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唐]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十五夜望月
[唐]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三首诗都写到了什么?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十五夜望月
[唐]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
明月
月
月
这首诗是写中秋节,你从哪些细节看出这首诗写在中秋节?
诗题里写明了“十五夜”
诗歌里特意提到桂花,有一句俗语叫“八月桂花香”,所以应该是八月。
所有人都抬头望月,只有中秋节才能发生这样的事。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十五夜望月
[唐]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三首诗还有第二个共同点,它们还写到了什么?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十五夜望月
[唐]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霜
白
霜
《静夜思》和《枫桥夜泊》里有明显的“霜”字,在《十五夜望月》里哪里看到霜?
庭院是“白”的,像打了霜一样。
为什么思乡的古诗屡屡写到霜呢?
霜给人的感觉是冷,代表着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
冷自然而然与寂寞、孤独联系起来,这种时候特别容易想念家乡,想念亲人。
除了“中庭地白”,在《十五夜望月》的前两句诗里,一直在强调冷清、寂静的环境,去找找。
也是写出了冷清,非常的寂静。为什么呢?因为乌鸦对光线的变化很敏感,如果有风有云,月光明暗有变化,它就会嘎嘎乱叫,扑腾乱飞,它现在安然栖息在树枝上,说明夜间十分冷清。
露是冷的,桂花是湿的,一直在强调冷。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一片洁白,好像铺了一层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万籁俱寂,清冷的秋露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聚会应该是喝酒畅谈,热热闹闹的,为什么诗人完全不写热闹的场景,却写“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唐]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浓浓秋思落吾家。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四人小组讨论。
这样写不仅写出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也写出了所有人、天下人的思念之情。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