心无旁骛、寻梦不止。那些我们敬仰的人们,都是对这些“病毒”有着极强的免疫力。
辛弃疾因不得志而欲辞官归隐时,其子以田产未置阻之,稼轩赋《最高楼》一词叱之。袁隆平几十
年如一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国为民,可谓功绩赫然,而他坦然面对外界的风言风语,也
不羡慕那些可以让人光鲜亮丽的功名利禄。人类发展史上,被我们铭记的多是这样的人。谁能说,
这些人没有受过各种各样的冲击,只不过,他们强大的免疫力战胜了这些冲击,他们坚守了自我的本
色,没有让自己的精神大厦坍塌。
免疫力并非生来具有,而是在我们不断地学习中形成并强大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
化,那些颠扑不破的道理,还有那些用一生去探寻人生价值的楷模,这都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学习之,思考之,内化之,我们就会拥有强大的免疫力。
民族和国家中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民族和国家的分子。强大的免疫力使民族和国家有了韧
性,也使我们永远纯净!免疫力,不可或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材料由新冠疫情切入,围绕“免疫力”而提出了不同层面的免疫力。
机体免疫力是人们对抗外界病毒细菌的一种抵抗能力,揭示了不同人群体质的差异性。这是“免
疫力”的本义。
财务免疫力指的是“储蓄和储藏”,一备不时之需,二备灾荒之时。据记载。北宋文豪苏东坡
在被贬落魄之际,每每领到俸禄之时,都会将其分成数份悬于梁上,每日取用,剩下的就储存起来。
价值免疫力,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作用力的基本条件,有价值者出众,没价值者出局。在任何
时候,你都要不断给自己增值,提升价值免疫力。在新经济时代,不要停止努力,不要停止学习,
不要停止思考,因为这三样东西是提升自我价值最基础的因素。
心理免疫力,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或减弱这些情绪的程度,从而保持心
理稳定平衡,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在当下,心理免疫力越强的人,正能量就足,就能够渡过难关,
踏实走好每一步, 开心过好每一天。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第 6 页,共 7 页
综合来看,“机体免疫力”是浅层意义,“财务免疫力”“是引申意义,“价值免疫力”“心
理免疫力”则是深层意义。
材料最后一段强调人生的艰难困苦都是无法避免的,我们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让
自己具备“机体免疫力”“财务免疫力”“价值免疫力”,以及“心理免疫力”,才能让自己无坚
不摧,战无不胜。
作文要求围绕“免疫力”行文,不要脱离这个主题。同时,文章中要有“我”的意识,要求考
生要从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出发,要有真情实感。
文章写作的重心应该是“免疫力”,以及由此逻辑起点生发开去的叙事或者议论。能从“免疫力”
的后天获得的方式、渠道和努力程度等方面加以呈现,才是核心聚焦立意。能围绕材料中的核心概念
“免疫力”展开思考立论,表现社会人生,并且能深刻表达独到的见解,精彩表现灵动的情怀,都是值得
肯定的。对于那些具有认识高度、体现责任担当、提倡积极进取、选材新鲜别致的文章立意,应该给
予较高的肯定。身体、财务、价值和心理都需要免疫力,一样都不能少;对社会不良现象要有免疫力;
加强学习,提升免疫力,为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好准备。
立意:
1.不断提升自己,提高“免疫力”;
2.“免疫力”,是苦难最好的抵御;
3.对外界的干扰产生“免疫力”,才能更好地接近、以至于实现梦想;
4.心灵“免疫力”是最重要的“免疫力”;
5.“免疫力”是智者避难的良方。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第 7 页,共 7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